浅谈建构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式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单纯灌输式课堂教学,本文从建构式教学本质意图出发,探究其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建构式教学;学生原有经验;情境创设
  建构式教学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主张唯物辩证法理论,坚持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孩子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孩子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可见在建构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情境创设、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必备属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同于以往那么单一,甚至比教师知道的都多,由此在有效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以往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然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角色不仅仅是要有一杯水还是一桶水的问题,即便是自来水也只是单纯的灌输而已。那么“既然杯子里水满了,为什么还倒呢?”建构式教学恰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建构式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学生踏着教师提供的支架,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在学生能力增长时撇去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环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开放合作式学习等方式来开展学习。总之,建构式教学符合新时期教学变化要求,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有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国,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充分地运用这一模式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里搭起支架。也就是说,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所给的,不一定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欢的。教学支架的建立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来创设情境。比如在设计“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框时,我们可以创设参观校史或走访老教师活动,学生通过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再结合自身家庭学习生活实际谈变化。
  其次: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导学,建构起知识框架。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观点每年都所有变动,内容比以前越来越多,书越来越厚,有些老师感到无所适从,尤其对初学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仔细分析,去表及里,我们会发现其实只是一些“文字游戏”,我们如果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辞藻堆积上,只会浪费时间。没有目标,行为失去方向,合理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目标对观点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不同的观点建议,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达成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学习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时,我们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来设计,比如可以提出一个其中的知识目标: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意义。接着目标导学提问:为什么共享发展成果?成果从哪里来?阅读教材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学生通过交流探讨,研究,在收集的案例中思考,发现新的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从而得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最后:教师营造开放平等协作氛围,指导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意义。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利于提高学生的學习思考、人际交往等能力,尤其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学生在开放平等包容氛围中进行协作交流讨论,其中既有内部自我的反思建构,也有学员们之间的辩论,这种学习注重过程体验,既关注整体社会发展,也使学生个性化得以尊重。教师指导过程中适当的提问,以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教师不再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过多的价值判断评价,学生也不会局限于某种传统单一的评价而否定自己。实践证明,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总之,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关注学习知识客体,而是关注学会学习的主体本身,建构主义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理念,也为我们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师驾驭课本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瑞士].皮亚杰著.卢溶选译.
  [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丛名: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莱斯利.p.斯特弗(美)高文译.
  (新建区成新学校 330125)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代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次重大改革,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分析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1.1 对网络依赖性较强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网络应用非常普及,尽管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起到很大辅助作用,
期刊
摘要:红色资源下的党性教育对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需要教育团队明确教育形式与方向。本篇文章就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的理论与实践党性教育展开相应论述。首先对物质、信息和精神形态的党性理论教育进行了分析,随后阐述了实践形式下的党性教育,包括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现场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和访谈式教育,希望能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红色资源;党性教育;实践;教育形式  红色资源在党性教
期刊
摘要:文中主要叙述了陶渊明的这个理想社会与别人的理想社会的不同点,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的本质亦即它比别人的理想社会更有感染力与魅力的原因。  关键词:桃花源;人类童年生活;集体无意识;原型  我们看《桃花源记》就能看到它里面有关现实世界的叙述只有一两句,而其他所有部分都叙述了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与找到它的过程。而正是在渔人找到这世外桃源的过程中,实际上陶渊明也突破了世人狭隘的单一的一元世界的牢笼而冲进了
期刊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近年来备受争议。本文首先提炼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唯物主义辩证法;其次重点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学派,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着手,分析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曲解。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基于西方社会背景进行的理论创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期刊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设计,当立足于生活,避免“面面俱到”。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还应注意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即时生成;简单;指向明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关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避免脱离生活。  张孝纯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学习。”  设若抛开真实的生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体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课程思政”是现阶段高校课程教育的研究重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素质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朝着“课程思政”转化,以此推进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体育课;思想状态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应多措并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期刊
摘要:日本社会及其文化对校园欺凌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如今的校园欺凌现状。因其复杂性,本论文选择借助校园欺凌参与者的角度分条阐述,通过日本动漫作品(以下简称日漫)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关键词:校园欺凌;日本动漫;日本社会文化;国民性  近年,有关校园欺凌的日漫大量涌现,从发生原因、心理探究、欺凌方式、后果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为中心进行了细致的刻
期刊
摘要: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的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同样的,疫情对我国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疫情的影响下,学校不能正常进行上课。因此,网络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疫情期间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提升数学学科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促进数学网络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提高网络数学教学有效性的
期刊
摘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随着国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还存在学生第二课堂设计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对教育政策理解不深、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现象。建议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与第二课堂设计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与训练的牵引机制、培育孵化机制、训练考核机制,多渠道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促进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