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校企联动机制建构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设立长效性协调咨询机制、校企联动资金保障机制、法规性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评价机制,以此建构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人才共同培育的教育体系,将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部分提前至课堂培养,共同联手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内培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职业教育;校企联动机制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拥有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培育是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面向所在地,服务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地方高校与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地方高校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学工作。一些高校突破围栏内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来实现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化、专门化。但是,由于我国行政所辖隶属关系,以及一些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等问题,形成部分地方高校至今与当地企业互动存在机制缺失、管道不畅等问题,致使高校与当地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功能、优势都没有发挥能效。事实上,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现已启动的新一轮的高校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着眼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间接完成地方高校人才与当地企业所需接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抓住此次地方高校改革契机,理顺、建构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人才共同培育的有效机制,发挥地方高校在理论前沿的引领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实践功能,共同联手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内培育。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1.职业素养培育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我国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多年来多是按照构建综合性大学、理论性大学的思路推进地方高校教育。地方高校对“职业”二字有着本能的抵触,甚至认为如果重视了职业素养培养,就是降低了学校的身份。一些职业高校盲目转型大学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这种“去职业化”的定位给地方高校戴上了镣铐。实际上,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面向所在地,换言之,地方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需要为当地服务,能够为当地服务。这就势必要求高校大学生拥有职业素养,也势必要求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片面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一些地方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但是,一种教育的成熟往往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当前,在职业素养培育中,其内容仍然表现出片面的一面。这种片面性主要指注重技能的培训,忽视诸如从业、就业等的社会技能。之所以形成这种态势,是因为技能的培训相对好操作。社会技能指的是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工作热情、自信自强、心胸开阔等素养。这些素养的培养散落在各学科中,不容易形成体系性教学训练内容。
  3.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有限
  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主要是两大途径:一种是校内的培育,一种是校外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采取到企业实习的方法。目前,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关系紧密度不同,直接导致不同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巨大差距。一些高校与当地企业的交集度较高,联系紧密,企业文化较大范围和较大深度地渗透到课堂,潜意识中创立、培育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雏形。也有一些企业在高校中设立第二课堂,将职业培训提前至在校培育。还有的企业,与高校签订协议,订单培养所需人才,将企业职业素养培训直接植入教学。但是,相当多的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拓展不积极,不明朗。
  二、地方高校职业素养培育中校企联动的现状
  我国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主要呈现出三种关系,即“互动型”关系、“归属型”关系、“游离型”关系。
  1.“互动型”关系
  构成“互动型”关系的高校与当地企业,往往是历史较悠久的行业高校与当地企业,特别是各部委创立的行业类高校和同属部委的同行业当地企业。经过时间的洗涤、沉淀、磨合、创新,高校与当地企业共同成长为相互能够担当的实体。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以行业内当地企业为依傍,当地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公关等方面依托高校,二者趋于良性态势。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院校与首钢、山东钢铁、河北钢铁等当地企业之间的关系。
  2.“归属型”关系
  “归属型”,主要指当地企业所办高校,或原高校所办当地企业。即使二者现已剥离,但人员、文化、专业的相互交融,使二者相互存在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缘由在于原行政隶属关系。这类高校的学科设置、课程规划、学生培养目标等,均紧紧围绕相关企业的发展计划而构建和调整。职业素养的培育已渗透到每节课每次活动中去,如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的中国石油大学与中石油企业的关系。
  3.“游离型”关系
  除上述两类关系外的大部分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属“游离型”关系,二者偶尔互动但不紧密。地方高校对当地企业的需求视而不见,教育目标制定我行我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学产出的人才与当地企业产业需求的错位。而当地企业亦追求“远道的和尚好念经”,看不到近在咫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制、岗内岗前培训、产品市场规划、管理规范提升等方面往往舍近求远,忽视对当地经济、市场更为熟悉的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而是花巨资到一流大学“问学”。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联动机制的构建
  校企联合的历史并不短,但发挥作用上结果是事倍功半。纵观多年来高校与企业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的关系,其中重要缘由之一就是相关机制的缺失。机制缺失,没有畅通的沟通管道,没有约束的规则,没有依存的章程,在无隶属关系的二者间进行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健全互动发展机制,形成切实有效的协调、议事机制。
  1.建构长效性协调咨询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首先需要建立相互之间在顶层意义上的沟通管道,应构建校企合作联系会议机制,高校领导者和企业领导者定期就合作问题进行商讨方案对策。从角色角度分析,企业领导是企业发展的执行者、规划者,高校领导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促进人,在高校与企业建设中双方都需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在机制构建过程中,高校与企业需要突破级别、隶属、领域等的限制以及条条框框管理的传统模式。放下包袱,转变观念,寻找路径,促动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构建校企联动资金保障机制
  校企联动的积极性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资金的保障。一般校企联动隐性的支出多是由企业出资,因为学校产出的是人才,这也是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一面。可以建立第三方即政府协调下的资金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该模块的经费。
  3.建构法规性合作保障机制
  基于高校与企业的二者间的合作应该是法制体系下的一种合作,因而构建法规性合作保障机制非常有必要。目前我国还缺乏校企互动方面的系统、规范性的法律条文,这对合作实施的内容、方式乃至效果都有重要影响。多年来校企合作的随意性也是源于此。法规性保障机制的构建,可以理清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职能等问题。
  4.建构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如果要进行职业素养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应该还是培养当地经济、当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我国的高校多数属于“官”办式,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相对于城市需求特别是相对于企业需求,常显出其滞后性。这也造成了企业需要的人才当地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当地又找不到相应工作的矛盾局面。
  5.构建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组织制定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评价办法。有了评价体系,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校企合作,准确地分析校企合作的内在因素,促进校企合作。有了评价体系,就可以从理论高度分析各种校企合作措施的共性,发掘此措施背后的深层蕴含。
  参考文献:
  [1] 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76-77.
  [2] 潘海生,王世斌,等.中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
  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63-
  167.
  [3] 刁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
  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3-75.
其他文献
期刊
供应链管理是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供应链的概念强调了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并通过协作使每个企业都获益。本文立足于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供应链伙伴关
当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均采取了应对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对解决资金需求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过度干涉市场运作的弊端。深层次上,中小企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拟就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在风险的成因与影响进行分析,导出发展中
期刊
近年来,由于高新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促使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也不例外,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我们国家,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我
期刊
期刊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依据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建河北省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对河北省在历届全运会和第四、五、六届城市运动会的所获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河北省竞技体育的竞争优势,找出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资源。  关键词:河北省;竞技体育;竞争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体育大省之一,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较强,优势项目突出,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