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共投资四万亿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政策已经出台。按照中央的部署。这1000亿元要在2008年12月底之前,投入到各个具体的项目当中去。换句话说,将会在50天的时间里,花掉这1000亿元,平均每天是20亿元。人们对能否管好用好这些超巨额资金心存隐忧,对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中能否避免出现腐败表示出极大的关注。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出招为四万亿元投资资金保驾护航的呼声日高。
那么,怎样为四万亿保驾护航呢?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这“四要”不仅是对用好资金和筛选项目、刺激经济、尽快拉动内需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四万亿保驾护航、预防在新一轮大投资、大建设中出现新型腐败的题中应有之义。
出手要快
这次中央不仅在作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大决策时体现了出手要快的精神,而且在预防腐败,为确保四万亿投资资金安全所作出的保驾护航举措时。同样采取了出手要快的行动。
中央在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同时,同时决定成立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为成员单位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24个检查组,由副部级领导人带队。分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四万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一改过去的多头监督管理模式,转变为由中央权威机构实施的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模式,即统一监督管理的政令,以使监督管理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如此高级别、大规模、集中统一的监督阵容前所未有。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本着出手要快的精神,在十项措施出台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紧急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了资金投向和安排原则。防止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和豆腐渣工程。明确新增中央投资必须用于七个方面: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
《工作方案》严禁将中央投资用于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严禁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
《工作方案》要求确定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循下列要求: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有利于拉动当前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工作方案》提出了资金安排的投向: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启动开工一批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优先安排产业链长、能带动设备材料订货的项目:加快准备一批符合投向、已有规划的新项目。重申资金投向和安排原则。做到资金、项目和监督措施同步到位,不留任何可能产生腐败的漏洞和死角。这些要求和措施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规范实施,对于保证中央投资的安全有效,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做出了出手要快的实际行动。2008年12月3日。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检查监督工作。及时作出五个方面的部署:
第一,抓紧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继续做好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规划、立项工作,尽快将1000亿元投资资金全部落实到相关项目并下达到地方,保证用于中央明确规定的方向。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尽快将国家投资计划与具体项目对接,并下达分解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二,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投资计划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同时,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督促有关方面落实中央新增项目的配套资金,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政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做好中央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对中央资金、项目实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关注地方和部门的有关项目是否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提高投资效益,是否存在违背国家产业、土地、投资政策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把审计与整改、规范结合起来,及时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检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资金投向密集的重点领域的检查。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必须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项目指导。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各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负责协助并督促驻地部门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确保投资项目符合中央要求。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第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对贪污、挪用、挤占、私分资金。以及在项目投资中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和失职渎职致使中央决策部署得不到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中央、国务院带头落实出手要快的预防腐败措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紧紧跟上,针对本地实际,采取预防腐败措施,防止在巨额资金使用中出现腐败。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治病于未发,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确保任何人不敢乱花一分钱。努力防止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出现各种腐败问题,既让十项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又让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出拳要重
根据以往的教训。凡是国家投放巨额资金搞建设和扶贫救灾时。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出重拳预防和惩治腐败。
一是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出拳要重,未来两年内四万亿元和2008年第四季度的1000亿元的国家投资,加上其带动的社会投资,总投资额可达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投资方向主要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灾后重建,一大部分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方向中央和国务院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三令五申。因此,明目张胆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那些披着民生工程外衣的变相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难免不出现。一些地方可能会有本位主义思想,因为强调局部利益,导致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项目;有的官员还可能想抓住 这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追求快速出政绩,不讲科学发展,不顾客观规律,致使可能出现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对此,各级监督部门和广大人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擦亮眼睛,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务必做到出拳要重。绝不手软。不管是什么人表的态、不管后台有多硬,只要违背中央和国务院规定的投资方向。都坚决予以纠正。
二是对行贿受贿行为出拳要重。可以预见到:大规模资金在流动和投放过程中,如果管理有漏洞、制度不完善,就很容易发生贪污、截留、挪用等问题;一些地方为了争取把本地的建设项目列入中央投资盘子。会竞相“跑部钱进”,行贿、送礼等腐败现象将呈高发态势。一些建筑和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工程项目的承建资格,会采取一些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拉拢腐蚀官员:这些项目大多需要政府采购,涉及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相当多。在国家、人民监督这巨大资金使用情况的同时,可以肯定地说,贪官和图谋不轨的商人也都在紧盯这四万亿投资。因此,在预防和惩治此类腐败时出拳要重。
三是对招投标领域的腐败出拳要重。过去曾经屡屡上演,上一批重大项目,倒掉一批官员;修一条高速公路,一批交通领导干部落马。交通厅局长前腐后继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安全事故以及干部犯罪事件,有一半左右与暗箱操作、不认真履行《招标投标法》有关系,造成了工程上马,官员下马的现象。有统计数字表明,在干部犯罪中,40%跟项目发包有关系;而80%的项目发包权力集中在处长级干部手中。《招标投标法》对招投标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精细的设计,2000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公开招投标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但是,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搞虚假招标等暗箱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地方的非法中标、人情标、串标、围标、划整为零、转包分包等乱象不时可以看到;有的公开招标尚未开始,但谁为中标者、谁是陪标者已经清楚。屡禁不止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的豆腐渣工程,皆源于此。招投标领域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制度缺失和监管缺位,出拳要重是遏制招投标领域腐败的必然要求。
措施要准
中央在非常时期出台的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非常政策,要求采取非常的措施,而不是沿用平时的常规办法。也就是按照措施要准的要求,精心谋划对策。
一是堵住跑冒滴漏现象的措施要准。以往的教训说明,每当国家下达大笔投资资金或赈灾巨款时,总有些地方政府,总有些领导干部,想方设法挪用专项资金,形成跑冒滴漏现象。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触目惊心的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可能是对四万亿拉动内需资金的最大威胁。因为不少地方政府负债相当严重,尽管债台高筑,三公消费始终是只增不降。一旦有资金下达,不管是什么钱,先花起来再说,其理论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根据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所搜集的官方数据计算,我国2005年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高达14085亿元,支出占了当年财政收入的35%。也就是说,我国每100元的财政收入中有35元是用于官员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的。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仍然看不出三公消费下降的任何迹象。如此巨额的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加之不少地方政府债务缠身。这些地方如果挤进了中央投资盘子,势必侵占和蚕食扩大内需资金。正如人民所担心的那样:地方政府官员的吃喝招待标准越来越高,公车越来越多,出国队伍越来越大,办公楼越来越豪华,不挪用、挤占投资资金才怪呢!因此,只有首先下决心把三公消费压下来,堵死跑冒滴漏渠道,才能保证投资资金安全。与此同时,一定要为投资资金设定高压线,坚决实,行专款专用,谁要是动用和变相动用,必须绳之以法。
压缩三公消费其实并不难。那篇《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网友帖子已经生动展示了遏制三公消费的成效:只需政府网站把三公消费的每笔清单上网公开即可。如此一公,治制三公!国外一些政府网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瑞典政府部门的网站,把每笔公款招待的清单全部上网,几个人吃饭,点了几个菜,每个菜多少钱都可查到。西欧的一名女部长曾经因公款私用被迫辞职,原因就是有网民查出她的公费开支中,有一项是卫生巾。
二是刹住雁过拔毛歪风的措施要准。以往,每当有专项资金下达,有些地方总是习惯于雁过拔毛,四万亿投资资金都和民众利益密切相关,可公众很难不担忧:以往中央下发的扶贫款等专项资金中,常有一些被地方政府挪用、截留甚至贪污。比如下来一笔100万的资金,要抽取10万元的管理费;经手50万的经费,要收取5万的赞助费。形形色色的管理费、赞助费、好处费甚至手续费,层层剥皮,层层搜刮,最后落到实际工程中的资金已大大缩水。这次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刺激经济、拉动内需资金大单如此之巨,估计等着雁过拔毛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必须立下硬杠杠,每一笔投资资金都要张榜公示,接受公众监督,让每一笔资金都花在明处,营造出伸手必被捉的氛围,加大雁过拔毛者的腐败成本,确保每一笔资金如数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每一分钱都不能挪作他用,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是杜绝豆腐渣工程的措施要准。这些年来,各式各样的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并不鲜见。这些所谓的工程,要么质量堪忧,要么中看不中用,害国害民还害自己。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有很多条,但最管用的是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中央提出的所有工程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要求。此次十项措施确定的各项工程建设,项项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项项都是实打实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工程。凡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万不可动歪脑筋,打歪主意。
工作要实
为了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开出了四万亿元大单,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投资规模。这四万亿元投资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要到2010年底。投资领域比较多,带动相关投资可达十多亿、乃至几十亿。在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有巨大投入。涉及的地域比较广,部门比较多。这都为监管增加了难度。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难保证不发生挪用或者截留。有鉴于此,在为四万亿保驾护航时,不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而且务必做到工作要实。
一是阳光操作工作要实,严防暗箱操作。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四万亿元的消息一传出,各省市政府和一些企业闻风而动,带着项目来北京寻求支持,希望能从这个无比庞大的投资计划中分一杯羹。进出发改委的人越来越多,发改委周围的大小宾馆爆满。
对这一幕情景,人们并不陌生,其实是地方政府 和企业到北京“跑部钱进”的故事在当前经济低迷亟待扩大投资的非常时期的翻版。长期以来。由于发改委及有关部委有权决定是否给某个地方或企业批资金、批多少资金,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争取资金,专门跑到发改委及相关部委攻关,大量“跑部钱进”、暗箱操作的腐败行为就是这样发生的。
有关部委执掌着四万亿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资金的投向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这个地方或企业,也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那个地方或企业,他们的手指缝稍稍松一点儿或紧一点儿,就可以给某个地方或企业多批或少批几千万上亿元,其间操作余地与腐败空间之大,不难想像。为预防和惩治“跑部钱进”、暗箱操作腐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与实施程序。待四万亿元投资方案正式确定之后,还应当将财政资金的每一笔投向详尽无遗地向社会公开披露,让公众知道四万亿元资金到底批给了哪些地方和企业,以及这些地方和企业分别获得了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都将作何用途,等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网络和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公开披露四万亿元资金的具体投向,在技术上、程序上是没有任何困难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能否做到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愿不愿、敢不敢大大方方地将投资方案公之于众。杜绝暗箱操作,实行阳光操作是工作要实的关键。
二是全程跟踪审计工作要实,防止出现马后炮。常规审计是事后审计,即使审出了问题,业已造成了损失。要学习汶川大地震对赈灾款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经验,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涉及大量资金,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做到了很少发生截留、挪用、贪污,既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又提高了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效果。出现这样的良好收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大了全程跟踪审计力度。据报道,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审计和抗震救灾、灾区重建同步进行,是我国审计部门第一次全过程跟踪审计。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审计署还吸引社会参与,公布了地震救灾款物审计举报电话和网址。这样的审计和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更能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此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很好地保证了专款专用。
为了保证扩大内需的巨大投资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有必要像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那样,采取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越是在非常时期,越是涉及巨额资金,审计越是要主动出击。这就是预防赈灾腐败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宝贵经验。相信审计这支反腐败生力军,一定会在预防和严惩促进内需腐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监督检查工作要实,防止出现大而化之。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等部门组成的一个跨部级的督察小组,对四万亿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此举无疑将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效能,并且能够为资金的安全有序使用保驾护航。但是,有组织保证是前提,监督检查工作要实是关键,人民对督察检查寄予厚望。
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要体现在实施有效监督上。以往很多经验教训证明,确保四万亿不被腐败分子蚕食,首先应由人大通过法律程序行使监督权。从而为如此巨大的公共支出建立一个安全的框架和制度保证:同时发挥好外力的监督作用。中央派驻各个省份的项目监督小组,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既要监督四万亿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项目决策权官员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并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接受公众的广泛监督。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是否偏离了中头确定的投资方向。存在不存在腐败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给他们创造说话的环境和反映问题的畅通渠道,这种监督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勿忘历史
经济工作不能用政治运动方式进行。“大干快上”、“压倒一切”因为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吃大亏。忘掉“大跃进”的历史教训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可能导致犯罪!当前,必须以非常之举措,严格监督好这四万亿投资。这不仅关系保证投资方向,发挥投资效果,切实拉动内需的问题。把广大人民的血汗钱用到刀刃上,而且也是对官员最好的保护。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就容易产生拍脑袋项目,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就会大行其道,祸国殃民。
程序正义原则是依法执政和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有效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在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决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资金审批报账、竣工验收审计等制度。每项制度中法定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如果说严格按程序办事需要一定时间的话,那就必须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快的要求,迅速行动。争分夺秒,把各个环节的程序履行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腐败,保证工程质量。
在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实行信息公开透明,就会促使有关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政策和规定办事。防止权力被滥用,杜绝以权谋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这其中,大多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4个检查组肩负着对四万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的责任,就必须为四万亿资金的使用把好每一道关,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该花的地方:必须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司法机关应当及时跟进,依法严肃惩处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挤占、挪用、浪费和贪污腐败行为。及时公开查处结果,让公众知晓哪个省市、哪个部门违规使用了资金,哪个领导干部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拍脑门决策导致了决策失误和执行失误。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将政务信息公开透明,让全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证,一切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都将无所遁形,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
责编 金锋
那么,怎样为四万亿保驾护航呢?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这“四要”不仅是对用好资金和筛选项目、刺激经济、尽快拉动内需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四万亿保驾护航、预防在新一轮大投资、大建设中出现新型腐败的题中应有之义。
出手要快
这次中央不仅在作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大决策时体现了出手要快的精神,而且在预防腐败,为确保四万亿投资资金安全所作出的保驾护航举措时。同样采取了出手要快的行动。
中央在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同时,同时决定成立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为成员单位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24个检查组,由副部级领导人带队。分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四万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一改过去的多头监督管理模式,转变为由中央权威机构实施的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模式,即统一监督管理的政令,以使监督管理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如此高级别、大规模、集中统一的监督阵容前所未有。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本着出手要快的精神,在十项措施出台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紧急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了资金投向和安排原则。防止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和豆腐渣工程。明确新增中央投资必须用于七个方面: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
《工作方案》严禁将中央投资用于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严禁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
《工作方案》要求确定项目时必须严格遵循下列要求: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有利于拉动当前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工作方案》提出了资金安排的投向: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启动开工一批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优先安排产业链长、能带动设备材料订货的项目:加快准备一批符合投向、已有规划的新项目。重申资金投向和安排原则。做到资金、项目和监督措施同步到位,不留任何可能产生腐败的漏洞和死角。这些要求和措施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规范实施,对于保证中央投资的安全有效,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做出了出手要快的实际行动。2008年12月3日。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检查监督工作。及时作出五个方面的部署:
第一,抓紧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继续做好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规划、立项工作,尽快将1000亿元投资资金全部落实到相关项目并下达到地方,保证用于中央明确规定的方向。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尽快将国家投资计划与具体项目对接,并下达分解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二,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投资计划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同时,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督促有关方面落实中央新增项目的配套资金,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政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做好中央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对中央资金、项目实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关注地方和部门的有关项目是否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提高投资效益,是否存在违背国家产业、土地、投资政策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把审计与整改、规范结合起来,及时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检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资金投向密集的重点领域的检查。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必须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项目指导。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各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负责协助并督促驻地部门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确保投资项目符合中央要求。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第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对贪污、挪用、挤占、私分资金。以及在项目投资中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和失职渎职致使中央决策部署得不到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中央、国务院带头落实出手要快的预防腐败措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紧紧跟上,针对本地实际,采取预防腐败措施,防止在巨额资金使用中出现腐败。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治病于未发,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确保任何人不敢乱花一分钱。努力防止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出现各种腐败问题,既让十项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又让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出拳要重
根据以往的教训。凡是国家投放巨额资金搞建设和扶贫救灾时。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出重拳预防和惩治腐败。
一是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出拳要重,未来两年内四万亿元和2008年第四季度的1000亿元的国家投资,加上其带动的社会投资,总投资额可达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投资方向主要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灾后重建,一大部分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方向中央和国务院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三令五申。因此,明目张胆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那些披着民生工程外衣的变相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难免不出现。一些地方可能会有本位主义思想,因为强调局部利益,导致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项目;有的官员还可能想抓住 这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追求快速出政绩,不讲科学发展,不顾客观规律,致使可能出现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对此,各级监督部门和广大人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擦亮眼睛,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务必做到出拳要重。绝不手软。不管是什么人表的态、不管后台有多硬,只要违背中央和国务院规定的投资方向。都坚决予以纠正。
二是对行贿受贿行为出拳要重。可以预见到:大规模资金在流动和投放过程中,如果管理有漏洞、制度不完善,就很容易发生贪污、截留、挪用等问题;一些地方为了争取把本地的建设项目列入中央投资盘子。会竞相“跑部钱进”,行贿、送礼等腐败现象将呈高发态势。一些建筑和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工程项目的承建资格,会采取一些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拉拢腐蚀官员:这些项目大多需要政府采购,涉及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相当多。在国家、人民监督这巨大资金使用情况的同时,可以肯定地说,贪官和图谋不轨的商人也都在紧盯这四万亿投资。因此,在预防和惩治此类腐败时出拳要重。
三是对招投标领域的腐败出拳要重。过去曾经屡屡上演,上一批重大项目,倒掉一批官员;修一条高速公路,一批交通领导干部落马。交通厅局长前腐后继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安全事故以及干部犯罪事件,有一半左右与暗箱操作、不认真履行《招标投标法》有关系,造成了工程上马,官员下马的现象。有统计数字表明,在干部犯罪中,40%跟项目发包有关系;而80%的项目发包权力集中在处长级干部手中。《招标投标法》对招投标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精细的设计,2000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公开招投标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但是,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搞虚假招标等暗箱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地方的非法中标、人情标、串标、围标、划整为零、转包分包等乱象不时可以看到;有的公开招标尚未开始,但谁为中标者、谁是陪标者已经清楚。屡禁不止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的豆腐渣工程,皆源于此。招投标领域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制度缺失和监管缺位,出拳要重是遏制招投标领域腐败的必然要求。
措施要准
中央在非常时期出台的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非常政策,要求采取非常的措施,而不是沿用平时的常规办法。也就是按照措施要准的要求,精心谋划对策。
一是堵住跑冒滴漏现象的措施要准。以往的教训说明,每当国家下达大笔投资资金或赈灾巨款时,总有些地方政府,总有些领导干部,想方设法挪用专项资金,形成跑冒滴漏现象。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触目惊心的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可能是对四万亿拉动内需资金的最大威胁。因为不少地方政府负债相当严重,尽管债台高筑,三公消费始终是只增不降。一旦有资金下达,不管是什么钱,先花起来再说,其理论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根据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所搜集的官方数据计算,我国2005年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高达14085亿元,支出占了当年财政收入的35%。也就是说,我国每100元的财政收入中有35元是用于官员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的。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仍然看不出三公消费下降的任何迹象。如此巨额的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加之不少地方政府债务缠身。这些地方如果挤进了中央投资盘子,势必侵占和蚕食扩大内需资金。正如人民所担心的那样:地方政府官员的吃喝招待标准越来越高,公车越来越多,出国队伍越来越大,办公楼越来越豪华,不挪用、挤占投资资金才怪呢!因此,只有首先下决心把三公消费压下来,堵死跑冒滴漏渠道,才能保证投资资金安全。与此同时,一定要为投资资金设定高压线,坚决实,行专款专用,谁要是动用和变相动用,必须绳之以法。
压缩三公消费其实并不难。那篇《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网友帖子已经生动展示了遏制三公消费的成效:只需政府网站把三公消费的每笔清单上网公开即可。如此一公,治制三公!国外一些政府网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瑞典政府部门的网站,把每笔公款招待的清单全部上网,几个人吃饭,点了几个菜,每个菜多少钱都可查到。西欧的一名女部长曾经因公款私用被迫辞职,原因就是有网民查出她的公费开支中,有一项是卫生巾。
二是刹住雁过拔毛歪风的措施要准。以往,每当有专项资金下达,有些地方总是习惯于雁过拔毛,四万亿投资资金都和民众利益密切相关,可公众很难不担忧:以往中央下发的扶贫款等专项资金中,常有一些被地方政府挪用、截留甚至贪污。比如下来一笔100万的资金,要抽取10万元的管理费;经手50万的经费,要收取5万的赞助费。形形色色的管理费、赞助费、好处费甚至手续费,层层剥皮,层层搜刮,最后落到实际工程中的资金已大大缩水。这次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刺激经济、拉动内需资金大单如此之巨,估计等着雁过拔毛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必须立下硬杠杠,每一笔投资资金都要张榜公示,接受公众监督,让每一笔资金都花在明处,营造出伸手必被捉的氛围,加大雁过拔毛者的腐败成本,确保每一笔资金如数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每一分钱都不能挪作他用,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是杜绝豆腐渣工程的措施要准。这些年来,各式各样的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并不鲜见。这些所谓的工程,要么质量堪忧,要么中看不中用,害国害民还害自己。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有很多条,但最管用的是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中央提出的所有工程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要求。此次十项措施确定的各项工程建设,项项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项项都是实打实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工程。凡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万不可动歪脑筋,打歪主意。
工作要实
为了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开出了四万亿元大单,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投资规模。这四万亿元投资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要到2010年底。投资领域比较多,带动相关投资可达十多亿、乃至几十亿。在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有巨大投入。涉及的地域比较广,部门比较多。这都为监管增加了难度。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难保证不发生挪用或者截留。有鉴于此,在为四万亿保驾护航时,不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而且务必做到工作要实。
一是阳光操作工作要实,严防暗箱操作。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四万亿元的消息一传出,各省市政府和一些企业闻风而动,带着项目来北京寻求支持,希望能从这个无比庞大的投资计划中分一杯羹。进出发改委的人越来越多,发改委周围的大小宾馆爆满。
对这一幕情景,人们并不陌生,其实是地方政府 和企业到北京“跑部钱进”的故事在当前经济低迷亟待扩大投资的非常时期的翻版。长期以来。由于发改委及有关部委有权决定是否给某个地方或企业批资金、批多少资金,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争取资金,专门跑到发改委及相关部委攻关,大量“跑部钱进”、暗箱操作的腐败行为就是这样发生的。
有关部委执掌着四万亿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资金的投向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这个地方或企业,也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那个地方或企业,他们的手指缝稍稍松一点儿或紧一点儿,就可以给某个地方或企业多批或少批几千万上亿元,其间操作余地与腐败空间之大,不难想像。为预防和惩治“跑部钱进”、暗箱操作腐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与实施程序。待四万亿元投资方案正式确定之后,还应当将财政资金的每一笔投向详尽无遗地向社会公开披露,让公众知道四万亿元资金到底批给了哪些地方和企业,以及这些地方和企业分别获得了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都将作何用途,等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网络和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公开披露四万亿元资金的具体投向,在技术上、程序上是没有任何困难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能否做到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愿不愿、敢不敢大大方方地将投资方案公之于众。杜绝暗箱操作,实行阳光操作是工作要实的关键。
二是全程跟踪审计工作要实,防止出现马后炮。常规审计是事后审计,即使审出了问题,业已造成了损失。要学习汶川大地震对赈灾款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经验,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涉及大量资金,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做到了很少发生截留、挪用、贪污,既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又提高了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效果。出现这样的良好收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大了全程跟踪审计力度。据报道,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审计和抗震救灾、灾区重建同步进行,是我国审计部门第一次全过程跟踪审计。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审计署还吸引社会参与,公布了地震救灾款物审计举报电话和网址。这样的审计和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更能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此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很好地保证了专款专用。
为了保证扩大内需的巨大投资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有必要像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那样,采取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越是在非常时期,越是涉及巨额资金,审计越是要主动出击。这就是预防赈灾腐败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宝贵经验。相信审计这支反腐败生力军,一定会在预防和严惩促进内需腐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监督检查工作要实,防止出现大而化之。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等部门组成的一个跨部级的督察小组,对四万亿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此举无疑将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效能,并且能够为资金的安全有序使用保驾护航。但是,有组织保证是前提,监督检查工作要实是关键,人民对督察检查寄予厚望。
监督检查工作要实,要体现在实施有效监督上。以往很多经验教训证明,确保四万亿不被腐败分子蚕食,首先应由人大通过法律程序行使监督权。从而为如此巨大的公共支出建立一个安全的框架和制度保证:同时发挥好外力的监督作用。中央派驻各个省份的项目监督小组,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既要监督四万亿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项目决策权官员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并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接受公众的广泛监督。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是否偏离了中头确定的投资方向。存在不存在腐败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给他们创造说话的环境和反映问题的畅通渠道,这种监督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勿忘历史
经济工作不能用政治运动方式进行。“大干快上”、“压倒一切”因为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吃大亏。忘掉“大跃进”的历史教训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可能导致犯罪!当前,必须以非常之举措,严格监督好这四万亿投资。这不仅关系保证投资方向,发挥投资效果,切实拉动内需的问题。把广大人民的血汗钱用到刀刃上,而且也是对官员最好的保护。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就容易产生拍脑袋项目,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就会大行其道,祸国殃民。
程序正义原则是依法执政和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有效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在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决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资金审批报账、竣工验收审计等制度。每项制度中法定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如果说严格按程序办事需要一定时间的话,那就必须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快的要求,迅速行动。争分夺秒,把各个环节的程序履行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腐败,保证工程质量。
在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实行信息公开透明,就会促使有关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政策和规定办事。防止权力被滥用,杜绝以权谋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这其中,大多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4个检查组肩负着对四万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的责任,就必须为四万亿资金的使用把好每一道关,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该花的地方:必须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司法机关应当及时跟进,依法严肃惩处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挤占、挪用、浪费和贪污腐败行为。及时公开查处结果,让公众知晓哪个省市、哪个部门违规使用了资金,哪个领导干部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拍脑门决策导致了决策失误和执行失误。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将政务信息公开透明,让全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证,一切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都将无所遁形,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
责编 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