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字钢-混组合连续弯梁桥有效宽度

来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外现行设计规范缺乏针对钢-混组合连续弯梁桥桥面板有效宽度的规定,以小半径双工字钢-混组合连续弯梁桥为研究背景,首先对比分析了中外典型规范对钢-混组合连续直梁桥有效宽度的计算结果,然后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小半径双工字钢-混组合连续弯梁桥的剪力滞效应和有效宽度,探讨了曲率半径和布载方式的影响规律,最后考虑内、外侧主梁对应的桥面板剪力滞差异,提出了有效宽度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桥面板横断面正应力分布受弯扭耦合效应的影响较大,导致内、外侧主梁对应的桥面板正应力分布失去对称性,曲率半径越小,这种不对称性也越大,而车道外偏布置也会导致这种不对称性变大,工程设计计算中宜分别计算内、外侧主梁所对应的桥面板有效宽度;本文所提的简化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包络有限元分析结果,且计算结果偏保守,可为同类桥梁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研究粉煤灰对纤维素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对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纤维素纤维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试验得到质量损失率、动弹模量及抗压强度等宏观力学性能参数,分析探究了粉煤灰对于纤维素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同时为了分析宏观力学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对试样进行核磁共振试验,得到混凝土冻融循环下的孔隙分布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养护期的强度增长率,纤维素纤维混凝土强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粉煤灰可以帮助提升纤维素纤维的孔隙结构稳定性,低掺量粉煤灰有助于
针对地铁宽基坑施工变形过大的问题,基于北京上清桥站基坑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分析和概率统计的方法研究围护墙变形过大原因及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支撑的拆除是造成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过大原因.基坑围护墙水平变形模式呈“抛物形”,拆除钢支撑和施作主体结构期间,大部分测点超过变形控制值,基坑由安全进入危险状态.δhm/He概率密度较大区间为[0.05,0.15],可将样本均值0.13%作为该基坑指示值,判断基坑随开挖围护结构最大变形值.Hhm/He概率分布较大区间为[0.6,1.0],Hhm/He的分布符合正
为研究输电线路杆塔三角锚固盘钢管插入式基础在承受上拔荷载时锚固盘的受力性能,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管插入式基础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固件尺寸、混凝土强度、钢管截面和混凝土柱截面对试件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三角锚固盘能够改善锚固盘与钢管焊接部分的应力集中情况,显著提升钢管插入式基础的抗拔承载能力,且混凝土强度越高优势越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锚固盘尺寸可以提高基础抗拔承载力,提高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超出范围则影响不明显,最佳的锚固盘尺寸由基础混凝土强度决定;增加混凝土强度、钢管截面尺寸和混凝土
屈服应力是反映材料和易性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依托武汉地铁6号线老关村出入段盾构隧道工程,开展室内盾构渣土塌落度试验,推导考虑塌落度桶形状效应的渣土屈服应力改进预测模型,进而分析不同含水率、不同掺入比和不同角砾含量条件下渣土屈服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角砾黏土的塌落度试验值与含水率、泡沫剂掺入比和角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与实验结果及其他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改进模型的有效性;角砾黏土屈服应力与角砾含量呈现负相关,与含水率呈现非线性负相关,与泡沫剂掺入比呈现线性负相关.研究成果可望为土压平衡盾
针对复杂填海地层深基坑支护难度大,基坑变形严重的问题,以深圳地铁13号线深登明挖区间基坑工程为例,利用弹性分析法和FLAC3D数值模拟对该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设计和基坑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桩径和咬合量的增大,桩身水平位移减小,弯矩增大,而位移和弯矩沿桩身的分布规律基本不变,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弯矩分别发生在距桩顶17.5 m和18 m左右;在保证基坑安全和降低造价的前提下,该工程支护结构参数的最优选择是桩径1200 mm,咬合量300 mm;在最优支护结构参数下,开挖完成后基坑土体最大沉降为16
深入了解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有助于提高对地球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为了研究青海湖面积的时序特征,选取了2000—2019年Landsat影像,利用归一化水指数进行面积提取;结合青海湖湖区气象数据,分析青海湖面积变化与入湖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温度的响应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对青海湖未来3年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青海湖面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4年面积为20年最低;
为研究输水隧洞回填灌浆层混凝土在上部围岩压力的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建立PFC2D隧洞模型分析沉降,利用PFC2D颗粒流程序及该程序自带平行黏结模型,将回填灌浆层混凝土简化为一个三点弯曲梁模型,通过改变给上部圆形加载墙施加不同加载速度和赋予颗粒的平行黏结模量这两个关键因素,研究了模型应力、力链、胶结破坏能,以及从微观角度研究加载时颗粒内部位移变化.结果表明:隧洞上部围岩沉降约3.6 cm,试件受压使裂纹发展,导致试件内部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不同加载速度下产生拉伸裂纹和剪切裂纹,两种类型的裂纹产生时间和数量有较大
为了探究整个切桩过程房屋沉降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为今后越来越多的类似工程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和施工参数调整提供依据,依托郑州地铁5号线隧道工程,对盾构切群桩复合地基全过程中的房屋沉降数据和施工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变形控制措施与建议.研究表明,在距离开始切桩位置约3.9倍隧道外径,以及盾尾脱离复合地基加固后约5.8倍隧道外径的范围内,盾构施工会对房屋沉降产生较大影响.房屋累计沉降最大值会出现在房屋与隧道轴线交叉点附近.盾构切桩下穿时,应稳定土仓压力、增大同步注浆量、提高刀盘转速,盾尾脱离房屋后,不
通过高应力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分析了堆石料在不同孔隙率、级配及应力状态下的颗粒破碎情况,研究峰值点处颗粒破碎与其剪胀性、软化性及强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颗粒破碎以60~20 mm粒径含量降低、小于5 mm粒径含量增加为主,20~5 mm中等粒径颗粒含量变化较小;颗粒破碎率与塑性功之间存在良好的双曲线关系,在当前试验围压范围内存在极限颗粒破碎率;应力-应变曲线中峰值点对应的剪胀率与颗粒破碎率在倒数轴坐标中近似线性相关,与对应的最大主应力比呈线性关系;峰值内摩擦角与对应处颗粒破碎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大中城市地铁已由点线状发展成网状,常会出现既有地铁车站密贴增建形成换乘车站的情况.为了保证既有地铁车站的正常使用,开展新建地铁车站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变形控制研究.依托北京地铁6号线苹果园站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工程,结合具体施工方案,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两层三跨地铁车站密贴下穿既有结构变形控制技术,探究注浆抬升、丝杠支顶、高压回填注浆工程措施对既有结构变形控制所起作用,分析丝杠的力学特性并优化其直径.通过现场测试与数值分析对比分析,验证以上工程措施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注浆抬升作用对既有结构变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