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是个来自伊甸园(弗吉尼亚号)的始终保持着纯洁_灵的天堂型人物形象,麦克斯则是一个来自世俗(现代都市)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世俗名利价值观、然而内心神性又没有完全泯灭的炼狱型形象,他的形象经历了由“约拿单”到“保罗”的变迁,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对1900的功能意义也由“世俗拯救”功能向“认同传道”功能转变。
[关键词]《圣经》 《海上钢琴师》约拿单 保罗 麦克斯 形象分析
在影片中,如果说1900是个来自伊甸园(弗吉尼亚号)的始终保持着纯洁心灵的天堂型人物形象,麦克斯则是一个来自世俗(现代都市)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世俗名利价值观,然而内心神性又没有完全泯灭的炼狱型形象,他的形象经历了由“约拿单”到“保罗”的变迁,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对1900的功能意义也由“世俗拯救”功能向“认同传道”功能转变。
约拿单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扫罗的儿子,和大卫关系很好亲如兄弟,但是由于扫罗违背了上帝的戒律所以上帝离开了扫罗,并使魔鬼迷乱他的心智,使他痛苦。上帝离弃扫罗后,选择了与大卫同在,要撒母耳祭祀膏大卫为王,于是扫罗就千方百计的要除掉大卫以保全王位,但约拿单视大卫如亲兄弟,所以暗中帮助大卫逃跑,据《撒母耳记上》记载:
约拿单告诉大卫说:“我父扫罗想要杀你,所以明日早晨你要小心,到一个僻静地方藏身”(《旧约一撒母耳记上19:2》)
在这里,约拿单和大卫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影片中麦克斯与1900的关系。影片中,1900第一次看见麦克斯,但没有与他正面相遇,是在弗吉尼亚号的甲板上,1900看见并听见麦克斯在陆地上吹小号,乐声优美,一曲终了,1900情不自禁的鼓掌。影片在这里也就暗示了1900之所以和麦克斯成了莫逆之交,其实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交流平台,那就是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1900自不必说音乐就是他的心灵,而麦克斯在影片开头的自白中也说道,他24岁上船,人生只关心一件事吹喇叭。这就是1900之所以可以和麦克斯沟通的原因。然而麦克斯毕竟来自世俗社会,对世俗价值观是极度认同的,因此他开始了对1900的“世俗拯救”,之所以说是世俗拯救,是因为这种拯救其实是在世俗人眼中的拯救,麦克斯曾多次劝1900下船,凭自己的音乐才华,获得财富和名誉。无疑,这在是俗人眼中绝对是不可否认的幸福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麦克斯的行为从世俗价值观来看,无疑也的确是在拯救1900这个看似患有自闭症的孤僻“小孩”。但是,我们知道对作为天堂型人物的1900来说,那些世俗人看重的名利对他根本没有吸引力,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反而成为一种丝毫没有吸引力的“诱惑”。因为,20世纪的西方社会,已经是个信仰丧失的社会,就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一样,虚无,绝望。如果我们把世俗社会中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来看待的话,他们其实就是被上帝离弃后的扫罗的形象,扫罗违背了上帝的诫命而被上帝离弃,现代人不也已经傲慢地宣告了“上帝死了”吗?现代人宣判了上帝的死刑,上帝自然也离弃了现代人,于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神性被魔鬼的恶性所蒙蔽,这才最终造成了以一战二战为高峰的人间惨剧。麦克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现代人”的群体,就如同是出自被上帝离弃的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一样,只不过由于他对音乐的执着,使得他内心的神性没有完全被蒙蔽,从而可以和1900进行交流,甚至视1900为亲兄弟,这也如同约拿单视大卫为亲兄弟一样。既然如此,从世俗的层面看麦克斯是绝对不能允许1900不下船,而被六吨炸药活活炸死的。所以,当他得知炸船的消息时,凭着他对1900深刻的理解,知道他一定还在船上,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最后终于在音乐的感召下,1900献身见了麦克斯,由此可知他们的最后一面依然是以双方都深爱的音乐作为沟通媒介和条件的。
见面后,麦克斯由于自身来自世俗的局限性,无法抵挡世俗世界名利的诱惑,不能理解1900看似荒诞而无意义的行为,这也是他当初为什么甘心离开1900,放弃船上的生活而重回陆地的原因,因此麦克斯仍然以世俗名利为劝谏1900的核心,劝他重新开始,用自己的天赋去闯荡这个花花世界获取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00的一番话彻底打动了麦克斯,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本来是麦克斯来救1900劝他下船,结果这最后一幕倒成了1900的独白演讲,而麦克斯在这里则更类似于在一旁听着耶稣传道的使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彻底被1900的理由所折服了,甚至留下了激动和理解的泪水,无疑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他重新上岸后所经历的苦痛生活的基础上的,如今麦克斯已经卖掉了喇叭,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他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正像1900所说的那样吗:“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其实,此时的麦克斯的确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了,他连自己视为半条命的喇叭也卖了,不正是印证了1900所言的正确性吗?此时,麦克斯之形象则从约拿单的形象转化为使徒保罗的形象了。
保罗是《圣经》里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他的十余封书信约占了《新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统称保罗书信。保罗的生平极具戏剧性,他最初信奉犹太教极其敌视新兴的基督教,甚至曾迫害过不少基督徒。但有一次,耶稣亲自向他显现,他的人生从此经历的巨大的转折,改信基督教,并成为基督教运动公认的领袖,从一个激烈反对基督教的人变为了基督教最为重要的传道者和宣教士。麦克斯的形象也正是如此,他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但至少已经从灵魂上彻底认同了1900的看法,这也就是为何他什么也没再说,充分尊重好朋友、好兄弟1900自己的意愿,与1900含泪拥抱之后,转身高去。然而,麦克斯并不是一走了之,他其实是带着使命而走的,从不理解1900,信奉世俗价值观,到理解认同甚至敬佩1900的行为,从而开始宣讲1900的故事。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但正如他在影片开头时所说的1900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还未完蛋……”。电影最后,随着弗吉尼亚号的一声巨响,麦克斯讲完了1900的故事,镜头回到了乐器店中,麦克斯起身要走,那个乐器店的白发老板叫住了他问了他一个问题:“只有一件事,我不明白,这张唱片是谁放到钢琴里的?”麦克斯说:“是我藏的。”老人微笑着说“所以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然后拿出了麦克斯卖掉的喇叭走到他身旁还给了麦克斯,麦克斯有些显得不知所措,示意自己没有钱,老人却无偿把喇叭还给了他。我们知道麦克斯这样的反映,是由于他认为这是在这种拜金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的事情。要知道影片开始所刻画的这个老人形象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奸商形象,他只给麦克斯的康牌喇叭六英镑十先令,对于这样一个名牌乐器来说,无异于巧取豪夺,然而麦克斯迫于无奈卖给了他,后来麦克斯为了救1900冒险来偷那张唱片时,老人也是拿着猎枪指着麦克斯的头态度强硬蛮横不听解释。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资本主义金钱异化了的世故老人,在听完麦克斯的故事之后,竟然把喇叭无偿地还给了他,并说“好故事比喇叭值钱。”这说明老人相信了麦克斯的故事。毫无疑问,这的确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希望,这既是麦克斯这个使徒保罗形象,在人间传道的第一次胜利,同时也是1900这个天堂型人物在死后,用他真纯的一生所留下的传奇向陷入罪中的被上帝离弃的现代人,所行的一次伟大的神迹。这其实是也是导演通过影片对整个20世纪进行反思之后的,充满希望的寄语。1900的唯一一张钢琴碟片还留在世界上,麦克斯这个传播福音的使徒也依然在这个世界上,那个老人相信了,许多人都会相信的,凡是相信的人就一定会把1900的故事传扬下去,这象征着人类内心神性的苏醒,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揭示了1900之死所具有的永恒意义……
[关键词]《圣经》 《海上钢琴师》约拿单 保罗 麦克斯 形象分析
在影片中,如果说1900是个来自伊甸园(弗吉尼亚号)的始终保持着纯洁心灵的天堂型人物形象,麦克斯则是一个来自世俗(现代都市)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世俗名利价值观,然而内心神性又没有完全泯灭的炼狱型形象,他的形象经历了由“约拿单”到“保罗”的变迁,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对1900的功能意义也由“世俗拯救”功能向“认同传道”功能转变。
约拿单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扫罗的儿子,和大卫关系很好亲如兄弟,但是由于扫罗违背了上帝的戒律所以上帝离开了扫罗,并使魔鬼迷乱他的心智,使他痛苦。上帝离弃扫罗后,选择了与大卫同在,要撒母耳祭祀膏大卫为王,于是扫罗就千方百计的要除掉大卫以保全王位,但约拿单视大卫如亲兄弟,所以暗中帮助大卫逃跑,据《撒母耳记上》记载:
约拿单告诉大卫说:“我父扫罗想要杀你,所以明日早晨你要小心,到一个僻静地方藏身”(《旧约一撒母耳记上19:2》)
在这里,约拿单和大卫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影片中麦克斯与1900的关系。影片中,1900第一次看见麦克斯,但没有与他正面相遇,是在弗吉尼亚号的甲板上,1900看见并听见麦克斯在陆地上吹小号,乐声优美,一曲终了,1900情不自禁的鼓掌。影片在这里也就暗示了1900之所以和麦克斯成了莫逆之交,其实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交流平台,那就是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1900自不必说音乐就是他的心灵,而麦克斯在影片开头的自白中也说道,他24岁上船,人生只关心一件事吹喇叭。这就是1900之所以可以和麦克斯沟通的原因。然而麦克斯毕竟来自世俗社会,对世俗价值观是极度认同的,因此他开始了对1900的“世俗拯救”,之所以说是世俗拯救,是因为这种拯救其实是在世俗人眼中的拯救,麦克斯曾多次劝1900下船,凭自己的音乐才华,获得财富和名誉。无疑,这在是俗人眼中绝对是不可否认的幸福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麦克斯的行为从世俗价值观来看,无疑也的确是在拯救1900这个看似患有自闭症的孤僻“小孩”。但是,我们知道对作为天堂型人物的1900来说,那些世俗人看重的名利对他根本没有吸引力,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反而成为一种丝毫没有吸引力的“诱惑”。因为,20世纪的西方社会,已经是个信仰丧失的社会,就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一样,虚无,绝望。如果我们把世俗社会中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来看待的话,他们其实就是被上帝离弃后的扫罗的形象,扫罗违背了上帝的诫命而被上帝离弃,现代人不也已经傲慢地宣告了“上帝死了”吗?现代人宣判了上帝的死刑,上帝自然也离弃了现代人,于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神性被魔鬼的恶性所蒙蔽,这才最终造成了以一战二战为高峰的人间惨剧。麦克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现代人”的群体,就如同是出自被上帝离弃的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一样,只不过由于他对音乐的执着,使得他内心的神性没有完全被蒙蔽,从而可以和1900进行交流,甚至视1900为亲兄弟,这也如同约拿单视大卫为亲兄弟一样。既然如此,从世俗的层面看麦克斯是绝对不能允许1900不下船,而被六吨炸药活活炸死的。所以,当他得知炸船的消息时,凭着他对1900深刻的理解,知道他一定还在船上,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最后终于在音乐的感召下,1900献身见了麦克斯,由此可知他们的最后一面依然是以双方都深爱的音乐作为沟通媒介和条件的。
见面后,麦克斯由于自身来自世俗的局限性,无法抵挡世俗世界名利的诱惑,不能理解1900看似荒诞而无意义的行为,这也是他当初为什么甘心离开1900,放弃船上的生活而重回陆地的原因,因此麦克斯仍然以世俗名利为劝谏1900的核心,劝他重新开始,用自己的天赋去闯荡这个花花世界获取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00的一番话彻底打动了麦克斯,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本来是麦克斯来救1900劝他下船,结果这最后一幕倒成了1900的独白演讲,而麦克斯在这里则更类似于在一旁听着耶稣传道的使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彻底被1900的理由所折服了,甚至留下了激动和理解的泪水,无疑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他重新上岸后所经历的苦痛生活的基础上的,如今麦克斯已经卖掉了喇叭,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他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正像1900所说的那样吗:“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其实,此时的麦克斯的确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了,他连自己视为半条命的喇叭也卖了,不正是印证了1900所言的正确性吗?此时,麦克斯之形象则从约拿单的形象转化为使徒保罗的形象了。
保罗是《圣经》里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他的十余封书信约占了《新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统称保罗书信。保罗的生平极具戏剧性,他最初信奉犹太教极其敌视新兴的基督教,甚至曾迫害过不少基督徒。但有一次,耶稣亲自向他显现,他的人生从此经历的巨大的转折,改信基督教,并成为基督教运动公认的领袖,从一个激烈反对基督教的人变为了基督教最为重要的传道者和宣教士。麦克斯的形象也正是如此,他虽然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但至少已经从灵魂上彻底认同了1900的看法,这也就是为何他什么也没再说,充分尊重好朋友、好兄弟1900自己的意愿,与1900含泪拥抱之后,转身高去。然而,麦克斯并不是一走了之,他其实是带着使命而走的,从不理解1900,信奉世俗价值观,到理解认同甚至敬佩1900的行为,从而开始宣讲1900的故事。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但正如他在影片开头时所说的1900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还未完蛋……”。电影最后,随着弗吉尼亚号的一声巨响,麦克斯讲完了1900的故事,镜头回到了乐器店中,麦克斯起身要走,那个乐器店的白发老板叫住了他问了他一个问题:“只有一件事,我不明白,这张唱片是谁放到钢琴里的?”麦克斯说:“是我藏的。”老人微笑着说“所以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然后拿出了麦克斯卖掉的喇叭走到他身旁还给了麦克斯,麦克斯有些显得不知所措,示意自己没有钱,老人却无偿把喇叭还给了他。我们知道麦克斯这样的反映,是由于他认为这是在这种拜金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的事情。要知道影片开始所刻画的这个老人形象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奸商形象,他只给麦克斯的康牌喇叭六英镑十先令,对于这样一个名牌乐器来说,无异于巧取豪夺,然而麦克斯迫于无奈卖给了他,后来麦克斯为了救1900冒险来偷那张唱片时,老人也是拿着猎枪指着麦克斯的头态度强硬蛮横不听解释。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资本主义金钱异化了的世故老人,在听完麦克斯的故事之后,竟然把喇叭无偿地还给了他,并说“好故事比喇叭值钱。”这说明老人相信了麦克斯的故事。毫无疑问,这的确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希望,这既是麦克斯这个使徒保罗形象,在人间传道的第一次胜利,同时也是1900这个天堂型人物在死后,用他真纯的一生所留下的传奇向陷入罪中的被上帝离弃的现代人,所行的一次伟大的神迹。这其实是也是导演通过影片对整个20世纪进行反思之后的,充满希望的寄语。1900的唯一一张钢琴碟片还留在世界上,麦克斯这个传播福音的使徒也依然在这个世界上,那个老人相信了,许多人都会相信的,凡是相信的人就一定会把1900的故事传扬下去,这象征着人类内心神性的苏醒,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揭示了1900之死所具有的永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