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零星分布着伐木工队,并无常住居民。根据文章报载,2015年,内蒙古国有林区将全部停止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作为一个工种已经消失。让我们通过摄影师几年前拍摄的这组图片,走进大兴安岭最后的伐木工的生活。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千万章”,这里山峦叠翠,万倾林海一片碧波;这里江河湖泊,水光掩映;这里静谧清新,自然风光纯朴粗犷;这里林草葱茂、溪流密布;这里神秘莫测,气象万千。左手托起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草芳香,右手抚爱松嫩平原的万顷良田,大兴安岭苍茫的林海、碧水和蓝天、流光溢彩的自然品质令人怦然心动,其特有的冰峰雪岭、严寒雾松的冬季风韵更令人梦萦神往……
这座位于祖国北方的山岭,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地区,发育于几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时期,经历了第四纪的冰川运动,被高纬度的寒风肆虐了几百万年,历尽风霜雪雨,没有变成冰雪荒原,相反,它以河流为手臂,以森林为胸怀,触摸着北国的土地,养育着北国的子民,温暖着整个中华民族。
大兴安岭坐落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东西横跨6个经度,南北纵越3个纬度,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至300公里,海拔1100至1400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可谓“滴水成冰”,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水量充足,为当地树木的生长提供了十分适宜的条件。
走上高高的兴安岭,举目远眺,千峰叠翠,浓郁欲滴。大兴安岭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森林覆盖率约为62%,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贮量占全国的一半,许多优质的木材都是从这里出产的,如红松、水曲柳、落叶松、白桦、山杨等。由于这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只有拼命地向上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因此,这里的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正是由于大兴安岭丰富和优质的森林资源,国家建设初期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传统老林区资源的匮乏等一系列原因,使伐木工这一职业在大兴安岭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兴安岭进入有计划开发建设阶段。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从天安门前、黄浦江畔、西子湖边、东海之滨……汇集在这浩瀚的千里兴安林海。他们扎根祖国的边疆,构成了新的伐木工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伐木工程也受到了极大地影响,木材产量大量减少,对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以后,特别是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迅速扭转了林业的严峻局面,木材产量迅速回升,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也再次地活跃起来。
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作主要集中于冬季,冬季的大兴安岭经常飘舞着雪花,将这片土地打扮得银装素裹,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只有那零星的伐木声,卡车开动的声音和几间简陋的房屋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人烟存在。我们的伐木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冬季气温低到零下30多度的恶劣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他们远离大众生活,忍受着与世隔绝的孤寂与寒冷。
伐木工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在大兴安岭这样的环境中,伐木工人凌晨5点就要起来,头戴安全帽,脚穿棉胶鞋,然后进入深山作业。他们遵循着清林、支杆、采伐、集材、检尺、归楞、储木等一整套严密有序的生产流程,双手操控着隆隆作响的油锯,将一棵棵树伐倒在山坡上,将木材集中堆放在一起,然后将木材运到卡车上,送往远方。而那一棵棵被伐倒的树的年轮仿佛记录了他们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伐木工人生活的简易工棚里面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覆盖,他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一般就是打打麻将,喝点小酒,坐在一块儿唠唠嗑 ,来排解身体的疲累和生活的寂寞无聊。
伴随着多年的采伐,这片森林也早已经伤痕累累。随着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逐渐落实,在经历了多年的采伐之后,这片森林终于进入了科学的休养生息阶段。为了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休养生息,林业部门不断探寻新的林业发展模式,伐木工人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转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虽然大家舍不得这份事业,但他们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的角色。许多伐木工人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从砍树变成了栽树和护树,继续在这片他们熟悉的土地上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做出贡献。
今日的大兴安岭地区充满生机和希望,今日的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们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努力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千万章”,这里山峦叠翠,万倾林海一片碧波;这里江河湖泊,水光掩映;这里静谧清新,自然风光纯朴粗犷;这里林草葱茂、溪流密布;这里神秘莫测,气象万千。左手托起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草芳香,右手抚爱松嫩平原的万顷良田,大兴安岭苍茫的林海、碧水和蓝天、流光溢彩的自然品质令人怦然心动,其特有的冰峰雪岭、严寒雾松的冬季风韵更令人梦萦神往……
这座位于祖国北方的山岭,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地区,发育于几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时期,经历了第四纪的冰川运动,被高纬度的寒风肆虐了几百万年,历尽风霜雪雨,没有变成冰雪荒原,相反,它以河流为手臂,以森林为胸怀,触摸着北国的土地,养育着北国的子民,温暖着整个中华民族。
大兴安岭坐落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东西横跨6个经度,南北纵越3个纬度,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至300公里,海拔1100至1400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可谓“滴水成冰”,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水量充足,为当地树木的生长提供了十分适宜的条件。
走上高高的兴安岭,举目远眺,千峰叠翠,浓郁欲滴。大兴安岭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森林覆盖率约为62%,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贮量占全国的一半,许多优质的木材都是从这里出产的,如红松、水曲柳、落叶松、白桦、山杨等。由于这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只有拼命地向上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因此,这里的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正是由于大兴安岭丰富和优质的森林资源,国家建设初期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传统老林区资源的匮乏等一系列原因,使伐木工这一职业在大兴安岭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兴安岭进入有计划开发建设阶段。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从天安门前、黄浦江畔、西子湖边、东海之滨……汇集在这浩瀚的千里兴安林海。他们扎根祖国的边疆,构成了新的伐木工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伐木工程也受到了极大地影响,木材产量大量减少,对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以后,特别是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迅速扭转了林业的严峻局面,木材产量迅速回升,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也再次地活跃起来。
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作主要集中于冬季,冬季的大兴安岭经常飘舞着雪花,将这片土地打扮得银装素裹,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只有那零星的伐木声,卡车开动的声音和几间简陋的房屋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人烟存在。我们的伐木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冬季气温低到零下30多度的恶劣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他们远离大众生活,忍受着与世隔绝的孤寂与寒冷。
伐木工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在大兴安岭这样的环境中,伐木工人凌晨5点就要起来,头戴安全帽,脚穿棉胶鞋,然后进入深山作业。他们遵循着清林、支杆、采伐、集材、检尺、归楞、储木等一整套严密有序的生产流程,双手操控着隆隆作响的油锯,将一棵棵树伐倒在山坡上,将木材集中堆放在一起,然后将木材运到卡车上,送往远方。而那一棵棵被伐倒的树的年轮仿佛记录了他们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伐木工人生活的简易工棚里面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覆盖,他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一般就是打打麻将,喝点小酒,坐在一块儿唠唠嗑 ,来排解身体的疲累和生活的寂寞无聊。
伴随着多年的采伐,这片森林也早已经伤痕累累。随着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逐渐落实,在经历了多年的采伐之后,这片森林终于进入了科学的休养生息阶段。为了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休养生息,林业部门不断探寻新的林业发展模式,伐木工人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转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虽然大家舍不得这份事业,但他们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的角色。许多伐木工人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从砍树变成了栽树和护树,继续在这片他们熟悉的土地上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做出贡献。
今日的大兴安岭地区充满生机和希望,今日的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们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努力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