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在农村,有两大难题:一是贷款难,二是养老难。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恰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老人的钱投入进来后,放贷给村里需要资金的人,用于村民生产生活之急需,所得利息,一部分用于老人分红,作为养老补贴,一部分用于村庄建设。
河南信阳有个郝堂村,被称为现代版的“桃花源”。
郝堂位于信阳市平桥区,距离市区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汽车行进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记者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个隐匿在山脚下的小村庄。
村庄非常干净。树木,青草,野花,相映成趣。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河面有廊桥,河边有石凳。树林掩映下,一条条弯弯的沙石路自然延伸,一幢幢青砖古朴的小院,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这几年才变漂亮,之前,河道里塞满了垃圾。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只剩下危房和老弱妇孺。”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姜佳佳告诉记者,所有的变化始于一场“内置金融”的试验。
“内置金融”试验
2008年,信阳市平桥区政府邀请“三农”专家来讲课,了解到国内一些地区正在尝试“内置金融”的试验,尤其是云南、湖北等地,已经做过老年人资金互助合作的实践。
在专家指导下,信阳尝试“内置金融”试验的想法渐渐成形。平桥区科技局局长、平桥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主任禹明善开始张罗试验村的筛选工作。在入选的几十个村庄中,最终确定了郝堂村。那时的郝堂,和许多豫南村庄一样,破落陈旧,缺乏生机。
在村干部的座谈会上,“三农”专家说,农民有金融需求,在村庄内,若制度设置合理,金融合作社赢利是没有问题的。若由老年人入股建设老年资金互助合作社,每年赢利的大部分分给老人作为养老资金,不仅可以为农村养老提供保障,还可以通过老年人金融互助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唯有将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农村社会才有主体,否则,农村就是无主体的熟人社会。
村委会主任胡静被打动了。这位年近50岁的基层女干部,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惊人的耐力。她决定配合“三农”专家,做好这个试验。
临走时,专家对胡静提出了条件:“你如果能够动员村中的老年人自愿参加资金互助合作社,就给我打电话,我再过来。”
一周后,胡静已经动员了15个老人自愿加入合作社。并且,还动员了村里7个外出经商的村民,各自出资2万元,作为启动基金。
村干部的积极能动性,直接影响着试验的成败,“三农”专家再次来到郝堂,与15位老人一起,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一条一条讨论出合作社的章程,推选出理事会、监事会人选,胡静被推选为理事长。
忆起当年,姜佳佳告诉本刊记者:“合作社的章程,是大伙一条条参与讨论的,白纸黑字,大家都很支持。”
2009年10月,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挂牌成立。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存2000元作为原始股。除此外,平桥区政府投资10万元,郝堂村村委会也投入了部分资金。
破解农村“两大难”
在农村,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贷款难。村民要想盖房子,做点小生意,很难在银行贷到款。农民的房子和田地,由于位置偏远,经济价值不高,市场交易难,管理成本高,银行往往不愿意抵押。二是养老难。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养老成了大难题。
姜佳佳称:“合作社的成立,恰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合作社以养老为目的,以村为边界,所有贷款只针对本村村民。老人的钱投进来后,以1分的利息放贷给村里需要资金的人,用于村民生产生活之急需。所得利息,一部分用于老人分红,作为养老补贴,一部分用于村庄建设。”
这确实帮了有资金需求的村民的大忙。
2010年,承包工程的张厚健要在平桥区买房子,他就在村里合作社贷了3万元。记者问:“为啥不在银行贷款,而在村合作社贷呢?”张说:“别提了,我以前在银行贷过款,要找担保人作抵押,还要提供一大堆证件,连结婚证都要。太麻烦了!”
40天后,张厚健的工程款发下来后,他马上还清了本息。
年底,是合作社的老人最期待的日子。
74岁的张启荣,是首批加入合作社的老人。谈起合作社,她笑逐颜开:“儿子帮我交了2000块钱,头年拿分红是过小年那天,村里打电话让去领钱。”
张启荣说,自己记性不好,对村里公布的资金总量,贷款金额啥的都没记住。问起领了多少分红,她如数家珍:“头年分红,合作社成立才3个月,领了300块。2010年领了500块,2011年720块,2012年领了800块。”
看到首批入社的老人真的领到钱了,观望的人坐不住了。一位张姓大爷说:“原先想着这事不保险,不敢投。后来看他们都领钱了,才敢加入。”随后的两三年间,加入合作社的老人逐年增多,姜佳佳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有近四分之三的老人都加入了合作社,资金总量达到300多万元,资金在农民中的周转率达96%以上。”
“都是老人的钱,还不上怎么在村里混呢?”
为了控制资金风险,合作社章程还规定了贷款审批权,凡是2万元以内的贷款,必须找到合作社的老人出面担保;2万-10万元的贷款,还需要把林权证、房屋产权证或土地承包权证作抵押。
张启荣告诉记者,她总共给3个人作过担保:“2010年,李长臣(音)家娶媳妇,对方要彩礼,还要摆酒,他到处借钱,借了亲戚的还是不够,就找村里贷款,村里让找担保人,他就找到我,贷了2万元,几个月就还了。还有一个是我外甥,他要养猪,也贷了2万元。第二年想再贷,村里说,必须先把本息还了,才能再贷。”
无论是发展养殖业,还是盖房子、娶媳妇,村里很多人都从合作社贷过款。然而,刘德泉(化名)从来没贷过,也不想贷,尽管他家的老房子正在整修,手头有点紧。
他一脸严肃地说:“这钱不能轻易贷。要贷,就得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才行。你想啊,都是老年人的钱,要是还不上,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混呢?” 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组织,最担心的是贷款风险。郝堂村的“内置金融”试验,看重的就是这种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认识,家庭状况、在村里的口碑如何,都相互了解。
张启荣老人给记者谈起了她的“担保经”:“要贷款,你得看他老实不老实。有些人,你看他不老实,可能也还不起,就不能给他担保。还得看他贷款是干啥哩。老年人的钱,他还能不还?”
郝堂村的“内置金融”还处在试验阶段。相比其他地方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资金规模,郝堂村的发展步伐似乎慢了。然而,在农村金融政策明朗化之前,他们选择缓慢发展,稳妥为上。
虽然合作社成立四年多以来,至今没有出现一笔坏账,但能否真正存活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检验。郝堂村始终坚信:即使面临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整顿,他们的试验也能够存活下来。
11家机构参与村庄规划
说起郝堂的变化,不能不提画家孙君。
孙君是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绿十字)创始人。2009年,他第一次来到信阳,受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县乡干部论坛。在论坛上,他讲述了在湖北谷城县堰河村进行乡村建设的情况。孙君的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即被邀请到郝堂尝试新村建设。
2011年1月25日,孙君第二次来到信阳。这次,他已下定决心,与“三农”专家联手,共同参与郝堂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孙君称:“我们都是一类人,都是有理想主义的人,来平桥就是为了理想,就是像晏阳初那样的理想。”
随后,由绿十字牵头,国内11家机构参与了以郝堂村建设为重要项目的平桥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每一家机构负责不同的子项目,比如新农村建设、有机农业、农村养老互助、社区参与、村民自治、旅游文化等,整个方案由当地政府出资买单。
自此,孙君带着他画家的浪漫情怀和晏阳初式的梦想,开始了郝堂的新村建设。孙君撰文称,中国没有专业研究乡村规划的机构,目前新农村建设100%是由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和旅游规划部门在承接乡村规划,用城市的理论建设村庄,用城市的文化影响乡村,近些年来,乡村建设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郝堂村所在的信阳市是革命老区,属于大别山地区。郝堂地处山丘,盛产信阳毛尖,这里水源充沛,村子格局很美,是典型的分散式村落。令孙君印象深刻的是,村里有一棵300多年的古银杏树,男女老少视为村的灵魂。村里原来有一个庙叫昭庆禅院,后来被毁掉了,可是村干部保存了寺院大门上的几个字。孙君说,这几个字就是“善缘善根”。
郝堂村的建筑应设计成何种风格?孙君的想法是:一是要有中原文化,二是要有地域特色,三是要突出信阳的茶文化。
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绿十字倡导的建设理念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孙君认为,做乡村规划时,首先要明白农民生活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因此,乡村规划的原则是生活与生产不能分离。农民住家建设时,家、菜园、小晒场、厕所(沼气)要连为一体。农村不能采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在农村,粪便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的剩饭剩菜是饲养家禽用的,家禽的粪便又再次回田,这是可持续的模式,也是环保模式。
在此前提下,郝堂村的建设,基本是在保留村庄面貌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记者看到,豫南农村那种毫无美感的火柴盒般的民房,被孙君他们稍加改造,顿时变得雅致起来。而他们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用青砖加固门脸,顶上盖了飞檐,再弄点石头苗木装点,花费不大,品位却完全不同了。
还有一些正待拆除的老房子,也被规划者们视为宝贝,在保持古朴外观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改造后舒适的内部结构与做旧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最典型的是三号院的改造。这原本是个废弃的农家院,院内三间泥土房,外墙包上青砖,夯实墙体。正屋被改造成了茶馆,方木桌上摆放着茶具,架子上陈列着各类艺术品。侧屋被改造成了孙君的工作室。室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画架上,是已经完成的郝堂村油画。光是看室内摆放的物件,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艺气息——藤制桌椅,手编竹篮,蒲团垫子。大家说,一看就是孙老师的风格。
除了保留传统民居,豫南风格的竹林、村里的所有树林也都被保留下来,且围绕村中的高大树木,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流过村庄的小溪上建了拦水坝,水坝上建有廊桥,站在桥上,看溪水潺潺,无比惬意。
小学生检查村里卫生
除了增加美感,村庄建设中更注重的是生态与环保。
据村民介绍,孙君到郝堂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还要分类?村民们面面相觑,原先,大家对生活生产垃圾都是随手丢。现在,村干部说,孙老师让干啥就干啥。胡静带头,一家一家去动员,大学生村官和志愿者一起,清理河道和房前屋后的垃圾。
最后,连小学生都参与到垃圾清理的队伍中来,并逐户检查。小学生说实话,没做好卫生的家庭被小学生一批评,脸上实在是挂不住,都自觉打扫干净。直到现在,该村依然保持着小学生检查卫生的制度。
垃圾分类解决了,污水问题怎么办?经过无数次考察,孙君给出的方案是,污水一部分进沼气池,一部分通过地埋式家庭花池处理后,向村庄四周自流。之前,他们已经在村四周种下了100亩荷花池,主要也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污水净化之用,这是中国乡村最传统,也是最科学的农耕文明方法。
如今,姜佳佳及志愿者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把这100亩荷塘承包下来。夏天,满园的荷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到了收获季节,他们就向游客出售莲蓬、莲子和鲜藕。
为了修复长期被农药化肥侵害的土壤,村里大面积种植紫云英。一到春天,成千上万的紫云英蓬勃盛开,这种蝴蝶状的紫红色小花,连成一片,如华美的地毯,装点着整个村庄。
在记者惊叹的同时,一位村民不以为然地说:“这是绿肥,春天耕地时,要把它们埋在田里当肥料,也能为土壤解毒。”该村民指着远处告诉记者,那里是有机水稻田,山上还种了有机茶叶和板栗。 为了保护乡村环境,郝堂大多修沙石路,这种路有利于地下物种生存,又方便山区水系的流动,路保持了原来的形状,自然弯曲,依山、依河而建。
红星组所在的中心村,大多采用以上改造方案。相比旧村改造,孙君还提议新建茶体验区。记者到访时,该体验区建筑还未完工。据说,茶体验区代表了绿十字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准,被当作郝堂的文化名片来打造,茶园与旧村中的荷花、竹林、小溪相互呼应,建筑群中的茶坛被视为郝堂茶文化的核心。
新村建设带动农家乐
郝堂的建设还未完成,但雏形已现,大家不禁猜想,未来,郝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按照“三农”专家的说法,郝堂的建设方向,一是作为城市休闲度假村,二是城市老人养老村。就目前来看,郝堂村距离信阳市仅半小时车程,倒是适合城镇市民闲来度假。该村村民周祥林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来郝堂游玩的市民非常多,由于接待量有限,很多市民没能吃到饭,不得不抱憾返回市内就餐。
纷至沓来的游客及参观考察的人群,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几户村民率先开起了农家乐,结果生意非常火爆。尤其是周末和小长假,天天客满。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已达到11家,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回家乡创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起初,孙君设计的房子,村民们都说“太丑了”。村干部只好先动员思想开放的农户进行旧房改造。如今,他们发现,游客们来到后专门去参观这些“很丑”的房子。于是,许多村民主动找到孙君,要求他帮忙设计,尤其是开农家乐的农户,几乎都是请孙君设计的。
周祥林家的农家乐一开业,生意就相当红火。
说起当初建房开农家乐,周祥林纠结了很久。他虽然知道郝堂被选为信阳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但仍然担心:“这是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万一这帮人建了一半跑了,我们一辈子的积蓄搭进去可咋办?”
在家门口建新房、开农家乐是很好,但郝堂能否发展起来,大家心里都没底。有些积蓄的村民都不敢轻易建房,有的村民本打算到平桥区买房,此时也陷入了矛盾中。
后来,村里带头搞起了“样本”,把废弃的农家院改成了茶馆。在村主干道一侧,根据台湾设计师谢英俊的设计理念,建了一所轻钢架构的书吧,取名“岸芷轩”。姜佳佳召集了几个大学生,开起了大学生创业园,负责这些茶馆、书吧的日常营运。
陆续开工的还有村小学、廊桥、道路、河堤改造等。村民们嘀咕着,看样子这是来真格的,一些胆大的村民决定赌一把。村里承诺:凡是盖新房的,两年内可享受贴息贷款。周祥林家贷了20万元,再加上全家人多年打工攒下的50万元,盖起了一栋近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装修后,开起了农家乐,楼上住宿,楼下吃饭。
开业不久,生意就来了。到郝堂参观考察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一天中午,周家承担了40多人的餐饮接待,周祥林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周祥林高兴地说:“照这样的趋势,三五年工夫就能把前期投入赚回来。”
这几天,周祥林寻思着要不要扩大规模。几天前,中午一下子来了很多客人,实在坐不下了,有几个客人只能到别家去了。周祥林的妻子咂吧着嘴连连叹息:“哎,可惜,到手的票子就这么没了!”
第二天,周祥林就跑到区里,新添置了几套棉被、枕头等床上用品,还新买了桌椅。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及媳妇,都从宁波回来了。大儿子周群说:“不出去打工了,一家人决定好好经营农家乐。”
未来的养老村
如今,郝堂村的好山好水吸引了不少城里老人来度假。
记者从郝堂村了解到,今后郝堂的目标就是为城里人提供养老的基地,郝堂可以提供5000位城里人的养老。农村的慢生活和好环境,是城市老年人理想的养老场所。5000位城里老年人的养老也会为郝堂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动力。
今年4月,信阳郝堂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在郝堂村开业了。该中心是由郝堂村委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乐龄)、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平桥区老龄办等六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民办非营利机构。北京乐龄创始人王艳蕊担任总干事,负责该机构的技术指导。
王艳蕊在接受《支点》专访时说,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为郝堂村的村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探索出适合乡村的社区养老模式,在服务郝堂村老人的同时,辐射周边城镇等更多的区域。以后,还会有“养老村”建设、城乡互动等设想。
王艳蕊称,“养老村”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是介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村社共同体社区养老。目前,该养老服务中心已有3名专职人员,他们在王艳蕊的指导下,走访了60多户老人,对老人需求进行初步摸底。“先启动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同时开展一些针对健康老人的文化活动,在操作成熟的基础上,再开展全托服务。”王艳蕊说。
该服务中心开业的当天,村里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凑热闹。信阳市和平桥区来了很多医务人员,为老人们免费体检。信阳市老年合唱团来了80位成员,这些城里的老人专门来为郝堂村的老人表演节目。
在开业仪式现场,合唱团的张雅丽一把抓住禹明善的手说:“禹书记,你一定要批准我加入郝堂村,这里太好了!我准备花三五万元,来这盖间房,隔段时间来住一阵子,这里山清水秀,是天然大氧吧啊!”张雅丽告诉记者,他们合唱团里有40个人都想来这盖房子。
在随后几天的走访里,记者总能碰到前来考察的城镇退休老人。他们说,郝堂村的环境好,想来考察一下,看能否开间茶馆,也方便自己养老。除了城镇退休老人,来考察的还有河南、湖北等地的企业家,其中一家企业已经与郝堂达成投资协议。
在郝堂村委会,一位沈姓企业家告诉本刊记者:“我对郝堂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里有踏实能干的村干部,有政府的支持,更有以孙君为代表的专业机构积极参与。郝堂的优美环境和模式,会吸引更多人。”
孙君在日记中记录:“我是俗人,俗人就喜欢简单的生活,住在村里自己设计的房子里,画着梦里的郝堂,静静地享受着自己的成果,晒着太阳,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茶吹牛,过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平静生活,展望着郝堂未来的日子。”
河南信阳有个郝堂村,被称为现代版的“桃花源”。
郝堂位于信阳市平桥区,距离市区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汽车行进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记者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个隐匿在山脚下的小村庄。
村庄非常干净。树木,青草,野花,相映成趣。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河面有廊桥,河边有石凳。树林掩映下,一条条弯弯的沙石路自然延伸,一幢幢青砖古朴的小院,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这几年才变漂亮,之前,河道里塞满了垃圾。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只剩下危房和老弱妇孺。”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姜佳佳告诉记者,所有的变化始于一场“内置金融”的试验。
“内置金融”试验
2008年,信阳市平桥区政府邀请“三农”专家来讲课,了解到国内一些地区正在尝试“内置金融”的试验,尤其是云南、湖北等地,已经做过老年人资金互助合作的实践。
在专家指导下,信阳尝试“内置金融”试验的想法渐渐成形。平桥区科技局局长、平桥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主任禹明善开始张罗试验村的筛选工作。在入选的几十个村庄中,最终确定了郝堂村。那时的郝堂,和许多豫南村庄一样,破落陈旧,缺乏生机。
在村干部的座谈会上,“三农”专家说,农民有金融需求,在村庄内,若制度设置合理,金融合作社赢利是没有问题的。若由老年人入股建设老年资金互助合作社,每年赢利的大部分分给老人作为养老资金,不仅可以为农村养老提供保障,还可以通过老年人金融互助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唯有将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农村社会才有主体,否则,农村就是无主体的熟人社会。
村委会主任胡静被打动了。这位年近50岁的基层女干部,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惊人的耐力。她决定配合“三农”专家,做好这个试验。
临走时,专家对胡静提出了条件:“你如果能够动员村中的老年人自愿参加资金互助合作社,就给我打电话,我再过来。”
一周后,胡静已经动员了15个老人自愿加入合作社。并且,还动员了村里7个外出经商的村民,各自出资2万元,作为启动基金。
村干部的积极能动性,直接影响着试验的成败,“三农”专家再次来到郝堂,与15位老人一起,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一条一条讨论出合作社的章程,推选出理事会、监事会人选,胡静被推选为理事长。
忆起当年,姜佳佳告诉本刊记者:“合作社的章程,是大伙一条条参与讨论的,白纸黑字,大家都很支持。”
2009年10月,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挂牌成立。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存2000元作为原始股。除此外,平桥区政府投资10万元,郝堂村村委会也投入了部分资金。
破解农村“两大难”
在农村,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贷款难。村民要想盖房子,做点小生意,很难在银行贷到款。农民的房子和田地,由于位置偏远,经济价值不高,市场交易难,管理成本高,银行往往不愿意抵押。二是养老难。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养老成了大难题。
姜佳佳称:“合作社的成立,恰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合作社以养老为目的,以村为边界,所有贷款只针对本村村民。老人的钱投进来后,以1分的利息放贷给村里需要资金的人,用于村民生产生活之急需。所得利息,一部分用于老人分红,作为养老补贴,一部分用于村庄建设。”
这确实帮了有资金需求的村民的大忙。
2010年,承包工程的张厚健要在平桥区买房子,他就在村里合作社贷了3万元。记者问:“为啥不在银行贷款,而在村合作社贷呢?”张说:“别提了,我以前在银行贷过款,要找担保人作抵押,还要提供一大堆证件,连结婚证都要。太麻烦了!”
40天后,张厚健的工程款发下来后,他马上还清了本息。
年底,是合作社的老人最期待的日子。
74岁的张启荣,是首批加入合作社的老人。谈起合作社,她笑逐颜开:“儿子帮我交了2000块钱,头年拿分红是过小年那天,村里打电话让去领钱。”
张启荣说,自己记性不好,对村里公布的资金总量,贷款金额啥的都没记住。问起领了多少分红,她如数家珍:“头年分红,合作社成立才3个月,领了300块。2010年领了500块,2011年720块,2012年领了800块。”
看到首批入社的老人真的领到钱了,观望的人坐不住了。一位张姓大爷说:“原先想着这事不保险,不敢投。后来看他们都领钱了,才敢加入。”随后的两三年间,加入合作社的老人逐年增多,姜佳佳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有近四分之三的老人都加入了合作社,资金总量达到300多万元,资金在农民中的周转率达96%以上。”
“都是老人的钱,还不上怎么在村里混呢?”
为了控制资金风险,合作社章程还规定了贷款审批权,凡是2万元以内的贷款,必须找到合作社的老人出面担保;2万-10万元的贷款,还需要把林权证、房屋产权证或土地承包权证作抵押。
张启荣告诉记者,她总共给3个人作过担保:“2010年,李长臣(音)家娶媳妇,对方要彩礼,还要摆酒,他到处借钱,借了亲戚的还是不够,就找村里贷款,村里让找担保人,他就找到我,贷了2万元,几个月就还了。还有一个是我外甥,他要养猪,也贷了2万元。第二年想再贷,村里说,必须先把本息还了,才能再贷。”
无论是发展养殖业,还是盖房子、娶媳妇,村里很多人都从合作社贷过款。然而,刘德泉(化名)从来没贷过,也不想贷,尽管他家的老房子正在整修,手头有点紧。
他一脸严肃地说:“这钱不能轻易贷。要贷,就得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才行。你想啊,都是老年人的钱,要是还不上,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混呢?” 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组织,最担心的是贷款风险。郝堂村的“内置金融”试验,看重的就是这种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认识,家庭状况、在村里的口碑如何,都相互了解。
张启荣老人给记者谈起了她的“担保经”:“要贷款,你得看他老实不老实。有些人,你看他不老实,可能也还不起,就不能给他担保。还得看他贷款是干啥哩。老年人的钱,他还能不还?”
郝堂村的“内置金融”还处在试验阶段。相比其他地方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资金规模,郝堂村的发展步伐似乎慢了。然而,在农村金融政策明朗化之前,他们选择缓慢发展,稳妥为上。
虽然合作社成立四年多以来,至今没有出现一笔坏账,但能否真正存活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检验。郝堂村始终坚信:即使面临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整顿,他们的试验也能够存活下来。
11家机构参与村庄规划
说起郝堂的变化,不能不提画家孙君。
孙君是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绿十字)创始人。2009年,他第一次来到信阳,受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县乡干部论坛。在论坛上,他讲述了在湖北谷城县堰河村进行乡村建设的情况。孙君的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即被邀请到郝堂尝试新村建设。
2011年1月25日,孙君第二次来到信阳。这次,他已下定决心,与“三农”专家联手,共同参与郝堂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孙君称:“我们都是一类人,都是有理想主义的人,来平桥就是为了理想,就是像晏阳初那样的理想。”
随后,由绿十字牵头,国内11家机构参与了以郝堂村建设为重要项目的平桥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每一家机构负责不同的子项目,比如新农村建设、有机农业、农村养老互助、社区参与、村民自治、旅游文化等,整个方案由当地政府出资买单。
自此,孙君带着他画家的浪漫情怀和晏阳初式的梦想,开始了郝堂的新村建设。孙君撰文称,中国没有专业研究乡村规划的机构,目前新农村建设100%是由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和旅游规划部门在承接乡村规划,用城市的理论建设村庄,用城市的文化影响乡村,近些年来,乡村建设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郝堂村所在的信阳市是革命老区,属于大别山地区。郝堂地处山丘,盛产信阳毛尖,这里水源充沛,村子格局很美,是典型的分散式村落。令孙君印象深刻的是,村里有一棵300多年的古银杏树,男女老少视为村的灵魂。村里原来有一个庙叫昭庆禅院,后来被毁掉了,可是村干部保存了寺院大门上的几个字。孙君说,这几个字就是“善缘善根”。
郝堂村的建筑应设计成何种风格?孙君的想法是:一是要有中原文化,二是要有地域特色,三是要突出信阳的茶文化。
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绿十字倡导的建设理念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孙君认为,做乡村规划时,首先要明白农民生活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因此,乡村规划的原则是生活与生产不能分离。农民住家建设时,家、菜园、小晒场、厕所(沼气)要连为一体。农村不能采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在农村,粪便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的剩饭剩菜是饲养家禽用的,家禽的粪便又再次回田,这是可持续的模式,也是环保模式。
在此前提下,郝堂村的建设,基本是在保留村庄面貌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记者看到,豫南农村那种毫无美感的火柴盒般的民房,被孙君他们稍加改造,顿时变得雅致起来。而他们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用青砖加固门脸,顶上盖了飞檐,再弄点石头苗木装点,花费不大,品位却完全不同了。
还有一些正待拆除的老房子,也被规划者们视为宝贝,在保持古朴外观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改造后舒适的内部结构与做旧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最典型的是三号院的改造。这原本是个废弃的农家院,院内三间泥土房,外墙包上青砖,夯实墙体。正屋被改造成了茶馆,方木桌上摆放着茶具,架子上陈列着各类艺术品。侧屋被改造成了孙君的工作室。室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画架上,是已经完成的郝堂村油画。光是看室内摆放的物件,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艺气息——藤制桌椅,手编竹篮,蒲团垫子。大家说,一看就是孙老师的风格。
除了保留传统民居,豫南风格的竹林、村里的所有树林也都被保留下来,且围绕村中的高大树木,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流过村庄的小溪上建了拦水坝,水坝上建有廊桥,站在桥上,看溪水潺潺,无比惬意。
小学生检查村里卫生
除了增加美感,村庄建设中更注重的是生态与环保。
据村民介绍,孙君到郝堂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还要分类?村民们面面相觑,原先,大家对生活生产垃圾都是随手丢。现在,村干部说,孙老师让干啥就干啥。胡静带头,一家一家去动员,大学生村官和志愿者一起,清理河道和房前屋后的垃圾。
最后,连小学生都参与到垃圾清理的队伍中来,并逐户检查。小学生说实话,没做好卫生的家庭被小学生一批评,脸上实在是挂不住,都自觉打扫干净。直到现在,该村依然保持着小学生检查卫生的制度。
垃圾分类解决了,污水问题怎么办?经过无数次考察,孙君给出的方案是,污水一部分进沼气池,一部分通过地埋式家庭花池处理后,向村庄四周自流。之前,他们已经在村四周种下了100亩荷花池,主要也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污水净化之用,这是中国乡村最传统,也是最科学的农耕文明方法。
如今,姜佳佳及志愿者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把这100亩荷塘承包下来。夏天,满园的荷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到了收获季节,他们就向游客出售莲蓬、莲子和鲜藕。
为了修复长期被农药化肥侵害的土壤,村里大面积种植紫云英。一到春天,成千上万的紫云英蓬勃盛开,这种蝴蝶状的紫红色小花,连成一片,如华美的地毯,装点着整个村庄。
在记者惊叹的同时,一位村民不以为然地说:“这是绿肥,春天耕地时,要把它们埋在田里当肥料,也能为土壤解毒。”该村民指着远处告诉记者,那里是有机水稻田,山上还种了有机茶叶和板栗。 为了保护乡村环境,郝堂大多修沙石路,这种路有利于地下物种生存,又方便山区水系的流动,路保持了原来的形状,自然弯曲,依山、依河而建。
红星组所在的中心村,大多采用以上改造方案。相比旧村改造,孙君还提议新建茶体验区。记者到访时,该体验区建筑还未完工。据说,茶体验区代表了绿十字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准,被当作郝堂的文化名片来打造,茶园与旧村中的荷花、竹林、小溪相互呼应,建筑群中的茶坛被视为郝堂茶文化的核心。
新村建设带动农家乐
郝堂的建设还未完成,但雏形已现,大家不禁猜想,未来,郝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按照“三农”专家的说法,郝堂的建设方向,一是作为城市休闲度假村,二是城市老人养老村。就目前来看,郝堂村距离信阳市仅半小时车程,倒是适合城镇市民闲来度假。该村村民周祥林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来郝堂游玩的市民非常多,由于接待量有限,很多市民没能吃到饭,不得不抱憾返回市内就餐。
纷至沓来的游客及参观考察的人群,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几户村民率先开起了农家乐,结果生意非常火爆。尤其是周末和小长假,天天客满。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已达到11家,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回家乡创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起初,孙君设计的房子,村民们都说“太丑了”。村干部只好先动员思想开放的农户进行旧房改造。如今,他们发现,游客们来到后专门去参观这些“很丑”的房子。于是,许多村民主动找到孙君,要求他帮忙设计,尤其是开农家乐的农户,几乎都是请孙君设计的。
周祥林家的农家乐一开业,生意就相当红火。
说起当初建房开农家乐,周祥林纠结了很久。他虽然知道郝堂被选为信阳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但仍然担心:“这是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万一这帮人建了一半跑了,我们一辈子的积蓄搭进去可咋办?”
在家门口建新房、开农家乐是很好,但郝堂能否发展起来,大家心里都没底。有些积蓄的村民都不敢轻易建房,有的村民本打算到平桥区买房,此时也陷入了矛盾中。
后来,村里带头搞起了“样本”,把废弃的农家院改成了茶馆。在村主干道一侧,根据台湾设计师谢英俊的设计理念,建了一所轻钢架构的书吧,取名“岸芷轩”。姜佳佳召集了几个大学生,开起了大学生创业园,负责这些茶馆、书吧的日常营运。
陆续开工的还有村小学、廊桥、道路、河堤改造等。村民们嘀咕着,看样子这是来真格的,一些胆大的村民决定赌一把。村里承诺:凡是盖新房的,两年内可享受贴息贷款。周祥林家贷了20万元,再加上全家人多年打工攒下的50万元,盖起了一栋近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装修后,开起了农家乐,楼上住宿,楼下吃饭。
开业不久,生意就来了。到郝堂参观考察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一天中午,周家承担了40多人的餐饮接待,周祥林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周祥林高兴地说:“照这样的趋势,三五年工夫就能把前期投入赚回来。”
这几天,周祥林寻思着要不要扩大规模。几天前,中午一下子来了很多客人,实在坐不下了,有几个客人只能到别家去了。周祥林的妻子咂吧着嘴连连叹息:“哎,可惜,到手的票子就这么没了!”
第二天,周祥林就跑到区里,新添置了几套棉被、枕头等床上用品,还新买了桌椅。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及媳妇,都从宁波回来了。大儿子周群说:“不出去打工了,一家人决定好好经营农家乐。”
未来的养老村
如今,郝堂村的好山好水吸引了不少城里老人来度假。
记者从郝堂村了解到,今后郝堂的目标就是为城里人提供养老的基地,郝堂可以提供5000位城里人的养老。农村的慢生活和好环境,是城市老年人理想的养老场所。5000位城里老年人的养老也会为郝堂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动力。
今年4月,信阳郝堂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在郝堂村开业了。该中心是由郝堂村委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乐龄)、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平桥区老龄办等六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民办非营利机构。北京乐龄创始人王艳蕊担任总干事,负责该机构的技术指导。
王艳蕊在接受《支点》专访时说,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是为郝堂村的村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探索出适合乡村的社区养老模式,在服务郝堂村老人的同时,辐射周边城镇等更多的区域。以后,还会有“养老村”建设、城乡互动等设想。
王艳蕊称,“养老村”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是介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村社共同体社区养老。目前,该养老服务中心已有3名专职人员,他们在王艳蕊的指导下,走访了60多户老人,对老人需求进行初步摸底。“先启动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同时开展一些针对健康老人的文化活动,在操作成熟的基础上,再开展全托服务。”王艳蕊说。
该服务中心开业的当天,村里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凑热闹。信阳市和平桥区来了很多医务人员,为老人们免费体检。信阳市老年合唱团来了80位成员,这些城里的老人专门来为郝堂村的老人表演节目。
在开业仪式现场,合唱团的张雅丽一把抓住禹明善的手说:“禹书记,你一定要批准我加入郝堂村,这里太好了!我准备花三五万元,来这盖间房,隔段时间来住一阵子,这里山清水秀,是天然大氧吧啊!”张雅丽告诉记者,他们合唱团里有40个人都想来这盖房子。
在随后几天的走访里,记者总能碰到前来考察的城镇退休老人。他们说,郝堂村的环境好,想来考察一下,看能否开间茶馆,也方便自己养老。除了城镇退休老人,来考察的还有河南、湖北等地的企业家,其中一家企业已经与郝堂达成投资协议。
在郝堂村委会,一位沈姓企业家告诉本刊记者:“我对郝堂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里有踏实能干的村干部,有政府的支持,更有以孙君为代表的专业机构积极参与。郝堂的优美环境和模式,会吸引更多人。”
孙君在日记中记录:“我是俗人,俗人就喜欢简单的生活,住在村里自己设计的房子里,画着梦里的郝堂,静静地享受着自己的成果,晒着太阳,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茶吹牛,过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平静生活,展望着郝堂未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