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只有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撑保障体系,不断深化和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大学生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6-0073-05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
  
  1 马克思主义本身来源于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学说,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的独特的实践性本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其实质首先在于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于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意义,在实践中增加新的理论内容,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在于实践对于理论的需要,在理论要求转化为实践要求、实践实现理论的过程中,实践要接受理论的指导。“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具体状况都有其具体实践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国家、民族、地区的一定时期的实践中发生停滞、危机(低潮)、曲折情况的原因,根本说来在于它脱离了现实实践,落后于现实实践。而总结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经验,则可以发现它在其具体化的过程中,同一定国家、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保持了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在被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确证,也在新的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增加了新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实践是永无止境和永不停息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创新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所决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是体现实践性的必要途径。缺乏实践性的思想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冲动和力量;而离开了大众化,实践性就失去了最为坚实的民众基础和主体力量。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马克思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又是引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式的概念演绎,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又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大众化也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胡锦涛曾指出:“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号召力。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被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3 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且只有实践,才能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话语主导权,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锻炼,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通过耳闻目睹、触摸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深刻变化,可以使大学生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功绩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意义问题,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也是方法,其中的方法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而言的。没有理论的应用,也就无所谓理论的方法意义。学是手段,用是目的,“学以致用”的关键是要学习科学方法。掌握学习方法的路径就是通过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学到理论,而且学会如何学理论、怎样用理论。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增进情感认同。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关键之点是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现实性,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强化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独特的魅力,使之更加具备走进大学生、贴近大学生、掌握大学生的强大力量。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直接感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从而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促进大学生自觉将理论的“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二、构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体系
  
  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与时俱进,从大学生成长规律出发,以实践教育为突破口,系统设计、全面实施,实现大学教育由单一知识学习向综合素质提高、全面能力发展的转变。高校的学生思政教育部门和教学部门要紧密合作,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教学管三者协同配合、师生双方良性互动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知识创新结构和育人平台,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实际效果。
  
  1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夯实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主阵地。。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高校要从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改进人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学分,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磨炼意志品格,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夯实理论基础。
  
  2 不断深化党校、团校等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英意识
  大学生骨干是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来源。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是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途径。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骨干培训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培训,明确校院党团组织在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的职责,由学院承担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职责,学校在此基础上通过全校范围的公开选拔确定重点对象强化培训,以构建人才培养高地,培养青年中的领军人物。要进一步强化“学理论学党章”小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理论性社团建设,深化党校、团校的教学改革,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要求和学生需求,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加以创新,从实践中的直接感知人手,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以理论教育为核心、以实践锤炼为载体、以自主教育为路径、以自我发展为目标,科学筹划、精心设计培训活动的整个流程,构建起一套体系完备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使其自觉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3 精心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要指导每个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书,引导学生树立“起步于四年、着眼于四十年”的成才思路,并紧密结合第一课堂设计第二课堂,提高第二课堂的吸引度、实训度,通过开展励志格言征集和励志讲坛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感染教育的方式,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引导他们增强成才的内动力,增强成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善于克服困难,在实践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在第一、二课堂的联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 切实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实践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协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他们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途径。要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计算学分,深入开展寒暑假“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探索、去锻炼、去体会,从而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要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了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强烈渴求,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努力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完善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撑保障体系
  
  1 加强组织领导。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校是人才的聚集之地,是人才的摇篮,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宏观着眼,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培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抓住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航青年,用科学理论构筑青年的强大精 神支柱;要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增强克服教条主义和辨别非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2 提升队伍素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把青年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社会要求的代表者,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因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帮助他们增强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实践活动,研究并掌握新的创新理论。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探讨,增加体验式实践教学等形式,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增添生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用系统和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鼓励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要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广大同学中树典型,通过他们的模范引领作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效果。
  
  3 拓展实践载体。实践载体是开展工作的抓手,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围绕党、国家的要求和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准实践载体。要进一步健全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深化实践育人的实际功效,使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收到实效,就必须特别注意有效地拓展实践育人的载体和空间,打造实践育人的品牌。高校要根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热点,多组织开展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多样、反映当代大学生特色的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实践活动,引入体验式素质拓展培训项目,进一步丰富实践育人载体,拓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舞台,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 建设实践基地。基地建设是实践育人和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一项基本建设。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拓展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逐步形成实践基地建设的“六位一体”转化,即将单纯的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通过调研、走访、挂职锻炼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用先贤们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召青年,用专家学者们献身科教的赤诚之心激励青年,用创业者们创业兴邦的拼搏精神鼓舞青年,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实现实践育人基地由短期建设向长期建设转化,即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桥梁,构筑起地方与学校的日常联动,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教育机制,校地联手共同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5 健全考评体系。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建系统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推进实践育人的保障。有效的评估既可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又能表现出教育的实际与既定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考核标准,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由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专家组每年对实践活动情况开展检查评估,并由教务处根据综合考核结果给每位学生计算学分。同时,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补课制;将教师参与实践育人作为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把实践育人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实践育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众中的高知群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和造就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大学生实践活动既是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行为过程,又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高校必须肩负使命、发挥优势,从战略高度出发,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拓宽实践育人的渠道和载体,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后继有人,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到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吕 楠]
其他文献
Director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DOI: 10.19422/j.cnki.cn10-1398/d.2019.04.003  China-US relations are now in an unprecedented predic
期刊
[内容提要]马克思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产主义社会是自治的人类共同体;在无产阶级国家,对人民的管理会被人民的自治取代,实行人民自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就是自治;自治是政治自治与经济自治的有机统一;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应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马克思的自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自治理论,并对人类的自治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 自治 异化
期刊
[内容提要]在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等新元素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普遍构成,这与经典作家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明显矛盾。经典社会主义对这一矛盾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的结构性方面。这显然已不能胜任理论阐释的紧迫任务,说服力也很有限。而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将社会主义解构并重建功能性的社会主义,可以为诸多经典意义上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在现实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找到立足点。马克思的“真
期刊
Parliamentary Leader of the Pakistan Peoples Party in Senate,  President of the Jinnah Institute, currently serving a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Senate Special Committee on CPEC  DOI: 10.19422/j.cnki.cn1
期刊
The year 1978 was destined to be an extraordinary yea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which witnessed the convening of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期刊
Since 2018,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osed 25% tariffs on Chinese goods worth 50 billion US dollars and 10% tariffs on 200 billion US dollars of Chinese goods on the grounds of the US huge trade
期刊
the Backdrop of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OI: 10.19422/j.cnki.cn10-1398/d.2019.04.010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8 w
期刊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DOI: 10.19422/j.cnki.cn10-1398/d.2019.04.004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hina to conduct
期刊
2018 marked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signing of China-Japan Peace and Friendship Treaty and also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Japan relations entered a new stage, a
期刊
[内容提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可以将新中国60年划分为近10年、20多年、30年三个时期,其特征分别为:完成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准备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历史性飞跃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6—0070—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