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两次被刺记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汪兆铭(1883~1944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留学回国后追随孙中山;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时,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后期思想明显蜕变,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本文中汪文惺、何孟恒,系汪精卫的长女和女婿。
  替蒋介石挨了3枪
  汪文惺夫妇两位老人晚年投入最多精力的,就是搜集、整理关于汪精卫的文物和史料。他们认为,汪精卫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坛风云人物,孙中山遗嘱的起草者和执行人,因其晚年行径“国人皆曰可杀”,致使其卷入的重大历史事件、牵涉的重要人物,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内涵,很长时间在海峡两岸都成为“禁区”,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作为汪精卫的后辈,更作为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们有责任提供翔实可信的史料。在汪文惺帮助下,何孟恒写出了一篇篇回忆录,以及一部关于汪精卫与现代中国的专著手稿。
  比起担任过汪伪政权公职的哥哥汪文婴,他俩没有职务,回忆能够更超脱、客观;而比起弟弟和妹妹,他们跟汪精卫的接触更多,史料更丰富。
  老两口首先谈到“刺杀”:“人们都知道,汪精卫的一生跟刺杀有‘不解之缘’。第一次是1910年,他谋划在北京银锭桥用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捕,差点丢了性命,在狱中写出那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但是第二次,我们就赶上了。”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合影,秩序混乱。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照相,也劝汪精卫不要出席。汪精卫觉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说不过去,便参加了。合影刚完,一位摄影记者突然拔出手枪,近距离向正转身的汪精卫连发3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就是这颗子弹,从此留在汪精卫身上,时时发炎,最终成为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
  枪声一响,众人慌忙躲避,只有国民党元老张继冲上去抱住刺客,张学良则一脚踢掉他的手枪。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她对闻讯赶来的蒋介石斥责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汪的本名)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蒋涨红了脸有口难辩。
  经査明,刺客名叫孙凤鸣,激愤于中国丧权失地,便与几个伙伴密谋杀掉“卖国祸首”蒋介石。没想到蒋介石没露面,他们便对汪精卫开了火。
  何孟恒深受汪精卫信任,汪遇刺,他的司机第一时间驱车去接何孟恒。何孟恒回忆:“汪精卫被送上救护车时,虽然血肉模糊,但神智清醒。他用广东话说:‘阿杰(何的小名),不要怕,我没事,他们打不死我。’”汪精卫伤势严重,何孟恒就成了陪护,一到周末下课,便从南京赶去上海值班。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问:“汪精卫不是与张学良吵过架吗?张学良这次可救了他的命啊!”
  两位老人说:“是啊,父亲后来给二张各送了一根精美手杖表示感谢。不过,他与张学良的矛盾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救命归救命,原则分歧还是原则分歧啊。”
  “河内刺汪”疑点重重
  汪精卫第三次成为刺杀事件的主角,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汪文惺夫妇这一次是现场亲历者。
  1938年12月,汪精卫夫妇带着汪文惺、何孟恒等人,从战时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到越南河内。蒋介石派人给汪精卫送去护照,希望他远去欧洲;同时又让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陈恭澍率人前往河内行刺。那天深夜,刺客从后墙爬入汪精卫的寓所,冲上事先判定的汪的卧室,用斧头劈开房门,向室内扫射。但最后打死的并非汪精卫,而是与他情同手足的秘书曾仲鸣。曾仲鸣是曾醒的十弟,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这次海外行刺,国内有过很多报道,行动组长陈恭澍也发表过长篇回忆录。但各种描述出入极大,陈恭澍说行动组只向汪精卫开了3枪,而有史料却说:“自动枪猛烈扫射,曾仲鸣身上中弹累累,连方君璧都中了4枪。”尽管对经过说法不一,但公认:刺客之所以失误,是因为方君璧刚来河内,于是汪精卫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才使他们当了替死鬼。
  没想到,这种“公认”遭到了汪文惺夫妇的断然否定。
  史料上说他们住的是“高朗街27号”,但何孟恒指出,他们住在高朗街25号与27号——是两个相邻、每层彼此相通的三层洋房。当年,汪精卫搬过几个住处后来到这里,汪文惺与何孟恒也是在这所洋楼结的婚。二老拿出他们画的住房格局示意图:两套房屋的一楼和二楼都是客厅、饭厅,住着亲戚、司机、卫士、厨师等10多人;27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整个洋楼最整齐的一间,原打算当做新房,摆着新家具;后房住着孙中山已故助手朱执信的女儿和曾仲鸣夫妇的长子。25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汪精卫夫妇的卧室,后房住着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妇。
  记者追问:“汪精卫夫妇没有住过你们说的‘最整齐’的27号三楼前房?”
  他们异口同声没有,他们从来没有在27号三楼前房住,搬进来后一直住25号三楼前房,从未移动。汪精卫连写文章都在自己卧室。”记者又问:“曾仲鸣夫妇住进来之前,这间房没人住?”他们说:“没人住,只用来见客而已。”
  这让笔者不解,有史料记载,当时的刺杀行动组还租了街对面的楼房,从顶层用望远镜观察。“那么刺客从外面监视,应该看得见这临街的是一左一右两间房?”记者问。二老回答:“这栋洋楼的前面没有楼房,相邻楼房是在右侧,如果他们从那里观察,只能从侧面看见27号前面这间房。”
  他们回忆: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点左右回房就寝。没多会儿,就被“砰砰砰”的声响惊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门,见汪精卫也正开门张望。
  何孟恒感觉不对,朝岳父轻声说:“回房,不要出来,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进岳父、岳母的房间。
  何孟恒没穿鞋,走起路来无声无息。他沿着楼梯往下走了几步,“砰砰”声又起,他确信无疑:是枪声!往下望,见走廊灯亮着,二楼后面两屋相通的门口忽然伸出一只手,摸索到墙上的电灯开关,一下把灯全关了。何孟恒一怔,马上缩身回到25号前房,关紧房门,四个人背靠墙壁坐在地下。
  屋外枪声大作,夹杂着脚步声、敲击声。何孟恒悄悄走近阳台张望,看见对面十字路口街灯下有一人正向这边跑来,他立刻闪避,以免被发现。一会儿,没动静了,何孟恒再出门探视。他推开27号前房的门,来到床边,一伸手就摸到地上一滩厚厚的鲜血……
  两位老人后来拼合出事情的轮廓:“估计三四名剌客从后院越墙进入,一名卫士闻声出来看,遭到枪击;另一个跟出来的随从,俯身躲在汽车后面,也被扫射;刺客上二楼,用手电照到有人出房门关电灯,立即就是一排枪;三楼曾仲鸣和朱执信的女儿出来看,刺客已逼近,他们急忙一起退进前房(即曾仲鸣夫妇住的房间)锁上房门。刺客用利斧将门扇劈开一个洞,把枪伸进去扫射。朱执信的女儿蜷在门侧死角,逃过一劫,子弹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离,丢下胶鞋、手套和两排未用过的子弹。”
  “汪精卫不是有卫士吗?你们没有武器?”记者问。何孟恒回答:“手无寸铁。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当局说,除了法国人,谁都不允许有枪。”
  汪文惺夫妇说:“曾仲鸣代汪精卫而死,这件事对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称汪精卫为‘四哥’,两人亦师亦友。他16岁随汪精卫赴法国留学,在国民党四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何孟恒说,很多问题难以解释:“国民党一号人物派人出国暗杀二号人物,任务非同小可,应该志在必得。派来的据说是复兴社的高手,潜伏、监视多日,却组织得一塌糊涂,破绽百出。他们买了汽车在门口过去过来地观察,却不买望远镜,根本没有弄清我们各人的住处,连我们不只住在27号都一无所知。”
  何孟恒还指出,陈恭澍明知道行动组成员唐英杰,此前被派到天津就闹过笑话,却将成败攸关的侦察任务交给他。行动失败,陈恭澍声称做好了“交付军法审判”的思想准备,然而回到重庆,失误却“一风吹”,照样受到军统重用。
  (摘自人民出版社《往事如烟:国民政要后代回忆录》 编著:《环球人物》杂志)(图片 23 (3).jpg 图注:汪精卫被刺杀现场混乱)
其他文献
自安徽省淮南市市委书记方西屏接受调查的消息披露以来,媒体接连曝光了其过去的执政表现。早在2006年,身为池州市市长的方西屏就被冠以“拆迁狂人”称号,就任淮南市市委书记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有媒体报道提到,2014年3月15日,当地一家在建的五星级酒店被炸掉,背后动机众说纷纭,其中竟包括防止其挡风水一说。  以“风水”之名改变工程项目命运的案例并不鲜见,官员思想观念落后值得批判。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按
期刊
v(引言)2013 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提出,我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他指出,英语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手段,可是现在却被一些部门和培训机构异化为唯一的目的,造成很多学生为学英语荒废了学业,也使汉语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英语是现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在中国当今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和国际接轨是个现实要求,外语是在校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这个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
期刊
开学后,儿子的班级投票决定学习书法课,同学集资请老师,有家长反对未能如愿,于是写“人民来信”告到市政府,市政府迅速反馈到校。现在的家长真是难搞,学书法,又不是学嫖赌,至于让你如此心生恨意吗?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层次差大。绝大多数家长都自觉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轮班做志愿者,一个人不愿意就要让活动停办,这算讲道理吗?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用心参与活动却被否定的经历。  学校想做任何事情都阻力很大。每做一次
期刊
一种“弱势”思考方式似乎正在中国社会蔓延,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知识分子和白领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45.1%的受访党政干部也把自己归入“弱势”的行列。有人戏称,中国正进入一个“全民弱势时代”。这么多“弱势”的感觉异化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也仿佛把中国欣欣向荣的社会成就全都蒸发了。  中国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但中国人各方面的权利这些年显然在做加法,弱势者实现公平的机会同样在做加法。随着中国
期刊
什么人可以享受美国的公费医疗?《美国联邦宪法》规定:65岁以上,在美国工作过10个年头(纳税10年)的美国公民或合法居住者(持有绿卡),就能享受美国的公费医疗。  美国公费医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美国公民退休后,仍然能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美国联邦政府从每年的税收中掏出一部分钱来为老年人看病买单。实际上这部分钱来自每个正在工作的纳税人。每个纳税人每年必须向联邦政府缴纳公费医疗保险金,缴纳的比例是纳税人年收
期刊
约翰·邓尼斯·普罗富莫(1915~2006年),英国政治家,也是1963年“普罗富莫事件”的中心人物,该事件对当时麦克米伦的保守党政府构成很大打击,更导致了保守党政府在一年后垮台。  普罗富莫在哈罗和牛津大学接受过教育,1940年作为保守党议员进入议会。他身居要职,受到同事的尊敬,有个魅力四射的妻子——英国电影明星瓦莱莉·哈伯森。  克里斯汀·凯勒的成长背景与普罗富莫完全相反。她生长在伯克郡的一个
期刊
冷战似乎以西方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但作者费尔德曼称,我们如今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全球斗争时代,即“凉战时代”。新的凉战时代是美国与崛起的中国在优势地位、盟友关系和资源方面的竞争。  2012年,当日本海上自卫队少将北川文之出任在夏威夷近海由48艘大船和2.5万名水手组成的舰队首脑时,珍珠港的幽灵肯定已经开始浮现了。北川是这支太平洋舰队的副指挥,他是自“二战”结束以来首位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的日本海军军官
期刊
“学术民工”,指被经费绑架的学者。  在人们眼里,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收入体面,受人尊敬,不会失业,而今却不幸沦为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的工作。  事实上,现在大学里开会,有些人动辄就会谈论什么科研活跃不活跃。所谓活跃,指标之一就是,有没有大笔的科研经费,如果没有,那就是不活跃。  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往往没有明确的现实价值。爱因斯坦不是为了造原子弹而研究相对论,克里克和沃森也不是
期刊
(引言)从1983年到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公、检、法、司机关全力以赴,大规模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简称“严打”。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这次“严打”斗争以3年为期,3个战役,对犯罪分子采取抓一批、杀一批、劳动教养一批、收容审查一批、注销城市户口一批,以达到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3年为期3个战役结束后,刑事犯罪案件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但是没有达
期刊
世纪末的看客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凡是提到了下层老百姓,文字总是一片光明,尊称为“人民群众”或者“劳动群众”。坏事自不必说,有反动派兜着,连动摇和软弱都只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然而鲁迅却告诉我们,令我们一向景仰的劳动人民有一个非常令我们尴尬的习惯:当看客。无论是砍头还是枪毙,无论是杀强盗还是杀革命党,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鲁迅先生就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因而弃医从文。  帝王不懂报恩  查一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