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是高中政治课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些插图集启发性、趣味性、警示性、知识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插图,开启学生心智,将会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理论、观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且一知半解。相反,教师如能巧妙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插图之中,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在高二教材“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一框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看教材(上册)第100页“硬套:××经验推广”这幅插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出示课堂讨论题:这幅插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这幅插图对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警示?这种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这样利用插图设置问题情景,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积极地读教材,找答案,这比一味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插图,巧妙设疑,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成功的设疑,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乐趣,也给学生带来思考、探索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插图这一媒体,巧妙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发掘图意,不断进行判断、推理,做到“静中有动,景中有声,图中生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让他们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学习高一教材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中的“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框时,我让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90页“背后铲球”这幅插图,并结合插图设疑:为什么要“背后铲球”?这种做法对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争相发言。又问: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生答:正当竞争。再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正当竞争?同学们用前面学到的知识系统回答: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者素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创立名牌等。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长期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积极、开阔,富有创造性。
三、运用插图,标新立异,激发想象。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知识,推陈出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插图为依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进行逆向思维。启发学生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浅中见深,促进知识的深化、联系、迁移、渗透和综合。例如,高二教材(上册)88页有一幅题为“他敢剪吗?”的插图。这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这幅插图,并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插图中的设问,如课前设计的一样,学生异口同声作出了“不敢剪”的回答。这时我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幅插图,并出示了以下问题:①如果持剪子的人事先用大钉子将联系两人的绳子固定在球的另一面,这时,他敢剪吗?②出现上述情况后,图中甲、乙二人之间是否还存在矛盾关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矛盾体?③这种情况和插图的本意是否还一致?看到这些问题,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充分想象,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学的知识,得出了许多新的答案,同时也深化了对矛盾含义的理解。
四、运用插图,激发情感,提升觉悟。
政治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弘扬时代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情感,提升思想觉悟。如,在教学“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说出高二教材(上册)第68页“昨天、今天、明天”插图所蕴涵的哲理。教师启发学生明白图中“浮雕图案代表过去,母亲代表现在,孩子代表未来”的涵义,明白只有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昨天,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今天,从而更好地展望祖国的美好明天。
总之,只要我们能巧妙地把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理论、观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且一知半解。相反,教师如能巧妙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插图之中,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在高二教材“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一框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看教材(上册)第100页“硬套:××经验推广”这幅插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出示课堂讨论题:这幅插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这幅插图对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警示?这种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这样利用插图设置问题情景,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积极地读教材,找答案,这比一味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插图,巧妙设疑,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成功的设疑,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乐趣,也给学生带来思考、探索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插图这一媒体,巧妙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发掘图意,不断进行判断、推理,做到“静中有动,景中有声,图中生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让他们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既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学习高一教材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中的“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框时,我让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90页“背后铲球”这幅插图,并结合插图设疑:为什么要“背后铲球”?这种做法对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争相发言。又问: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生答:正当竞争。再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正当竞争?同学们用前面学到的知识系统回答: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者素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创立名牌等。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长期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积极、开阔,富有创造性。
三、运用插图,标新立异,激发想象。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知识,推陈出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插图为依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进行逆向思维。启发学生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浅中见深,促进知识的深化、联系、迁移、渗透和综合。例如,高二教材(上册)88页有一幅题为“他敢剪吗?”的插图。这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这幅插图,并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插图中的设问,如课前设计的一样,学生异口同声作出了“不敢剪”的回答。这时我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幅插图,并出示了以下问题:①如果持剪子的人事先用大钉子将联系两人的绳子固定在球的另一面,这时,他敢剪吗?②出现上述情况后,图中甲、乙二人之间是否还存在矛盾关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矛盾体?③这种情况和插图的本意是否还一致?看到这些问题,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充分想象,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学的知识,得出了许多新的答案,同时也深化了对矛盾含义的理解。
四、运用插图,激发情感,提升觉悟。
政治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弘扬时代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情感,提升思想觉悟。如,在教学“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说出高二教材(上册)第68页“昨天、今天、明天”插图所蕴涵的哲理。教师启发学生明白图中“浮雕图案代表过去,母亲代表现在,孩子代表未来”的涵义,明白只有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昨天,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今天,从而更好地展望祖国的美好明天。
总之,只要我们能巧妙地把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