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现状分析入手,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设备方面分析了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定位,就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方法和方式、考试制度以及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即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结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从全国人才市场的整体看,在招聘的会计人员中,有两类人最受欢迎:一类是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中高级会计人才。一些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要求有行业、专业经验,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证书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部分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较高层次的学历和阅历;而另一类就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在大型企业中从事比较基础的会计工作,同时在中小企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会计管理岗位。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范围应以中小企业为主,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
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注重会计人员今后的自我生存、应变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职业资格的要求。该目标定位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应摒弃那种“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操作和实训为主”,“高职教育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的观点,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不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会计工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据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只会操作简单的财务软件,碰到常规的技术障碍就束手无策,个别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凭证输入也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与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经历很不相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有关。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而现实情况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并不清楚,在那里闭门造车式地设置课程,致使不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会计工作。那些单纯强调实务操作的倾向和一味追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倾向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致使课程设置的目标难以明确。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中,会计课程占到了一半以上,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少学校计算机课程仅限于WORD和EXCEL软件的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仅仅是某个财务软件总账和报表模块的模拟,而且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不到1∶1。大部分学生反映只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践操作,不能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完整体系,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仅采用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会计操作的感性认识基本上就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获得,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从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另外,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整个过程缺少“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培养学生决策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分析能力。这种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是不相适应的。
(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陈旧
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学校的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还不能完全脱离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感官认识的内容不能展现给大家。另外,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上机进行模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平台都处于老化落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定位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1.基本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职业技术人才,首先要具有忠诚、守信、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懂得相关法律知识,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2)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外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外贸、外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经济类专业英语知识。
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简单的局域网组建、网络设置,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与电脑的连接、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病毒维护等。对于信息系统来说,计算机安全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网络的复杂环境,黑客的攻击防不胜防,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网上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存储、保障网上电子结算安全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以及信息加密与解密的基本原理。
2.专业能力要求
(1)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包括财务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能力。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因此,学校须将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即至少应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
(2)手工会计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能力。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中小企业中,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企业还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这需要学生掌握由手工账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过程及相应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目前,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特点,一是应用性强,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二是区域性强,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同时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数目少且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就使人才培养的服务性增强,并紧密与社会需求挂钩。适应这些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由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员,并且要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因而只需把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讲够、讲透即可,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经济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数学、大学英语、经济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还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
2.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员,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熟悉顶岗工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对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最起码应包括基础会计训练,财务会计能力训练、成本会计能力训练以及部门级财务软件和ERP软件的综合训练。根据部分院校教学实践的体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
四、高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一支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就涉及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多门学科,教师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形成“一专多能”的现代教育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新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组织指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校外各类培训班、在职函授、脱产进修和研究生课程等方式学习本学科以外的新知识,并将其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确保了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很多教师学习了与自己专业相邻或不相邻的课程。
2.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彻底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3.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最强的活力,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工作上,应对青年教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成长。同时,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真正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二)理顺课程设置
1.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能表面化,即只学会一点点简单操作就行。针对高职层次的学生,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课程比例以1∶2为宜。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计算机硬件部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简单的局域网组建、计算机外设的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软件部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与维护)和网络部分(网络设置与维护、网页的制作、网络安全控制等)。根据所学内容及要达到的效果看,至少要开设两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从目前全国的课程开设情况看,往往只重视软件应用部分,没有把硬件部分(包括网络)作为同等重要的部分。但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会计人员(实际上企业的每个员工)都面临着由于一点小小的硬件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单靠专业的硬件维修人员上门维护,在时间和成本上都是浪费。所以,开设该门课程是必要的。
2.外语类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外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作为经济类学科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所以,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应增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
3.会计专业课程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些专业课程基本上能保证本专业的需要,但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上应注意达到近1∶1。
当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实训课程,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我们可以考虑引入“沙盘实战模拟演练”实训教学课程,但这更需要资金和师资作为保障。审计课程的实训可以在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互换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成果,以此互为案例进行较为完整的审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以往只是讲授练习部门级财务软件会计核算部分的应用,且仅仅限于总账和报表两个模块,现在我们应把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于核算加管理职能,扩展为ERP系统的应用。
(三)改革实训方式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职场环境”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以往只是建立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室的方式方法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更为专业的职业环境,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
建立设备完备、先进的机房,内部配置必须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并连成局域网,与学校的校园网连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置联网用的耗材,如网线、水晶头、网线钳等,供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实训使用。同时,计算机应安装主流的操作系统,配备常用的应用软件,供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学习实训使用。
会计课程综合实训采用岗位流程方式,按照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设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按照岗位进行轮换,直至每个学生完成全部岗位的实训。这样的方式将会更加突出职业环境的实际性,对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较完备的手工模拟实验资料,我们可以把手工操作的资料作为电算化实验的基础,在手工实训完成后进行电算化的实训,通过两种方式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对比,来体验手工与电算化的异同。
(四)改革考试制度
现行的考试制度,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学生在“死记硬背”,教师在“尽量缩小复习范围”,师生处于两难境地。针对职业教育重在“操作”的特点,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可考虑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采取“既分又合”的办法,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分别进行考试,各占50%的比例,把课堂讲授课与实训指导课成绩合并作为一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的最终成绩;第二步,在理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改思路,各项措施到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可考虑“一体式”的考试考查办法,即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评定学习成绩。这样,更为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从根本上使职业教育的考试改革真正改到位。
(五)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各个教学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不折不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等级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软件工程师认证等,这不仅可以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4] 高凡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5] 任少波,廖建英.浅议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电算会计技能培养调研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即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结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从全国人才市场的整体看,在招聘的会计人员中,有两类人最受欢迎:一类是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中高级会计人才。一些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要求有行业、专业经验,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证书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部分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较高层次的学历和阅历;而另一类就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在大型企业中从事比较基础的会计工作,同时在中小企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会计管理岗位。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范围应以中小企业为主,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
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注重会计人员今后的自我生存、应变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职业资格的要求。该目标定位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应摒弃那种“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操作和实训为主”,“高职教育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的观点,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不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会计工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据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只会操作简单的财务软件,碰到常规的技术障碍就束手无策,个别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凭证输入也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与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经历很不相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有关。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而现实情况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并不清楚,在那里闭门造车式地设置课程,致使不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会计工作。那些单纯强调实务操作的倾向和一味追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倾向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致使课程设置的目标难以明确。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中,会计课程占到了一半以上,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少学校计算机课程仅限于WORD和EXCEL软件的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仅仅是某个财务软件总账和报表模块的模拟,而且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不到1∶1。大部分学生反映只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践操作,不能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完整体系,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仅采用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会计操作的感性认识基本上就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获得,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从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另外,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整个过程缺少“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培养学生决策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分析能力。这种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是不相适应的。
(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陈旧
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学校的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还不能完全脱离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感官认识的内容不能展现给大家。另外,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上机进行模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平台都处于老化落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定位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1.基本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职业技术人才,首先要具有忠诚、守信、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懂得相关法律知识,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2)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外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外贸、外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经济类专业英语知识。
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简单的局域网组建、网络设置,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与电脑的连接、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病毒维护等。对于信息系统来说,计算机安全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网络的复杂环境,黑客的攻击防不胜防,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网上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存储、保障网上电子结算安全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以及信息加密与解密的基本原理。
2.专业能力要求
(1)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包括财务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能力。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因此,学校须将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即至少应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
(2)手工会计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能力。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中小企业中,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企业还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这需要学生掌握由手工账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过程及相应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目前,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特点,一是应用性强,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二是区域性强,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同时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数目少且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就使人才培养的服务性增强,并紧密与社会需求挂钩。适应这些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由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员,并且要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因而只需把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讲够、讲透即可,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经济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数学、大学英语、经济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还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
2.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员,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熟悉顶岗工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对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最起码应包括基础会计训练,财务会计能力训练、成本会计能力训练以及部门级财务软件和ERP软件的综合训练。根据部分院校教学实践的体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
四、高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一支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就涉及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多门学科,教师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形成“一专多能”的现代教育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新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组织指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校外各类培训班、在职函授、脱产进修和研究生课程等方式学习本学科以外的新知识,并将其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确保了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很多教师学习了与自己专业相邻或不相邻的课程。
2.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彻底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3.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最强的活力,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工作上,应对青年教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成长。同时,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真正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二)理顺课程设置
1.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能表面化,即只学会一点点简单操作就行。针对高职层次的学生,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课程比例以1∶2为宜。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计算机硬件部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简单的局域网组建、计算机外设的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软件部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与维护)和网络部分(网络设置与维护、网页的制作、网络安全控制等)。根据所学内容及要达到的效果看,至少要开设两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从目前全国的课程开设情况看,往往只重视软件应用部分,没有把硬件部分(包括网络)作为同等重要的部分。但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会计人员(实际上企业的每个员工)都面临着由于一点小小的硬件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单靠专业的硬件维修人员上门维护,在时间和成本上都是浪费。所以,开设该门课程是必要的。
2.外语类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外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作为经济类学科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所以,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应增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
3.会计专业课程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些专业课程基本上能保证本专业的需要,但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上应注意达到近1∶1。
当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实训课程,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我们可以考虑引入“沙盘实战模拟演练”实训教学课程,但这更需要资金和师资作为保障。审计课程的实训可以在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互换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成果,以此互为案例进行较为完整的审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以往只是讲授练习部门级财务软件会计核算部分的应用,且仅仅限于总账和报表两个模块,现在我们应把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于核算加管理职能,扩展为ERP系统的应用。
(三)改革实训方式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职场环境”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以往只是建立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室的方式方法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更为专业的职业环境,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
建立设备完备、先进的机房,内部配置必须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并连成局域网,与学校的校园网连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置联网用的耗材,如网线、水晶头、网线钳等,供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实训使用。同时,计算机应安装主流的操作系统,配备常用的应用软件,供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学习实训使用。
会计课程综合实训采用岗位流程方式,按照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设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按照岗位进行轮换,直至每个学生完成全部岗位的实训。这样的方式将会更加突出职业环境的实际性,对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较完备的手工模拟实验资料,我们可以把手工操作的资料作为电算化实验的基础,在手工实训完成后进行电算化的实训,通过两种方式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对比,来体验手工与电算化的异同。
(四)改革考试制度
现行的考试制度,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学生在“死记硬背”,教师在“尽量缩小复习范围”,师生处于两难境地。针对职业教育重在“操作”的特点,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可考虑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采取“既分又合”的办法,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分别进行考试,各占50%的比例,把课堂讲授课与实训指导课成绩合并作为一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的最终成绩;第二步,在理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改思路,各项措施到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可考虑“一体式”的考试考查办法,即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评定学习成绩。这样,更为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从根本上使职业教育的考试改革真正改到位。
(五)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各个教学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不折不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等级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软件工程师认证等,这不仅可以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4] 高凡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5] 任少波,廖建英.浅议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电算会计技能培养调研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