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语 披文入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中国诗歌语言讲究含蓄意蕴、言简意丰,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推敲字词,品读诗语,披文入情。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李约《六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参考答案:
  ①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②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③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我的第一本书》处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或揭示人生意义,其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2.本课地位:《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淡雅的随笔。安排在《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作者托物言志,悼亡念存,写出了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文章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韵绵远,如品佳酩,醇香绵绵,余味悠长;又清新淡雅,不事雕饰,自然动人,如行云舒卷,似细流涓涓。   《项脊轩志》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散意凝   从写作时间看,本文并非在一个时期完成。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作者在18岁时写的;“
细品当前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存有预设。近来,拜读了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一篇文章《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对其中的“预设与落空”颇有感触,聊以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为例,谈谈我对“预设”和“生成”的看法。  一、预设之险  1.教学目标之“一网打尽”。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习惯和自足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大
写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不单是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疼,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高考要求议论文写作做到材料丰富、表达生动、文句有意蕴,且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有启发性。但是学生们尽管绞尽了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却依旧是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论证无力。如何让学生能相对“轻松”地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成为中学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要阐述的道理构筑了议论文的骨架,那么支撑观点的事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将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溶进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铸就具有中华民族气息的龙的传人。“国学”属于语文学科所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作为传播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有用之才。然而,面对现代化教育改革匆忙的步调,这位曾经为中华民族发展摆渡的老人,她那蹒跚的步履遭到时代的质疑。我们有必要还原古代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但从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其实是对必修课程的重复,比如作为文言读本的《〈史记〉选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归纳重点文言词,进行文本大意的疏通。即使有一些鉴赏陶冶,也终会止步于“引导探索研
【评议论著】 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提要】 所谓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实际追求的是有品性、品位和品格的语文教学,是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语文学科的学术含金量,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体现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上。   程红兵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新作《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撰写的序言中,对该书关键词“品
《最后一课》中某些语句读来疑点重重,令人费解。  “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  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母语会这样一无所知吗?怎么感觉小弗郎士学法语就跟我们初学英语时一样,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呢?  如果说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故而没有学会法语,再看成人:  “郝叟老头儿跟初级班一起拼这些字母。”  如果说郝叟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啰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