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与敬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llj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为当今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含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和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意蕴,这源于他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源于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源于他对学生心灵的敏感和深深的关切,也源于他虔诚的人性本善的信念。
  
  一、道德情感教育——始于人道终于敬畏
  
  一切教育在终极目的的意义上讲,都是道德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和血肉,它渗透在体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之中,蕴含着对人性、人生意义的终极探寻。
  首先,道德情感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他认为人是最宝贵、最珍贵的,他真诚地信仰人性本善,人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其次,道德情感教育是人道主义情怀的教育,是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关怀人。在帕夫雷什中学,人是中心和目的,学校组织和开展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和谐、自由发展,是为了提升生命质量、追求人生幸福。再次,道德情感教育的追求是敬畏一切有生之物。苏霍姆林斯基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提升至敬畏层面,强调要以人的方式关心爱护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努力做到“疼爱大自然”,追求人性的完美,达到道德的顶峰。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方面具有人道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止步于人道主义,而是把这种人道情怀扩大到一切有生之物,上升到敬畏一切生命的高度,是一种敬畏生命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期间,开创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其中有25个主要节日成为惯例。那里的每一个节日都饱含人道与敬畏的情感,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女孩节”——“这一天,男孩给女孩们赠送礼物——鲜花、图画等”[1],这一天,男孩女孩都很快乐,他们都沐浴在彼此尊重、欣赏和赞美的氛围中。因为“女孩节”不但是表达尊重女性、赞美女性的节日,而且是对人性之美的追求与赞扬,是对人的绝对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崇高的道德境界的追求,这一天是人性的节日。
  实施人道主义与超越人道主义的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情感方面影响儿童,这就要求人们懂得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的核心和动力。一方面,“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这能培养伪君子”[2]。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重要特征,也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工具。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依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而学习行为、习惯的实质是内化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纯洁高尚的情感,好比道德的精神动力”[3]。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感支配儿童作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体验道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幸福,从而提升道德情感为道德信念,通过良性循环,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道德教育的诸多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情感方面影响儿童。这些情感主要包括:“重视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能够增强精神情感力量,这些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只有这些情感的培养才能使道德概念变为信念。”[4]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历程——由同情到敬畏
  
  同情与关切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儿童社会化初期,最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同情。正常的生理机能是儿童与外部世界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其前提是成人为儿童提供安全、可以信赖的环境。婴幼儿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格外重视儿童这一阶段的情感经验。在健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理解、同情他人的快乐与痛苦,并作出一定的“共鸣”行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5]。同情与关怀不仅是儿童必须发展的情怀,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同情是人的情感发展的最初要素,也是养成高尚道德的基础。懂得同情的儿童,不仅掌握了与外部世界初步交流的工具,而且也逐渐学会了关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当儿童刚具有意识时,就要让他们生活在道德财富中,这样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展儿童的同情心,最直接的教育途径就是接触大自然。“自然界中包含着对儿童来说通俗易懂却又纷繁的事件、物体、现象和因果关系以及规律性。这些信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们易为儿童接受,它们是儿童所能进入的世界,也正是儿童观念、概念、思想、概括和判断的直接来源。”[6]
  在儿童步入集体生活之际,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儿童就形成了自尊和初步的道德观念。“幼年时期的道德概念、观念和价值是借助生动鲜明的、饱含感情的相互关系在意识中确立起来的,而这种相互关系大多是在友谊和有趣的活动中把大小朋友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7],因为“自尊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8]。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儿童,把儿童当做成人来看待,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儿童,这样才能与儿童沟通、了解儿童,从而唤起儿童心灵上的自豪感与尊严感。
  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在初级道德观念的基础上,逐渐内化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内心的道德法则,即道德良心。良心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个体的责任意识也随之建立,标志着个体能够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作出道德判断和行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阶段。良心在儿童的道德体系中起着调节、选择和支配的作用,是“行为敏锐的卫兵”,“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9]。在实际生活中,道德情感的核心是良心,同时这四种情感互相渗透,共同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除了重视培养儿童以上几种核心的道德情感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正义和责任以及义务等精神。
  但是,道德情感又不仅局限于以上的情感范畴,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敬畏感。敬畏感是一种更深邃、更复杂、更神秘、具有信仰色彩的道德情感,培养儿童的敬畏感是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敬畏感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畏惧自己变得卑鄙,即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他认为人首先应当有所畏惧,但“不是畏惧神话式的某种报应,而应当畏惧变成他人面前的一个卑鄙的人的可能性”[10],而且人生就是要留下永久的痕迹,为人类作出贡献。第二,敬畏一切生命,“疼爱大自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但应当对人实行人道,理解、尊重、关切、敬畏人的生命,而且应当对一切有生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都实行人道主义的关怀,敬畏所有的生命,除非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否则不应伤害任何生命。他说:“我们培养孩子们要学会真诚地关怀、惦念、怜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如果一个孩子会深切地关心在隆冬严寒中无处栖身的小山雀,并设法去保护它免遭灾难,能想到保护小树过冬,那么这个孩子待人也绝不会冷酷无情。”[11]这种充满人道情怀的教育在帕夫雷什中学每天都在发生。
  春天,有一棵植物就要开花了,苏霍姆林斯基和托利亚每天早上去看它。一天清晨,它开了——是一朵洁白美丽的铃兰。托利亚目不转睛地盯着铃兰花,并伸出手要去掐花。苏霍姆林斯基问:“为什么你想去掐铃兰花呢?”男孩说:“我非常喜欢它……它很美……”“很好,不过在掐之前,你说说它有多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男孩看着铃兰花的小铃铛似乎陶醉了,他感受到了种种的美,沉默了一会说:“多像雪花……多像银铃铛……”男孩又轻轻地说道,“你长吧,小铃铛”。[12]故事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感动才刚开始。这个故事中,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直接采用任何的道德说教,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男孩就作出了可能影响其一生的道德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道德情感教育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自我之间的爱的沟通”[13],必须促进人的自由选择和发展,必须蕴含触及心灵的情感。唯有如此,始于同情和自尊,经过良心和责任感发展而来的道德情感体系,才有可能生长出敬畏的情感。敬畏感是一种含有崇敬和畏惧双重成分的复杂情感。只有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高度负责和关切,才能对自我和他人生命产生敬畏,从而扩大到一切生命。同时,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学校中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以学校为基础,带领全体师生积极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道德情感发展的环境要求——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和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情感教育,一方面强调给予儿童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儿童内心才能生长出真实的、持久的道德情感。“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14]另一方面又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只有如此,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首先,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形成的最初场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从而弥补了部分家长教育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家庭对儿童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里,当儿童五岁时——入学前两年——家长开始入学学习直到儿童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儿童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
  其次,就整体社会的道德环境来讲,苏霍姆林斯基一方面要求社会为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道德财富,另一方面要求儿童学会如何奉献,并享受奉献的幸福。此外,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家庭,由于“家长学校”的作用,整体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净化。
  另外,在学校教育阶段,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道德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在于儿童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脱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他把学校作为一个大家庭,鼓励师生共同采取积极的行动,建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情感环境,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道德财富。正如他所说,“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造成少年教育困难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道德财富丧失了”[15]。另一方面,他要求教师的影响要渗透到学生的全部生活中,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人道的情怀热爱学生。教师应当“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16]。只有具备以上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获得道德影响力和权威。同时,教师必须用心灵说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当教师用心灵说话时,学生才会听到教师的心声”[17]。当然,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何种爱,取决于教师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个性、情绪等,还包括学校环境、工作压力、归属感等。因此,必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各种环境。
  虽然教师的爱能够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在道德教育的领域,学生的意志、自由选择才是基础和前提,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和选择的自由。因此,教师的爱应是一种人道的、真实的爱,而不应是压迫性的、残忍的爱;应是恰当的、有节制的爱,而不应是抽象的、放任的爱。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灵魂的唤醒。这才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实质。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但强调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且强调生活实践体验;不但超越了民族的、意识形态的范围,而且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不但强调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学生,而且强调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尤其是实践的教育智慧、人道主义色彩和敬畏一切生命的情怀,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学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3][5][7][11][1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7、194、250-251、前言18-19、前言16、187、2.
  [4][14][1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19、751、753.
  [6][17]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84-785、520.
  [8]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9.
  [9][10][1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5、189、14.
  [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9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王啸)
其他文献
在国际“院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教师发展学校”(TDS),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品牌项目。在TDS建设的基础上,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发展网络协作社区“U-TDS”应运而生。U源于拉丁文ubiquitous一词,意为“无处不在”。从E-TDS到U-TDS,代表了从E时代向U时代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演化。    走进“U时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入,更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组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能力。”“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
准备做个美丽的新娘  谭娜去东莞出差的那几天,总是时不时感到恶心,吃啥吐啥。同事说:“你该不会是怀孕了吧?”谭娜买来验孕棒,这一验,还真“中奖”了。谭娜傻了眼,她打电话给老刘,哭得稀里哗啦。  老刘连夜开车去了东莞。老刘身上好像有一种魔力,从他走进酒店房间的那一刻开始,谭娜心里的恐慌和不安以及面对一个孩子的手足无措,全都消失了,决定留下这个孩子。老刘带谭娜去医院检查,的确是怀孕了。从医院出来后,他
[编者按]2004年,北京市西城区小学1-4年级、初中1年级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初期,与课标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奇缺,教师在对教材加工处理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为解决这些问题,西城区着手建设一个区域性的专业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以及在线研讨的空间,“西城教育研修网”(以下简称研修网)应运而生。  研修网以个人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两种形式开
当怀着对暖冬满腔的敌意在岁月里漫步时,风儿推开季节的门,秋天不情愿地走了,冬天出人意料地裹着雪花挤了进来,给了人们一个雪白雪白的惊喜。这几天漫天飞舞的雪花,着实让人兴奋,勾起不少人儿时的回忆,学校的班车上挤满了童年时冬天的故事,叽叽喳喳的,全无冬天的寒冷,到处洋溢着一种甜蜜和陶醉,每个人的脸上、眼中都流溢着青春的光泽。班车载着一个童话世界,在我的目光下驶出了校门、驶出了视野。夜色降临了,孩子们像一
天色渐渐暗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车厢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厢里一片宁静。  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用不起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这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之前,黑灯瞎火地、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像牛的“反刍”),消化。旅途也不例外。  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听了
家住广西柳州市的陈先生,早年丧偶,2016年6月,经人介绍与已离异的魏女士相识。二人都是60多岁,见面后互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为避免夜长梦多,同年8月,陈先生与魏女士签下《协议书》,约定彼此愿意结为夫妻,但始终未领取结婚证。协议同时约定,陈先生给予魏女士彩礼1万元,并每月给魏女士零用钱1000元;魏女士则每周固定时间照顾陈先生,双方并在协议上签字
耿爽  2020年7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全权证书,正式开始履职。此前,耿爽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6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耿爽向中外记者告别。四年来,他每一次妙语连珠、铿锵有力的答记者问,都让世界看到一个大国正直的态度。他气定神闲,儒雅博学,能在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也能犀利地把对手反驳得哑口无言,成就了中国许多外交的高光时刻。外交部的成语担当  2016年9月
软木画又名“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它形成于20世纪初,发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东郊的西园村。当时有一些类似“木画”的作品从德国流入中国,受此启发,福州工艺传习所总教习师、木雕名师陈春润和木雕技师吴启棋、建筑花板技师郑立溪等人,充分吸收西方美术的优点,将之与中国传统木雕技法相结合,潜心研究出崭新的软木画技艺。  它以从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拉伯等地进口的栎树的木栓层软木
教师,承载着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托起太阳的人、摆渡人、辛勤的园丁、孺子牛、铺路石、梯子、春蚕和蜡烛。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却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今天,教师要找回尊严,让自己真正成为真理和仁爱的化身,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专业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以下3个问题。    一、由教“书”向教“学”转化    母亲把苦药灌进儿童的肚子里是有效的,而教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