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中国教育的一个现象就是,即使是名牌中学和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始终在某种狭隘的眼界内,在和别人的比较与竞争中长大。中国名牌中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上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够进北大、清华就是巨大的成功。至于为什么要进北大、清华,进了北大、清华后要干什么?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老师不问,家长不问,学生也不问。大家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上大学就是应该去名牌大學。
  在不断强化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心里不再有别的想法,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成绩要比别人好,排名要往前靠。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波助澜,成绩好的学生不断受到表扬,成绩差的学生不断受到批评。至于这些学生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健全、生活是否快乐、情感是否完整、思想是否丰富,老师和家长很少去思考。家长希望孩子进入好大学,让自己有面子;老师希望学生进入好大学,让自己拿奖金。至于孩子的人格建设、真实爱好、理想情怀,那都成了可有可无的。
  久而久之,学生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创造自己的天地并悠游其中的能力,失去了正视自身独特价值的能力。他们变成了某条生产线上一台被组装起来的机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比别人好——不是身体比别人好、人品比别人好、性格比别人好、思想比别人好,而是学习成绩比别人好。成绩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不需要任何独立思考,反复做题,反复背诵,直到拿到高分。任何不同于标准答案的思考都是一种罪过。
  学生进入大学后,本来以为自己进入了一片自由天地,可以海阔天空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热情专注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可以好好阅读、争论、探究,让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开花结果。但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从全国各地名牌中学出来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他们走进大学,无意识地延续了从中学培养起来的竞争心态,努力去争各门课程的第一。他们别无所长,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自己的自信和荣耀,才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
  但问题出现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地方,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考试天才(注意是考试天才,不是思想天才或学术天才),想要在成绩上拿到全优还真不容易。大学老师们也推波助澜,考试题目也像高考一样越出越难。学生们为了得到好成绩你追我赶,如过江之鲫。“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学金挂钩,学生们不仅红着脖子争名夺利,甚至学会了在背后舞刀弄枪。还有个别学生因为成绩上不去,就从此一蹶不振、精神抑郁。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大学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不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情怀和更丰富的心灵,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成熟、独立,更专注于自己从灵魂深处喜欢的事情。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得到别人的认可,如何在未来得到一份被人艳羡的工作,拥有那种天之骄子的感觉。他们心中无大是大非,一切利己的都是对的,一切不利己的都是糟粕,最终成为钱理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对这些学生而言,家国情怀已经离他们很远。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思考,对宗教、哲学、历史类书籍的阅读,以及个人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情怀甚至会被人嘲笑。在校园中,受尊重的学生不再是能够讨论叔本华和弗洛伊德的学生,不再是潜心研究想要解决基础学科难题的学生,不再是在孤独中阅读马尔克斯或曹雪芹的学生。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对学生演讲的时候说:“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其他文献
重视窗外的风景,它带来心灵的沉稳。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意间回头望去,或是远眺,便能看到群山、森林,抑或是远处的地平线等等。这类稳定的线条,对我们至关重要。  也许那只是看惯了的风景,但风景中稳定的线条,能够为人的心灵带去沉稳、充实、安心与深深的信赖。  我们的本能熟知这一点,所以我們才会重视窗外的风景,也会选择在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建别墅。  ——尼采
期刊
那些时刻如剧情流过;  我拥有爱情产生的智慧:  我拥有一份天生常识,  可无论我能够说些什么,  盡管也因之得到她赏识,  从刺骨北方吹来的云翳  仍突然把爱神之月蔽遮。  自信所说的每一个字,  我赞美她的肉体和灵魂;  骄傲使她两眼放光明,  愉快使她双颊起红绯,  虚荣使她脚步变轻盈,  可尽管赞美不已,  我们找到的却只有头上的黯黑。  我们默坐着像石头一样,  她一言不发。  我们也知
期刊
人生有时候很神奇,正当我在草包的路上越滑越远时,竟遇到了王先生这么好的语文老师。  虽然我的人生并不算成功,但我自认为过得很好。因为我找到了和世界对话的利器:写作。  语文老师或许决定了我们命运的一半。因为人生也是一场表达,表达的成败能决定人生的成败,而语文老师就是我们的表达培训师。  我的命运差点就毁在一位语文老师手里,幸好又在另一位语文老师手里重生。  001  童年的我寄居在姑父姑妈家。姑父
期刊
离开杭州的前一天,我又去了西湖,在武林门CBD的大广场上坐了很久。我下定决心回去好好读书,实在不行再复读一年。我希望高考能考上杭州的大学,以另一种身份来拥抱杭州。  “城中村”,见证年轻人最初的奋斗  我读高二的时候,恰逢杨超越出道——看到这个便利店打工的女孩因为参加选秀而一夜成名,我心里也痒痒的。  跟她一样,我出生在西部农村,务农的父母供我读高中都觉得辛苦。每学期,看他们割肉般交出学费,我于心
期刊
时光仿佛回到第一次见到陈祖宁的那天,清晨的阳光温暖地洒下来,他夸张地站在教室桌子上,做一个飞天的动作,说:“这世上任何事都有是非对错标准,唯有喜欢一个人例外。”  一  陈祖宁退学了。这消息像颗原子弹般在高二(3)班炸了,夏晓用失望的眼神望了一眼宋凯后,快步追了出去。  夕阳下,陈祖宁的背影像部老式失真的电影,在镜头前渐行渐远,模糊到只能在记忆中找寻。  其实像陈祖宁这种人,退学可能是人生必经之路
期刊
少年是什么时候变成大人的呢?三十年后,当他回忆往事时,总会想起那个暑假,想起他的第一次江湖之行。  那天,独自在市里求学的少年决定:暑假不回老家了,不挣到生活费誓不还。  很幸运,他在学校觅得一份收發报纸信件的活计。一想到一个月后,口袋里就会有几张通过自己劳动挣来的票子,然后会变成米饭、菜肴,甚至鸡腿,少年不由两眼放光。  他正在收发室发呆,忽有一人飘然而至,来人白衣如雪、长发飘飘。这不是班花吗?
期刊
小学五年级时,我因故离开父母亲身边,到新潟县妙高高原的农家住了一个夏天。在那里遇见了《银河铁道之夜》(作者宫泽贤治)的主角——少年乔凡尼。  白天帮忙做田里的工作,晚上一个人缩在被窝里,就能深刻感受到在妙高高原的生活有多孤单,或许没有其他朋友,最后只能靠阅读来稍稍减缓寂寞。当时我很怕夜晚,所以每到晚上就得读书。把故事念出来之后,恐惧竟然莫名其妙地就降低了。如果有那张不是仅仅宇宙能去,而是哪里都能去
期刊
小时候,她家住农村。春天里,母亲在门旁的空地上撒下一片花籽。一场雨后,一个个嫩绿的青苗从土壤里钻了出来。母亲牵着她的小手,指给她看。说:这些呀,都是种给我家姑娘的花儿,叫指甲花。从此,她日日到花前探望,希望它们快一些长大,好染俏她的指甲。  夏天终于到了,指甲花在她殷殷的期盼中枝繁叶茂。一天清晨,正要出门劳作的母亲,忙里偷闲摘了指甲花,为她染起指甲。母亲说:昨天晚上,我听见指甲花们悄悄说,你要做一
期刊
时至今日,我偶尔还会想起,自己在兵荒马乱的高考前一天被一个男生当众表白,几乎惊动了整栋教学楼的事。每每和同学谈起这段经历,我都不禁感慨:“很特别的回忆,也算终生难忘了。”  那天本来和高中三年来的每一天一样,似乎没什么差别。教室里的风扇呼啦呼啦地吹,却赶不走渗入空气里的炎热。大家紧皱着眉头,专注地盯着一沓又一沓的错题集,仿佛多看一道题,高考就能多得一分。  午休时,后排的同学给我传来一张皱巴巴的字
期刊
复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没有复读过的人,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天资聪颖、善于应试的人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  不瞒你说,我复读过。在第一年差二本线3分的前提下,我和同届多数同学一起,选择了复读。那一年跟我一起复读的同学,好几个是超出二本线十几分甚至三十几分的,他们有着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本院校、重点本科。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前提:什么样的成绩才建议你复读。  很多同学让我给建议,大多数都是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