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话语差异是制约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话语差异主要源自青年不断创新网络话语,构建新的语言范式.青年网络话语在样态上具有新颖性、活泼性和流行性等特征,是满足他们适应网络交流环境、融入同辈话语体系和提升自身话语地位等需求的综合结果.青年网络话语创新并非洪水猛兽,但其潜在的圈层化、碎片化和隐喻化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为了应对青年网络话语创新带来的负面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通过知晓话语方式降低代际冲突、注重内涵挖掘警惕不良情绪、适时主动创新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差异是制约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话语差异主要源自青年不断创新网络话语,构建新的语言范式.青年网络话语在样态上具有新颖性、活泼性和流行性等特征,是满足他们适应网络交流环境、融入同辈话语体系和提升自身话语地位等需求的综合结果.青年网络话语创新并非洪水猛兽,但其潜在的圈层化、碎片化和隐喻化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为了应对青年网络话语创新带来的负面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通过知晓话语方式降低代际冲突、注重内涵挖掘警惕不良情绪、适时主动创新引领话语动向和加强科学监管挤压低俗文化等举措,来对其加以应对,实现话语间的有机竞合.
其他文献
文章以《托马斯小火车》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三组主题、六个故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托马斯小火车》更多讲述了对困难中的同伴援手相救,多多岛各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形成紧密的共同体的故事,而《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内容既包括了狼和羊天敌之间的对抗,也暗含了两个群体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就上述案例比较而言,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中文为母语的国家的儿童们,在动画片、卡通片、儿童影视片的内容编写、主题引导、价值观传达、行为塑造、品格培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即儿童的文化消费面对着不同的消费文化环境.这一消费文化环境的不同在某
在“中坚青年”一词日益获得青年群体认可并引发共鸣的背景下,本文引入欧美“三明治一代”概念及角色紧张理论框架,基于20次深度访谈,在比较视野下探讨了青年在多重角色紧张中,事前角色内容和分工、事中角色冲突和增益、事后态度和应对措施.结果发现,青年在面临多重角色限制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角色分工的性别差异上,角色冲突内容及与角色增益比较上,对角色紧张的态度和应对上,都质疑了欧美经验.其原因来自结构层面的家庭主义传统奠定的基础,社会经济环境提供的动力,缺乏政策支持产生的压力;加上个体层面社会经济地位和承担角色的对比.
近年来,“鸡娃”之风由现实蔓延至网络,经过“鸡娃群”等网络媒介推波助澜,又加剧了现实中的“鸡娃”内卷.家长加入“鸡娃群”后,卷入更加激烈的教育竞赛,家长以阶段化、指标化、计量化的教育方式,进行超前教育和全天候的密集型教养,但也遭遇力所不及、预期违背、协调失灵等教育焦虑.家长在“鸡娃群”中陷入“不明确—伪明确—更不明确”的怪圈,情绪也从焦虑变为更加焦虑,家长自身、家庭内部、群内家长之间乃至社会中形成教育焦虑循环的“莫比乌斯环”.
安置社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农民市民化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引导,安置社区治理秩序的重构要发挥集体的统领和托举功能.安置社区套用城市商品小区社区“社居制+物业服务”的管理体制并不契合其治理需求、治理基础和治理体系.公共品供给不足和公共秩序重塑压力大是安置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应找回类似村委会基层组织的负责制、有权威的“属地组织”,实现基层赋权和治理下沉.“集团公司+社区中心+物业企业”的“三方一体”共治体制,通过延续村社集体的统合功能,弥合了城市管理体制中的治权分割分散缝隙,再生产了“半熟人社会”的自治,塑
影视文化对青年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有重要影响,对推动青年发展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生产发布、内容表现形式、主体多元互动、传播效能提升等方面拓展并深化了传统的内涵,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的新特点.面对熟稔网络、深谙传播的Z世代,以促进青年发展为视角,坚持“青年在场”,发现青年,表现青年,讲好青年故事,进而发挥影视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真正达到“塑造青年”的目的,是影视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
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法,探讨当代年轻女性的性别角色变迁和性别意识特征.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和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在酒吧中的交织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可以理解为市场转型期中国性别文化变迁的实验室.基于对酒吧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实践和反思,以阈限空间和协商为核心概念,呈现年轻女性如何挣扎于新旧性别规范之间,通过对女性气质的协商使自己既能享受现代休闲娱乐,又能规避与之相伴随的风险;通过道德实践对自身作为女性的欲望与尊严进行协商,以稳定自身的性别身份.研究发现,国家女性主义长期培育的平等观、传统性别话语的复苏和以个体主义为原则
作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原创性贡献的“中国方案”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哲学关切,具有强大的思想和理论穿透力,其逐渐推进预示着世界历史将进入新阶段.从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世界前途观与人类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创造性解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寻求一种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发展之路,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四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
本文基于访谈及参与观察方法,采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对虚拟消费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玩家在参与游戏情境中产生基于追求差异的自我认同、基于虚拟对象的角色认同以及基于社会认可的群体认同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认同,并且和虚拟消费行为之间实现互构,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消费的双向再生产模式.这种情感体验反映了社会原子化背景下个体对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符号消费理论对消费者的被动角色的理解,在虚拟消费情境中,消费主体展现出自身对消费主义建构性的反抗,以及对具有生活意义的团结感的探索实践.
随着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地方政府以规范制度与政治势能迅速推动其在辖域内的全面覆盖,基层实践能否实现预期的制度效能,关键在于基层治理场域与协商民主运行之间是否形成良性互动.协商民主经由主体汇聚与信息传导两种机制改善村庄场域割裂且内卷化的治理结构.村庄治理场域呈现“倒T型”“L型”和“I型”三种协商样态,这主要是受社会资本、精英互动与村干能力的共同形塑.村庄治理场域对基层协商民主的落地和形态产生结构性约束,为协商民主效能提供能动的行动者和地方性规则.提升基层协商民主效能,需要培育有能力的村干部
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资本的视角对Z世代亚文化消费的形塑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Z世代亚文化消费的主要动机,包括:为爱买单,取悦自我;寻找情感寄托;满足社交需求.然后对亚文化消费的资本形塑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角色养成、符号竞争和消费意识形态引导三大机制.Z世代的亚文化消费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是一种部落消费行为,具有流动性.Z世代是被规训、被诱使的脆弱的消费者.他们希望在亚文化所创建的世界中寻找快乐和自我实现感,潜意识中是对现实社会主导文化权力系统的一种逃避和反抗.但是,当他们进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