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库的核心,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前者指的是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后者则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综合分析使用媒体信息的能力,对青年人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获取和发表信息言论的渠道增多,网络的匿名环境也让大学生成为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媒介素养的短板显现。本文从媒体机构的教育功能出发,探讨媒体如何与高校联手,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体;教育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教育围绕知识为核心,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造成了诸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媒介素养的缺乏与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因为经不起推敲的言论而受到臧否,甚至引发更多争议、受到法律制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一方面是教育导向的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没有正视媒体机构的价值,缺乏有效合作。
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堪忧
在网络搜索中输入大学生和造谣两个词,检索到237万条信息,除了个别研究文章外,其余多为造谣事例,均出自媒体报道和官方发布。从时间跨度上看,信息多出现于2009年之后,并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数据特点与我国新媒体发展的时间线基本吻合。拥有较高学历的大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天之骄子,有足够的文化来看待事情和分析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在匿名的网络上为所欲为,却没想到伪装很容易被揭穿。
据《孝感日报》2016年8月2日报道:返乡过暑假的孝感某高校大二学生安某,在网上发布诈骗和洪灾等不实信息,造谣生事,被县公安局查处,并处于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安某自以为网络匿名发帖不会被发现,还擅自冒用“孝感网警巡查执法”的图标,发布诈骗和洪灾信息十余条,在当时的环境下带来恶劣影响。当网警要求其停止不法行为时,安某不予理睬。经过两天的调查,安某被警方控制,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安某的行为明显触犯了法律,但从媒介素养的角度来看,安某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甚至堂而皇之在网络上发了一批帖子,缺乏足够的法律常识和媒介素养。网络虽然是匿名环境,但经过简单的信息技术就能找到发帖的本人,并非法外之地。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在网络上合理行动、驾驭信息的无形力量,不仅保护他人,更能保护行為人本身。
二、媒介素养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各种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来服务社会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技巧和能力。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受关注较高,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网络言论而引起的诉讼在2000年以后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家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同时,普遍对媒介素养缺乏重视,这是由应试教育的趋向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不可否认,从小学教育到高校教育,中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脱节明显。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中小学教育中,课外教育更追求新奇。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也更愿意独立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评价各种社会问题,但高校却忽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往往出现大学生造谣、违法言论、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发生,甚至有大学生因此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为人生规划的发展带来阴影。高校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
三、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高校的传播学院、宣传部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尽管都与媒介传播有较多交集,但工作和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学院派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新闻实战经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应用无法实现高附加值,纸上谈兵让高校大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指导。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成为独立课程,仅仅融入在新闻专业的部分课堂上,缺乏系统的推广。
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成熟媒体机构,每天都与各种新闻打交道,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因此具备足够的新闻常识,对社会各界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传统媒体机构,多年的新闻战线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其分析社会问题和应对新闻事件的能力千锤百炼,能够迅速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既是新闻的优秀表达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师。
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上,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师资资源,而这两方面正是高校缺乏且迫切需要的。媒体的社会功能除了新闻传播,还包括社会教育,但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已改变,需要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转变教育方式,将新闻采访、思考和创作中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堂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提升其分析思考的能力,进而达到驾驭媒体信息的能力。
另外,媒体的价值还在于拥有一批实习岗位,可为大学生创造学习机会,通过融入媒体来体验一篇新闻的发现、采访、创作和评价过程,从新闻的旁观者转变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这种亲身经历更能让大学生获得代入感,这个过程也是青年人媒体思维的锤炼过程,有助于媒介素养提高和对媒体运作模式的理解,即便不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也能提升品牌策划传播的能力。
四、校媒结合打造媒介素养精品课程
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是高校难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而缺乏该领域的教育意识,是高校教育缺位的核心因素。高校要摆正心态,将教书育人、综合能力提升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根本,这是专业知识和各种证书之外,能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高校与媒体机构应加强合作,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从校园讲座向固定课程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教案,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最终将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部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较大范围内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选修课。
高校有平台和需求,媒体机构有足够的经验,双方通过通力合作,打通高校教育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壁垒,贯通虚拟媒体环境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屏障,让高校大学生从了解社会的角度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真正学会如何去了解社会事件、评价社会新闻、驾驭媒体传播渠道,培养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的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体;教育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教育围绕知识为核心,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造成了诸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媒介素养的缺乏与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因为经不起推敲的言论而受到臧否,甚至引发更多争议、受到法律制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一方面是教育导向的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没有正视媒体机构的价值,缺乏有效合作。
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堪忧
在网络搜索中输入大学生和造谣两个词,检索到237万条信息,除了个别研究文章外,其余多为造谣事例,均出自媒体报道和官方发布。从时间跨度上看,信息多出现于2009年之后,并在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数据特点与我国新媒体发展的时间线基本吻合。拥有较高学历的大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天之骄子,有足够的文化来看待事情和分析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在匿名的网络上为所欲为,却没想到伪装很容易被揭穿。
据《孝感日报》2016年8月2日报道:返乡过暑假的孝感某高校大二学生安某,在网上发布诈骗和洪灾等不实信息,造谣生事,被县公安局查处,并处于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安某自以为网络匿名发帖不会被发现,还擅自冒用“孝感网警巡查执法”的图标,发布诈骗和洪灾信息十余条,在当时的环境下带来恶劣影响。当网警要求其停止不法行为时,安某不予理睬。经过两天的调查,安某被警方控制,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安某的行为明显触犯了法律,但从媒介素养的角度来看,安某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甚至堂而皇之在网络上发了一批帖子,缺乏足够的法律常识和媒介素养。网络虽然是匿名环境,但经过简单的信息技术就能找到发帖的本人,并非法外之地。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在网络上合理行动、驾驭信息的无形力量,不仅保护他人,更能保护行為人本身。
二、媒介素养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各种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来服务社会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技巧和能力。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受关注较高,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网络言论而引起的诉讼在2000年以后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家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同时,普遍对媒介素养缺乏重视,这是由应试教育的趋向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不可否认,从小学教育到高校教育,中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脱节明显。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中小学教育中,课外教育更追求新奇。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也更愿意独立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评价各种社会问题,但高校却忽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往往出现大学生造谣、违法言论、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发生,甚至有大学生因此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为人生规划的发展带来阴影。高校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并驾齐驱,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
三、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高校的传播学院、宣传部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尽管都与媒介传播有较多交集,但工作和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学院派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新闻实战经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应用无法实现高附加值,纸上谈兵让高校大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指导。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成为独立课程,仅仅融入在新闻专业的部分课堂上,缺乏系统的推广。
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成熟媒体机构,每天都与各种新闻打交道,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因此具备足够的新闻常识,对社会各界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传统媒体机构,多年的新闻战线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其分析社会问题和应对新闻事件的能力千锤百炼,能够迅速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既是新闻的优秀表达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师。
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上,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师资资源,而这两方面正是高校缺乏且迫切需要的。媒体的社会功能除了新闻传播,还包括社会教育,但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已改变,需要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转变教育方式,将新闻采访、思考和创作中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堂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提升其分析思考的能力,进而达到驾驭媒体信息的能力。
另外,媒体的价值还在于拥有一批实习岗位,可为大学生创造学习机会,通过融入媒体来体验一篇新闻的发现、采访、创作和评价过程,从新闻的旁观者转变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这种亲身经历更能让大学生获得代入感,这个过程也是青年人媒体思维的锤炼过程,有助于媒介素养提高和对媒体运作模式的理解,即便不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也能提升品牌策划传播的能力。
四、校媒结合打造媒介素养精品课程
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是高校难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而缺乏该领域的教育意识,是高校教育缺位的核心因素。高校要摆正心态,将教书育人、综合能力提升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根本,这是专业知识和各种证书之外,能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高校与媒体机构应加强合作,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从校园讲座向固定课程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教案,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最终将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部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较大范围内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选修课。
高校有平台和需求,媒体机构有足够的经验,双方通过通力合作,打通高校教育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壁垒,贯通虚拟媒体环境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屏障,让高校大学生从了解社会的角度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真正学会如何去了解社会事件、评价社会新闻、驾驭媒体传播渠道,培养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