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6岁,主因间断性腹泻10余年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大成形,6-7次/d,伴脐周隐痛,对症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2年前2次行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空肠、回肠中较多白色条絮状漂浮物(图1),但未能明确诊断,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略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

其他文献
患者女,60岁,因吞咽困难3年,加重伴呕吐1个月就诊?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进食后胸骨后梗噎感,无烧心、反酸、胸骨后痛等症状。初期间断发病,食固体食物明显,进行性加重,近1年来餐后呕吐,为未消化食物及黏液,无明显胃酸,经常咳嗽咳痰。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逐渐消瘦。患者曾于多家医院行卜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诊断“食管贲门炎”,或怀疑“贲门癌”(未获病理支持)。于我院行胃镜检查,见食管中下段中度扩张,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胃癌(EGC),对于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GC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EGC=黏膜癌+黏膜下层癌。内镜下EGC可分为隆起型(Ⅰ型)、平坦型(Ⅱ型)、凹陷型(Ⅲ型)。一般EGC直径1~4cm。我科从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对门诊及住院EGC患者54例进行放大胃镜下黏膜染色,报道如下。
胆总管扩张是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征象,但临床实践证明,除声像明显的结石和直径较大的壶腹部肿瘤可通过体外超声、CT、MRI诊断外,许多病变诊断仍很困难。近年来,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在胆总管扩张病因中的诊断价值逐渐被重视。现回顾分析我院IDUS诊断的37例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患者的病例资料。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觉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进展发现GIST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合复习文献,对GIST的临床诊断特征进行相关讨论。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drainage,ENBD)是应用广泛的胆道减压引流方法,主要用于胆管梗阻、结石、胆管炎、胆漏、胆源性胰腺炎等的内镜下治疗,此外,也可用于胆道内持续药物灌注或动态胆管造影观察。当鼻胆管放置到位后,退出内镜,引流管首先从口腔引出体外,此时必须通过一口鼻转换过程将其从鼻腔引出。传统的方法是在鼻中插入鼻导管,然后操作者将手指插入口腔至后咽
美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MD)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憩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男性多于女性,有症状者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本病例是一反复中等量便血患者,经核素显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并治愈。现报道如下。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non-Hodgkin’s lymphoma,PGNHL),占胃肠道淋巴瘤的40%~50%,近几年发病有上升趋势。内镜活检是胃恶性淋巴瘤的早期也是唯一的诊断方法,因此研究其内镜活检病理特征,提高内镜活检的诊断率,对胃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后出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的常见并发症,发生肝损害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我们通过逆行胆管造影观察肝内外胆管形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管胆汁取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肝损害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沈阳军区总医院承办的“2008胆胰疾病内镜诊疗新技术论坛”(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定于2008年7月18—20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涉及胆胰系统疾病的内镜诊疗和十二指肠镜规范化操作演示及培训等。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往往可发生于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本病治疗较困难,长期皮损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右下肢合并PG1.5年,最后在糖皮质激素(激素)内服及中药龙血竭胶囊外敷作用下,皮损治愈,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