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然而,由于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主要来源于传统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因此,必须树立系统论思想,使集中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成绩提高与素质提高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64-0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问题分析
当前,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不尽相同,尚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模式。有的学校实行闭卷考试,按照传统试卷的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以考卷定胜负;有的学校则实行开卷考试,每个学生期末写一篇论文,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该科成绩,以论文定乾坤;也有的学校尝试改革,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总分定高低。这些考试方式虽然各有优点,但缺点也比较突出。
1.1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考点看,有“舍本求末”的倾向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重心仍停留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体现在试卷的题目上,就是仍以传统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充其量“点缀”一些理解发挥性的题目。这种考试方式必须会产生以下后果:一是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熟记重要的知识点,但理解不够,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会出现“临时突击”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就是考记忆”,“背早了忘的也早”,因此习惯临时抱佛脚,放松了平时的学习。三是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这种产生于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往往会反作用于教学方式,迫使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把“强迫学生记忆”和“熟练掌握知识”当作主要的目标,最终导致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
1.2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视角看,有“知行分离”的倾向
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检验,忽视对学生日常养成的考察,尤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检验更是属于空白。因此,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必须具备的社会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也不能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学”和“做”、“课堂”与“社会”的脱节,违背了认知规律。
1.3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标准看,有“一言堂”的倾向
为保证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教研室在考试前都要制定标准答案,而且,往往还会对答案进行细化。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使教师处处受制于“标准”答案,无法灵活把握阅卷标准。这样,那些偏离“标准”答案的“另类”观点,尽管不存在政治立场错误,而且言之有理,但仍是得不到高分,或是根本得不到分。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会使学生养成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但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无从谈起,这些与素质教育的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会严重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1.4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过程看,有“一卷定乾坤”的倾向
现行考试方法对每学期的集中考试较为重视,对平时学习成绩检验不足。这种作法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方面会使学生平时不努力。很多学生平时上课时学“专业”、干“副业”,临考时搞“突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压力过大”。由于大量的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而且各个学校的考试大部分集中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这样难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会把作弊当成通过考试的渠道。除此之外,这种考试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考试成绩不是大范围、多层面综合考查的结果,因此,不能避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发挥失常的现象,同时,也不能避免考试题目难易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带来的检验偏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模式初探
为有效克服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的不足,应理顺平时学习和统一考试的关系,理论学习和日常养成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的关系,树立“大考试”的观念。为此,有必要确立“三位一体”的考试模式,即把集中性考试、平时性考试和社会性考试整合成有机整体。通过理论探讨和我们的初步实践,“三位一体”考试模式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辩证性。不是简单地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进行取舍,而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常用方式优点缺点全面剖析的基础上。二是系统性。不但对以往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方式的长处进行优化组合,确立了“三位一体”的考试模式,而且注重教师、学生、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三是养成性。把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平时表现密切联系起来,把读书和做人融为一体,把课程考试环节变成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四是趣味性。把严肃的考试与青年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考试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式,促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主要内容如下:
(1)集中性考试。主要指结业考试等集中性考试。包括知识性考试和能力性考试两个方面。①集中知识性考试。一方面注重“量”的控制,使理解记忆性的题目都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注重“质”的控制,即精选考试题目,重点考察对学生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相关的,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避免在试卷中出现那些没有价值的偏题、怪题和难题。②集中能力性考试。主要是把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引入考试之中,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典型案例题进行开卷分析,从而达到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平时性考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课堂态度考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日常考勤情况。看学生是否有旷课、迟到或早退现象,根据每节课的记录给予相应的分数。二是参与讨论情况。主要考察学生讨论和发言情况。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既可以选择提前准备,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发言,也可以选择在课堂讨论中现场发挥,随机发言。教师应根据每名同学在辩论中的表现,以及同学们对该名同学发言的评价,给予适当的分数。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不但能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参与到考试中来,使学生变成考试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课后作业情况。在作业考试实践中,我们既安排学生选做指定的作业,如统一布置的思考讨论题等;同时,还让学生自选作业,即在教师的总体要求下,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自行选择作业的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外延展考试。这部分考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外积累。如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平时考试中,把学生阅读《实事报告》等报刊,以及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的情况列入考试内容之中,把阅读报刊和收看电视节目的笔记摘要作为衡量这部分成绩的依据。二是撰写文章。根据所学的具体课程内容,布置学生撰写相应的学术文章,这也是平时考试中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总之,通过这种考试的方式,可以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全时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③日常养成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而要实现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平时的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师观察到的情况和辅导员、班干部反映的情况,对学生的日常养成给予考核和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
(3)社会性考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了解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安排学生利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深入城乡进行调查,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相应的社会调查报告,对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部分成绩的评价,教师主要应根据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社会效应,或者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给予适当的分值。
以上“三位一体”大考试模式中各部分考试分数的比例,实施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本学校的实际,某一层次(本科或专科)学生的实际等,区分其中每一部分考试所占的分数,从而使它更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 卢晓东,董南燕,王卫.大学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3] 王文成.论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考试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 秦晓波.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EB/OL].辽宁三个代表网站,2005.
[5] 王蕴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4).
[6] 樊美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讨[Z].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64-0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问题分析
当前,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不尽相同,尚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模式。有的学校实行闭卷考试,按照传统试卷的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以考卷定胜负;有的学校则实行开卷考试,每个学生期末写一篇论文,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该科成绩,以论文定乾坤;也有的学校尝试改革,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总分定高低。这些考试方式虽然各有优点,但缺点也比较突出。
1.1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考点看,有“舍本求末”的倾向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重心仍停留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体现在试卷的题目上,就是仍以传统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充其量“点缀”一些理解发挥性的题目。这种考试方式必须会产生以下后果:一是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熟记重要的知识点,但理解不够,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会出现“临时突击”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就是考记忆”,“背早了忘的也早”,因此习惯临时抱佛脚,放松了平时的学习。三是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这种产生于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往往会反作用于教学方式,迫使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把“强迫学生记忆”和“熟练掌握知识”当作主要的目标,最终导致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
1.2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视角看,有“知行分离”的倾向
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检验,忽视对学生日常养成的考察,尤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检验更是属于空白。因此,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必须具备的社会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也不能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学”和“做”、“课堂”与“社会”的脱节,违背了认知规律。
1.3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标准看,有“一言堂”的倾向
为保证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教研室在考试前都要制定标准答案,而且,往往还会对答案进行细化。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使教师处处受制于“标准”答案,无法灵活把握阅卷标准。这样,那些偏离“标准”答案的“另类”观点,尽管不存在政治立场错误,而且言之有理,但仍是得不到高分,或是根本得不到分。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会使学生养成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但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无从谈起,这些与素质教育的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会严重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1.4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的过程看,有“一卷定乾坤”的倾向
现行考试方法对每学期的集中考试较为重视,对平时学习成绩检验不足。这种作法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方面会使学生平时不努力。很多学生平时上课时学“专业”、干“副业”,临考时搞“突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压力过大”。由于大量的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而且各个学校的考试大部分集中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这样难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会把作弊当成通过考试的渠道。除此之外,这种考试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考试成绩不是大范围、多层面综合考查的结果,因此,不能避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发挥失常的现象,同时,也不能避免考试题目难易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带来的检验偏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模式初探
为有效克服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的不足,应理顺平时学习和统一考试的关系,理论学习和日常养成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的关系,树立“大考试”的观念。为此,有必要确立“三位一体”的考试模式,即把集中性考试、平时性考试和社会性考试整合成有机整体。通过理论探讨和我们的初步实践,“三位一体”考试模式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辩证性。不是简单地对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式进行取舍,而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常用方式优点缺点全面剖析的基础上。二是系统性。不但对以往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方式的长处进行优化组合,确立了“三位一体”的考试模式,而且注重教师、学生、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三是养成性。把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平时表现密切联系起来,把读书和做人融为一体,把课程考试环节变成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四是趣味性。把严肃的考试与青年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考试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式,促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主要内容如下:
(1)集中性考试。主要指结业考试等集中性考试。包括知识性考试和能力性考试两个方面。①集中知识性考试。一方面注重“量”的控制,使理解记忆性的题目都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注重“质”的控制,即精选考试题目,重点考察对学生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相关的,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避免在试卷中出现那些没有价值的偏题、怪题和难题。②集中能力性考试。主要是把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引入考试之中,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典型案例题进行开卷分析,从而达到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平时性考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课堂态度考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日常考勤情况。看学生是否有旷课、迟到或早退现象,根据每节课的记录给予相应的分数。二是参与讨论情况。主要考察学生讨论和发言情况。在具体操作中,学生既可以选择提前准备,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发言,也可以选择在课堂讨论中现场发挥,随机发言。教师应根据每名同学在辩论中的表现,以及同学们对该名同学发言的评价,给予适当的分数。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不但能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参与到考试中来,使学生变成考试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课后作业情况。在作业考试实践中,我们既安排学生选做指定的作业,如统一布置的思考讨论题等;同时,还让学生自选作业,即在教师的总体要求下,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自行选择作业的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外延展考试。这部分考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外积累。如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平时考试中,把学生阅读《实事报告》等报刊,以及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的情况列入考试内容之中,把阅读报刊和收看电视节目的笔记摘要作为衡量这部分成绩的依据。二是撰写文章。根据所学的具体课程内容,布置学生撰写相应的学术文章,这也是平时考试中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总之,通过这种考试的方式,可以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全时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③日常养成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而要实现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平时的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师观察到的情况和辅导员、班干部反映的情况,对学生的日常养成给予考核和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
(3)社会性考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了解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安排学生利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深入城乡进行调查,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相应的社会调查报告,对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部分成绩的评价,教师主要应根据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社会效应,或者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给予适当的分值。
以上“三位一体”大考试模式中各部分考试分数的比例,实施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本学校的实际,某一层次(本科或专科)学生的实际等,区分其中每一部分考试所占的分数,从而使它更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 卢晓东,董南燕,王卫.大学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3] 王文成.论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考试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 秦晓波.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EB/OL].辽宁三个代表网站,2005.
[5] 王蕴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4).
[6] 樊美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讨[Z].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