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为生存“卖命”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矿难,处在一线的矿工生活如何?他们的思想状况怎么样?记者在辽宁、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一些煤矿采访了部分矿工。记者发现,作为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和安全措施的直接落实者,矿工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工作在“最底层”的人
  
  头戴着装有矿灯的安全帽,身穿劳动布制作的工作服,脚踏齐膝的黑色胶靴,两手乌黑,鼻孔下面的两道煤黑分外显眼。脸上沾满煤粉,牙齿和眼白显得很白,这就是煤矿工人。如果不是发生矿难,这样的形象外界是很少见到的。每次在矿难现场,这样的形象都令人震撼。“他们是工作在‘最底层’的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监二司副司长商登莹说,“煤矿工人干的是最险、最累的活,他们就像是在‘地狱’里干活一样。”当前煤矿开采基本采取人海战术,有些矿井开采已近百年,开采深度越来越大,工作环境越来越差。许多煤矿的采深在600米~800米,有的矿达到1050米。
  在郑煤集团,一位姓赵的矿工说:“有的矿井井下温度接近40摄氏度,工人们都是裸体下井,下井后先刨个水坑,一半矿工挖煤作业,一半先泡在水里降温,两拨人轮流更换。”阜矿集团的个别矿井由于地压太高,矿工下井都在胸前带个护板,如同防弹背心一样,防止地压造成石子乱崩伤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白班的矿工甚至几天才能见到一次太阳。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老矿工亢龙田说:“我每次开人大会的时候,提的最多的建议和意见就是煤矿工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待遇问题,孩子上学难、就业难、找对象难。我们煤炭工人煤吸肺率相当厉害,我就建议多开几个洗煤吸肺中心。工人工作10年以后肺应该洗一下。”
  与矿工的工作环境一样差的还有他们的收入。在孙家湾煤矿遇难矿工张学金家记者看到,最值钱的家当是洗衣机和电视机。洗衣机锈迹斑斑,酸菜缸空洞洞的,墙角孤零零地立着几颗白菜。张学金的女儿张玲说:“我妈下岗10年了,每月退休金350元,还有肺病。看病全是自己花钱。父亲下井30年,落下了腰疼、神经衰弱的毛病,一个月只能上10多个班,能挣300元。我的单位有时每月能发200多元,有时连200元也发不了。为了让日子过得好点,能给母亲多拿些钱看病,父亲才拼着老命下井的。”孙家湾煤矿许多遇难矿工的配偶和子女都没有工作,有的家中有病人,生活艰难,下井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孙家湾煤矿矿难发生后,记者来到阜新太平区高德街道双城社区,走进遇难矿工季福元的家里。这是一所只有两间屋的小平房,季福元49岁的妻子苏东霞患有严重冠心病,身体虚弱,加上极度悲伤,已无法大声说话。他们24岁的儿子还没有工作。更令人心酸的是,这位遇难矿工家里当时只剩两袋煤,连冬天也无法度过。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监一司副司长宋元明说:“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煤矿工人的收入标准大大降低。过去,一个煤矿工人养活一家人富富有余。家中的烟、酒、粮都是特供的。而现在许多井下一线煤矿工人年收入不足1万元,家中的生活相当困难。”
  
  “挣钱比俺的命更重要”
  
  44岁的老赵是位已有20多年下矿经历的老矿工,妻子打零工,孩子在读初中,自己现在海州立井采掘一线,月收入1000多元。他说:“家里担心我的安全,不让我下井。可我不下井,孩子上学的花销从哪出?再说,这里能按月开资,跟我曾在王营子矿干活拖欠工资相比,我已经很满足了。”老赵告诉记者,现在就是太累了,每天下午4时接班,半夜12时下班,坐小火车回家,火车正点的话也要后半夜2时到家,每天就是睡觉、赶车、干活,能好好吃上一顿饭就很不错了。
  陕西陈家山煤矿矿工张文川遇难前与儿子最后一次见面时对儿子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就可以脱离煤矿,不用再下井受苦了。张文川的儿子张军军是陕西科技大学大一学生。张军军说,他的父亲在陈家山煤矿当了25年的变电工,不幸在2004年“11·28”事故中遇难。弟弟读初三,母亲一个月只能领到300元的退休金。他和弟弟一年4000元的学费都是借来的。他上学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主要靠父亲六七百元的工资。出了事后,母亲一直精神恍惚,经常念叨着:不是为了孩子念书,他也不想下井,不下井就不会死。
  “唉!人穷了,命就不值钱了!”在山西省交城县香源沟煤矿二坑事故现场,几名陕西矿工面对记者唉声叹气。2005年3月9日,这座煤矿非法生产发生瓦斯爆炸,28名矿工遇难。他们正准备再去找一家煤矿下井。记者问:“这个矿是非法生产矿,在这里上班,你们不怕吗?”一位姓邓的矿工说:“谁不怕?这次事故我们陕西老乡就死了十几个。家里盖房,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债。在这里一个月能挣2000块,干3个月就等于在老家村里一年的收入。只要有点办法能挣钱养家,谁愿意钻这‘黑窟窿’卖命?”
  
  面对危险,矿工无权说“不”
  
   记者发现,矿工在安全生产上显现出的无奈和无助,以及对安全意识的无知心态,令人忧虑。
  “设备再先进,制度再好,矿里没人替咱矿工说话,不把工人的命当回事,我们哪有安全感!”一位63岁的陕西陈家山煤矿退休矿工气愤地说,“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安全防范制度的执行还不如以前了。事故发生前几天,井下着火,火苗扑出来燎了两个工人的头发,火一扑灭矿里就让继续干活。那段时间,每班都有好几次瓦斯报警器因为瓦斯超标自动断电,这样的情况按规定应该停产排险。可供电房把闸门推上就继续生产。直到28日,明火虽然扑灭,起火原因并未查清。煤矿仍让职工下井,不下井就罚钱!过去,矿长经常到矿工家里走走,听矿工说说情况,可现在的矿领导,不仅下矿很少,而且经常见不着面。”
  在孙家湾煤矿,记者问几名井下一线矿工:“平时遇到险情,你们还敢下去吗?”几名矿工有的面无表情,有的摆摆手,还有的看到记者发问扭头就走。这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放炮员大声说:“我们矿工也怕死啊,有时候井下瓦斯量大了,工人们说不干就不干?那可不敢,得听领导的。常听见班长说:‘超标咋的啦?干吧,没事!不是4分才响吗?这不才3分吗?’井下发生火灾的事情是经常的,只不过抢救及时,都扑了,才没有酿成事故。说实话,井下领导说了也不算,他也得听上面大领导的。要是因为瓦斯量大不出煤了,大领导就会责怪下来。”
  2005年3月9日,山西省交城县香源沟煤矿二坑发生瓦斯爆炸。一位湖北籍矿工说:“我原来在晋城一座大矿下井,那里安全条件要好得多,可是工资低。为了能多挣几百块钱我来到这个矿。这个矿井下的绞车工、采掘工根本没有培训过。事故发生前几天,矿里才给矿工配了自救器。矿里教他们防瓦斯的办法,就是用镐头敲,如果听到发空的声音就要注意。有险情,我们也得听老板的,说下就得下,要不就把你开除了。我们每天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每次下矿就像是赌博。”
  在辽宁孙家湾矿难抢救现场,一位矿工从井下被抢救上来,在医院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再让我放一炮!”“超产量是模范、不怕死是英雄”,在不少国有大矿,矿工还存在着这样的心态。陕西陈家山煤矿遇难矿工刘志燕的妻子陈梅说,刘志燕是综掘二队的副队长,出事前几天,大家都知道井下情况不太好,她也劝刘志燕在家休息几天避避危险,刘志燕却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两天正是矿上用我们的时候,怎么能休息?”在事故现场,记者避开所有的领导与工友,问一位矿工为何明知有危险还下井,他说:“一方面是怕扣钱,反正危险、责任都有领导担着,我们哪想那么多?另一方面,挖煤本来就是高危险的行业,危险的时候多了,一说危险就不下井?那你们记者为什么还抢着到战场上去采访呢?”
  在辽宁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掘进队门旁的宣传牌上,醒目地写着“经济效益争第一、降低成本争第一、质量标准化争第一、职工收入争第一、三个文明建设争第一”,偏偏没有“安全第一”的标语。陕西省煤炭管理局局长霍世昌说,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国有煤矿一直进行着我为祖国做贡献、我为祖国献乌金的宣传教育,至今仍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劳动竞赛,这种超产光荣、减产落后的群体意识与企业、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一接轨,在一些煤矿形成了从上到下的超产动力,而没有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给庙里烧烧香心里才踏实”
  
  2004年5月18日,山西省交口县蔡家沟煤矿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死亡33人。据记者了解,这座被勒令停产的煤矿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遇难者中没有瓦斯员,也就是说,瓦斯员根本没有下矿。刘开武,山西交口县蔡家沟煤矿煤尘爆炸事故的幸存者。当时记者在医院见到刘开武后,他焦躁不安,嚷嚷着要回矿上看看。刘开武告诉记者:“我十年前在四川老家下过矿,听说山西的工资高就来了。在这里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这个矿条件还不错,有瓦斯员。老板说这个矿是低瓦斯矿,让我们放心大胆地干。谁知道说出事就出事了。在矿底下7个小时,当时我绝望了,只能听天由命。没想到还能上来。以后再也不下矿了。”矿工卓都江说:“我们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干完吃了饭就睡觉。有时到村外转转。钱要省着花,多攒点给家里寄回去。这次事故我们四川的死了二十多个。我算命大,爆炸时正好在井上。这下矿关了,我又得重新找个矿干了。”
  2005年3月22日,在山西省朔州矿难现场,记者见到了同样靠“命大”而活下来的四川籍矿工罗元兵。罗元兵告诉记者:“我和几个老乡正月廿八到了矿上,第二天就下井了。当时有两个带班的告诉我们不要带火柴和打火机下井,要戴好安全帽。”据了解,在事故发生前3天,有3名矿工在井下因吸入有害气体中毒,幸亏治疗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当记者问到矿上有没有配备自救器时,罗元兵反问到:“什么是自救器?”
  在山西省朔州矿难现场,与井口一样被事故损坏的还有一座窑神庙。庙里的香火依稀可见。这样的场景,记者在山西省中阳县后沟煤矿、交口县蔡家沟煤矿、隰县梁家河煤矿现场同样见过。矿井附近无一例外都有一座小庙,矿工们称之为窑神或土地爷。在交口县蔡家沟矿难现场,记者问矿工卓都江:“你觉得窑神能保佑你们安全吗?”连“一通三防”都不知道的卓都江说:“矿工们经常要在小庙前烧烧香、放些香烟、水果,作为供品。这也是煤矿的规矩。唉,下矿就是碰命。烧烧香心里总觉得踏实些。”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曾几何时,诗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当代的戴望舒的《雨巷》、臧克家的《有的人》、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被人们一遍遍地诵读……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似乎遗忘了诗歌。  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写诗、读诗、评诗的人还有多少?诗歌是不是真的衰落了?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诗人、诗评家和爱诗
期刊
经常留意媒体,其中关于一些“狂人”的狂言,我有很多的记忆。  曾记否?望城县县委书记王武亮在长沙殴打警察并高叫:“我是县委书记一把手!你算什么东西?”曾记否?南京某局局长异地泡小姐被警察查获,竟放言:“我们泡小姐关你啥事?”曾记否?阜阳某建筑集团的一个老板在派出所对警察狂喊:“谁敢关我,一个电话,明天就叫你下岗!”  在我的概念里,作为国家机器的具体化,警察应该是很有些威严的,可这些人为什么就敢口
期刊
1600元个税起征点表决通过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0月27日下午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为1600元,决定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社会调查所对此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在全国10城市1000名公众中进行了电话调查。当问道“您认为个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1600元是否赞成?”时,77%的公众认为赞成,19%的公众认为无所谓,4%的公众认为不
期刊
近年来,有关多胞胎出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前不久,北京一家媒体一篇关于北京闹市出现一名女子带着年仅1岁的4胞胎兄妹沿街行乞的报道,更是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多的多胞胎现象上。  据我国一些产科专家研究,我国三胞胎的正常概率是1/7900,四胞胎的概率是七十万分之一。而五胞胎的正常概率只有六千万分之一,依此类推,每32亿次妊娠,方可能有一次六胞胎。专家称,从医学上讲
期刊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结婚是“终身大事”,举办一次热闹风光的婚礼是“头等大事”。随着婚礼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婚庆产业成朝阳产业。在上海,每年结婚新人超过12万对,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有近万对新人举行婚礼,婚宴费用接近1个亿。  与此同时,一种新人只办证、不举行婚礼的现象在城市,尤其在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他们不举行婚礼    来自黑龙江的李望龙供职于上海一家I
期刊
“要致富,先修路”。 2004年以来,文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每年向全县人民承诺办好的重点工程实事之一抓紧抓实,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2004年已完成村通水泥(油)路402.5公里,总投资达9000余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600公里。全县公路交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点,干支线相连,村与村贯通”的交通新格局。  坚定信念,突破“颈瓶”。近年来,文水县经济建设和社
期刊
“5月1日至5日,本人及配偶、子女自费前往九寨沟旅游;6日、7日在家休息”“本人无参加由公费支付的营业性场所的各种高消费娱乐活动,无收受礼金、礼券、礼卡及贵重物品等……”记者在浙江省绍兴县纪委党风廉政室看到,这个县2005年的“五一长假报告单”已经开始上交,厚厚的一叠报告单全部由该县的52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亲笔填写,记载了他们在长假期间的一五一十。  据悉,从2004年五一长假开始,绍兴县率先创立
期刊
23岁的赵丽(化名)不幸成为了白血病人,她一直告诉自己要坚强。在数次化疗、放疗中,她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然而,在等待骨髓配型5个多月仍不成功后,她在层流病房里号啕大哭起来:“为什么找一个与我相配的骨髓捐献者就这么难呢?我怕我等不了多久了……”  每一年,我国的各大医院里都有一些年轻的生命,因为各种血液疾病离开人世。按照目前的医疗技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治愈的希望,但是,“我国无偿捐献骨髓的人实在太
期刊
我国到底有多少煤炭资源可开采?现已探明的有多少?每年消耗的资源量有多少?可采的年限有多少?各类企业真实的资源回收率有多少?带着这一连串问号,记者得到了不同部门、企业、地方领导的不同答案,这些不同的答案大相径庭,谁都能把煤炭行业说个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其实谁的心里都没有底:数据是否准确。  资源家底不清、盲目乐观、无科学开采观的现象正日益困扰我国煤炭开发,动摇煤炭这一长期战略资源的根本。    资
期刊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三大困难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鸿宾表示,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三大困难:  一是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2004年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这些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地区,解决他们的问题,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防止返贫的任务很艰巨,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