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经常性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一环,更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形式。因此,布置受学生欢迎的作业,通过作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作业设计;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3-1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作业功能的单一性 。
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了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3.问题答案的绝对性。
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4.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数学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沟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评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
经过数学组的探讨,我们认为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新颖呈现,让数学作业充满乐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乐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面向生活,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气息 。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数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3.实践操作,让数学作业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 。
“人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对接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在操作过程中的“温故”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知。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很抽象的,单凭说教学生是不好理解的。
4.因人而异,作业分层。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在同一个班级,由于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作业要求当然不能搞“统一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不搞一刀切,不千篇一律,可因人而异设计难度不同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这种有梯度的作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使学困生可以“吃得消”,优生也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
作业的布置与处理都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我们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该怎样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怎样去处理作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其实,布置怎样的数学作业最主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操作,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管作业的形式怎么样、样式怎么样,学生能接受并能做好的作业就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业。
关键词:作业设计;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3-1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作业功能的单一性 。
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了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3.问题答案的绝对性。
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4.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数学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沟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评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
经过数学组的探讨,我们认为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新颖呈现,让数学作业充满乐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乐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面向生活,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气息 。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数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3.实践操作,让数学作业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 。
“人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对接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在操作过程中的“温故”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知。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很抽象的,单凭说教学生是不好理解的。
4.因人而异,作业分层。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在同一个班级,由于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作业要求当然不能搞“统一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不搞一刀切,不千篇一律,可因人而异设计难度不同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这种有梯度的作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使学困生可以“吃得消”,优生也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
作业的布置与处理都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我们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该怎样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怎样去处理作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其实,布置怎样的数学作业最主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操作,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管作业的形式怎么样、样式怎么样,学生能接受并能做好的作业就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