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控股的股份制对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份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经营方式与财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即股份制本身不涉及企业的根本制度“姓公”或“姓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但它作为一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对企业制度会不会产生影响?为什么会以及如何影响财产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4元增加到8472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23倍。但与此同时,个人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又增加到0.458。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据此判断,我国已经超出了国际警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中国资源之不足,生态和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也难以承受。尽管我国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至今没有寻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解决。
20世纪末,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令人瞩目的特征,作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微观主体——银行机构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使得全球银行之间相互关联并与各国的利率、汇率等经济指标紧密相连,单个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倒闭必然引起一连串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指标的波动,引发银行业的系统性危机。系统性风险日益成为全球银行业关注的焦点。然而,国内外经济学家对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和本质的认识并不统一,对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更成为了一项尚未攻克的复杂和艰难的前沿课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经济现象,而且收入分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3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比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上。城镇居民收入最高20%人口的收入份额为37.8%,最低40%人口的收入份额为22.2%。考虑到统计的误差,实际收入分配差距要比上述数据表现得更大。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偏大相伴随,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也偏大。
宏观调控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热,应该把它降下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这个标准,说明经济过冷,应该把它提上来。这个标准就是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经济增长率。
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应该重视减小农业和农户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疾病和意外伤害)问题。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不仅为农业和农户融资借贷,也为风险分散提供了便利。根据用途,农户借贷资金可简要分为生产性借款、生活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改革以后,农户借贷资金中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过,自1996年后由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部分贫困农户甚至不时需要靠借钱度日。
自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今已有5年多了。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西部大开发正在按照国家的计划部署稳步地推进,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这就为今后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年来,国家共在西部地区新开工建设了60个重点工程,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水利枢纽、交通干线、机场建设等,计划投资总规模达8500亿元。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股份制做了理论的阐述,提出股份制既可被资本主义采用,也可被社会主义采用,关键取决于控股权为谁所有;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这一理论认识,落实为国企改革的指导性方针,指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问题是。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还须要有它的“实现形式”?为什么股份制能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及内涵要求。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牧童经济”,是由“自然资源→产品、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依靠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从而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
P.Bauer(1987)曾经尖锐地批评发展经济学存在对现实的忽视:(1)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非常热忱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严重背离;(2)对经济计量方法的滥用掩盖了其形式的空洞,为制定政策服务的基本模型掩盖了简单的事实或基本情况。数学公式和经济计量方法的采用有对自然科学的错误模仿之嫌,使得经济学家及其读者游离于现实之外,经济学研究成为“颠倒的帝王”。Bauer指出,由于许多经济学家忽略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大量事实,发展经济学事实上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