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服饰描写。其实,服饰描写就是人物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性格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更是奇峰突起,人物的个性更加的鲜明。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屡见不鲜的。
一.父亲的袍褂——惨淡生活的烙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感染了众多的读者,读之往往为之而动容,听之者为之而动情,其间对父亲的服饰描写更是为文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表布棉袍。”这段的服饰描写不仅刻画出了父亲的寒碜的衣着,而且还突出了父亲当时的不幸遭遇和忧郁的心情,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衰败以及人物内心的哀伤及人物活动环境的灰冷的色彩:交卸了差使,变卖典质用来“还了亏空”,为祖母办丧事只得借钱,“丧事完毕,父亲又要到南京去谋事”。作者在对父亲衣饰的描写中蕴藏着悲酸、孤独、惆怅的复杂感情,丰富了父亲这个人物的感人形象,引发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二.变色龙的大衣——见风使舵的浮标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文,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忠实的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起笔就写了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广场,一开始就勾画出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的警官的形象。而当他得知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的事情时,他在最初时就摆出一副正直、公正的面孔,企图来收揽人心;可一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家的,他就立即以“热”为由叫人脱去大衣;而当巡警说“也说这不一定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立即以“冷”为由叫人给他穿上大衣,以掩盖他内心的慌乱和不安。这一脱一穿、一冷一热,前后的矛盾,丑态百出,让作品充满了滑稽的味道,增添了艺术的讽刺效果。文章最后,他“紧紧裹住大衣”走了。作者四次写大衣,这不仅使故事波澜起伏,吸引读者,而且更加地深化了人物的性格,使这沙皇统治阶级看家狗的丑恶的面目跃然于纸上。
三.孔乙己的长袍——悲惨命运的铁证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就成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人物的形象。孔乙己这刚一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袍的惟一的人。”他“站着喝酒”,说明:家境惨淡,破落衰败,经济拮据,只能和那些身份低微的“短衣帮”的在一起了。可是他又偏不承认自己,又偏穿着这件“长袍”而不脱下,以此来张扬自己身份—读书人。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代的读书人心目中的一条不变的信条,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然而就是这件长袍,“又脏又破,似乎是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补,“脏”了而又不洗,这不仅是说明了他的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也更显示了他最后会落到行将乞求的境地的必然,以及他不忘时刻显示他自己是读书人畸形的心态。文章在最后,“长袍”不见了,孔乙己却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夹袄”。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终于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的“长袍”梦给撕碎了,为他唱响了最后一支无限悲楚的挽歌。一件“长袍”,是社会的一个“多余人”的一段悲惨的命运。
四.韩麦尔先生的礼服——爱国情感的风向标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而又满怀爱国深情的教师形象,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严格的要求上和精心的讲解上,还体现在他的服装上。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穿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是在发奖的日子才穿上的那套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样的衣饰描写,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特别是小弗郎士理解了老师的用心:穿上这套绿色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从而牵引出了自己的心灵深处隐隐的爱国情、亡国恨。这里,服饰描写对表达主题及塑造人物起到了巧妙的映衬作用。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服饰描写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加以注意这些服饰的描写,因为,我们不仅能通过领悟这些服饰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能从中感悟出作文的技巧——用服饰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灵魂、思想感情等,以便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蒙贤林,教师,现居江西南康。
一.父亲的袍褂——惨淡生活的烙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感染了众多的读者,读之往往为之而动容,听之者为之而动情,其间对父亲的服饰描写更是为文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表布棉袍。”这段的服饰描写不仅刻画出了父亲的寒碜的衣着,而且还突出了父亲当时的不幸遭遇和忧郁的心情,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衰败以及人物内心的哀伤及人物活动环境的灰冷的色彩:交卸了差使,变卖典质用来“还了亏空”,为祖母办丧事只得借钱,“丧事完毕,父亲又要到南京去谋事”。作者在对父亲衣饰的描写中蕴藏着悲酸、孤独、惆怅的复杂感情,丰富了父亲这个人物的感人形象,引发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二.变色龙的大衣——见风使舵的浮标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文,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忠实的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起笔就写了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广场,一开始就勾画出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的警官的形象。而当他得知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的事情时,他在最初时就摆出一副正直、公正的面孔,企图来收揽人心;可一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家的,他就立即以“热”为由叫人脱去大衣;而当巡警说“也说这不一定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立即以“冷”为由叫人给他穿上大衣,以掩盖他内心的慌乱和不安。这一脱一穿、一冷一热,前后的矛盾,丑态百出,让作品充满了滑稽的味道,增添了艺术的讽刺效果。文章最后,他“紧紧裹住大衣”走了。作者四次写大衣,这不仅使故事波澜起伏,吸引读者,而且更加地深化了人物的性格,使这沙皇统治阶级看家狗的丑恶的面目跃然于纸上。
三.孔乙己的长袍——悲惨命运的铁证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就成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人物的形象。孔乙己这刚一出场,作者就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袍的惟一的人。”他“站着喝酒”,说明:家境惨淡,破落衰败,经济拮据,只能和那些身份低微的“短衣帮”的在一起了。可是他又偏不承认自己,又偏穿着这件“长袍”而不脱下,以此来张扬自己身份—读书人。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代的读书人心目中的一条不变的信条,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封建思想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然而就是这件长袍,“又脏又破,似乎是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补,“脏”了而又不洗,这不仅是说明了他的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也更显示了他最后会落到行将乞求的境地的必然,以及他不忘时刻显示他自己是读书人畸形的心态。文章在最后,“长袍”不见了,孔乙己却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夹袄”。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终于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的“长袍”梦给撕碎了,为他唱响了最后一支无限悲楚的挽歌。一件“长袍”,是社会的一个“多余人”的一段悲惨的命运。
四.韩麦尔先生的礼服——爱国情感的风向标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而又满怀爱国深情的教师形象,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严格的要求上和精心的讲解上,还体现在他的服装上。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穿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是在发奖的日子才穿上的那套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样的衣饰描写,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特别是小弗郎士理解了老师的用心:穿上这套绿色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从而牵引出了自己的心灵深处隐隐的爱国情、亡国恨。这里,服饰描写对表达主题及塑造人物起到了巧妙的映衬作用。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服饰描写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加以注意这些服饰的描写,因为,我们不仅能通过领悟这些服饰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能从中感悟出作文的技巧——用服饰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灵魂、思想感情等,以便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蒙贤林,教师,现居江西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