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各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将教育定位理论应用到旅游本科教育中,针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偏离市场需求等问题,探寻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切入点,提出超前性、差异化、特色化、规格化的定位策略以及加强管理机制、完善师资队伍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13-02
旅游本科教育出现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出现短缺现象。为了适应当时市场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长期粗放型发展和外延式增长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并开始危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旅游本科教育定位问题在诸多矛盾中占有主导地位,导致旅游本科教育资源流失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问题探究是对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
一、定位理论及其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借鉴意义
定位理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广告营销理论之一。1981年,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罗特Jack Trout)在题为《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的专著中对定位理论的阐述,标志着定位理论的诞生。他们把定位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实践。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定位关键,研究消费者心智;第二,定位聚焦,建立品牌及重新定位;第三,定位战略,发现营销永恒法则。菲利普·特勒科特勒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定位理论,强调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出了STP定位方法。定位理论的应用由广告定位发展到营销策略定位再到企业战略定位。
目前,“定位”一词已成为重要的、使用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几乎在各个行业的策划和战略研究中都用到它。教育定位是为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设计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组合的行为。其实质就是通过办学方式以及办学效果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而在公众中形成一种独特形象的心理策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旅游本科教育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定位理论强调的以市场(消费者)为出发点,对产品进行设计,通过营销传播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群需求的观点对旅游教育定位具有普适性价值。定位使更多的旅游院校将办学实践纳入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之中,减少了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二、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现状
旅游本科教育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主体,对旅游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院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旅游本科教育开始进行定位研究,基本确立了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旅游本科教育基础的薄弱,对其进行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偏离市场需求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此政策的颁布一方面为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独有的竞争力。同时,旅游市场基层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和进入门槛低的行业特点,决定旅游从业人员既要具备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具有适当的职业期望。而旅游本科教育只是追求人才培养层次上的提高,结果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供求失衡。
2.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旅游业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企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专业方向广泛化,专业设置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由于教育界很少对旅游专业办学方向进行调查论证,未能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没有对专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所以,出现专业多而不精的现象。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目前各校的总时数和课程门类均多于国外大学,但总体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如国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课程体系深度不够、课程结构失衡。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课程结构方面,各院校因各自的学科背景不同,开设的课程中带有浓厚的前学科背景,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
4.学科导向性明显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在高等院校内归于某个基础性的学科门类中,被当作基础学科来设置。但是,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创建新学科,开拓学术领域。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职业导向而非学科导向。
三、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
针对上述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旅游经济发展以及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宏观上应将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业的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度超前定位
据业内专家称,人才培养本身就有“滞后性”,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人才战略制定落后于产业发展。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要求我国旅游教育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根据这些变化和趋势,在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适度超前定位有利于达成旅游教育目标,解决社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人才培养差异化
从现实的情况看,如果一个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同质性越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鉴于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采取定位理论中的进强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教育定位方式。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同类著名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不断完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建设特色化专业
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大多数属于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的二级学科,各旅游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前学科的背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此外,各旅游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建立特色专业,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办出特色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有利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4.注重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
正确处理人才规模化和规格化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并不单单指高学历或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旅游人才。因此,各院校要制定积极的职业定位,重点培养教育对象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四、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定位的开展应该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首先,各旅游院校必须认识到,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教育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前提条件。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实现教育目标。
2.确立教育定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各院校必须确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是课程体系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改革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定位策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定位方向确定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院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都要对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及时进行再定位。
3.培养和训练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保证旅游教育定位目标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首先,各旅游院校通过建立教师科研考核机制,保障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播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挂职锻炼或陪同学生实习,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根据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培养该专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4.深化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
实践教学是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重点之一,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校企联合的实习方式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学院领导班子组成的监督小组,加强政策落实的时效性,确保定位策略的有效实施。
结语
目前,制约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模糊,各院校对教育定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探究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各旅游本科院校抓住市场空隙,准确定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人本本位角度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13-02
旅游本科教育出现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出现短缺现象。为了适应当时市场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长期粗放型发展和外延式增长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并开始危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旅游本科教育定位问题在诸多矛盾中占有主导地位,导致旅游本科教育资源流失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问题探究是对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
一、定位理论及其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借鉴意义
定位理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广告营销理论之一。1981年,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罗特Jack Trout)在题为《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的专著中对定位理论的阐述,标志着定位理论的诞生。他们把定位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实践。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定位关键,研究消费者心智;第二,定位聚焦,建立品牌及重新定位;第三,定位战略,发现营销永恒法则。菲利普·特勒科特勒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研究定位理论,强调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出了STP定位方法。定位理论的应用由广告定位发展到营销策略定位再到企业战略定位。
目前,“定位”一词已成为重要的、使用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几乎在各个行业的策划和战略研究中都用到它。教育定位是为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设计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组合的行为。其实质就是通过办学方式以及办学效果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而在公众中形成一种独特形象的心理策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旅游本科教育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定位理论强调的以市场(消费者)为出发点,对产品进行设计,通过营销传播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群需求的观点对旅游教育定位具有普适性价值。定位使更多的旅游院校将办学实践纳入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之中,减少了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二、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现状
旅游本科教育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主体,对旅游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院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旅游本科教育开始进行定位研究,基本确立了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旅游本科教育基础的薄弱,对其进行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偏离市场需求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此政策的颁布一方面为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独有的竞争力。同时,旅游市场基层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和进入门槛低的行业特点,决定旅游从业人员既要具备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具有适当的职业期望。而旅游本科教育只是追求人才培养层次上的提高,结果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供求失衡。
2.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旅游业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企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专业方向广泛化,专业设置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由于教育界很少对旅游专业办学方向进行调查论证,未能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没有对专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所以,出现专业多而不精的现象。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目前各校的总时数和课程门类均多于国外大学,但总体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如国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课程体系深度不够、课程结构失衡。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课程结构方面,各院校因各自的学科背景不同,开设的课程中带有浓厚的前学科背景,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
4.学科导向性明显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在高等院校内归于某个基础性的学科门类中,被当作基础学科来设置。但是,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创建新学科,开拓学术领域。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职业导向而非学科导向。
三、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
针对上述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旅游经济发展以及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宏观上应将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业的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度超前定位
据业内专家称,人才培养本身就有“滞后性”,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人才战略制定落后于产业发展。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要求我国旅游教育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根据这些变化和趋势,在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适度超前定位有利于达成旅游教育目标,解决社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人才培养差异化
从现实的情况看,如果一个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同质性越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鉴于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应采取定位理论中的进强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教育定位方式。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同类著名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不断完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3.建设特色化专业
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大多数属于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的二级学科,各旅游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前学科的背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此外,各旅游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建立特色专业,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办出特色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有利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4.注重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
正确处理人才规模化和规格化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人才规格的培养并不单单指高学历或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旅游人才。因此,各院校要制定积极的职业定位,重点培养教育对象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四、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定位的开展应该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首先,各旅游院校必须认识到,对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定位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教育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前提条件。确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实现教育目标。
2.确立教育定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各院校必须确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是课程体系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改革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定位策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定位方向确定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院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都要对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及时进行再定位。
3.培养和训练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保证旅游教育定位目标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首先,各旅游院校通过建立教师科研考核机制,保障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播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挂职锻炼或陪同学生实习,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根据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培养该专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4.深化管理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定位策略的实施
实践教学是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重点之一,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校企联合的实习方式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学院领导班子组成的监督小组,加强政策落实的时效性,确保定位策略的有效实施。
结语
目前,制约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模糊,各院校对教育定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探究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各旅游本科院校抓住市场空隙,准确定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人本本位角度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