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及改革的必要性。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培养目标及实施过程。
【关键词】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行动导向
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专业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及重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与现在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对发电专业的人才需求。
1.1 教学观念滞后、保守。
在高职院校中设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较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滞后和单一,基本上是保留着传统本科及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需求,无法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不能适应电力行业迅猛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受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等问题,所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传统的保守状态。
1.2 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构建是注重知识的结构、完整性、逻辑性、难易程度等问题,不关注电力行业的职业需求。课程之间内容相对独立,不突出“能力本位”,不能满足电力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不能满足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及岗位素养的培养过程。即使大部分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仍不能将知识、技能及实际工作任务有效对接。课程体系构建及其不合理。
1.3 企业参与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并支持地方性行业建设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它的培养模式主要定位是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没有与电力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共同制定,培养模式不能与地方电力行业人才需求接轨,无法为地方电力生产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4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困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为社会能否输送高素质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缺乏電力生产行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目前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经历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行业实践经验。再加上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及专兼结构均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改革思路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跟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高职教育指导性文件的研究和学习,深刻体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态、新发展、新趋势。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电力行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高职教育理念学习常态化。
2.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在电力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电力生产工作中的岗位及岗位人才需求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质等需求,制定与电力生产行业岗位工作内容“有效对接”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进程;编写项目化教材,制定课程教学标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进程,全面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
2.3 加大企业参与度
充分发挥电力专业专家委员会作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备厂等电力生产和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对电力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科学合理、贴近生产过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2.4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进行内引外培、外聘的方式,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双师型”文武双全的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双师”培训计划,做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的企业进行实习,对现场前沿生产技术及时掌握和不断跟进。采取聘请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专兼教师比例,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结束语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和不断优化,不仅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更要做好课程体系开发研究、教材建设研究、考核机制研究等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及其优秀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项目化改革在学徒制的影响下会不断前行,不仅提高专业自身建设,更能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高职学生成为“准电力行业的职业人”的梦想更进一步。构建一个与电力生产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张光华.2009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厦门南洋职业学院,2009(08).
[3]戚亚萍.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04(27):27-29.
[4]钟石根.基于“导师制,项目化”建设校内生产性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工作室[J].出国留学与就业,2011(07).
[5]刘艳丽.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探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48-51.
作者简介
宋宇(196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正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工程自动化。
作者单位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21
【关键词】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行动导向
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专业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及重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与现在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对发电专业的人才需求。
1.1 教学观念滞后、保守。
在高职院校中设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较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滞后和单一,基本上是保留着传统本科及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需求,无法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不能适应电力行业迅猛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受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等问题,所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传统的保守状态。
1.2 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构建是注重知识的结构、完整性、逻辑性、难易程度等问题,不关注电力行业的职业需求。课程之间内容相对独立,不突出“能力本位”,不能满足电力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不能满足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及岗位素养的培养过程。即使大部分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仍不能将知识、技能及实际工作任务有效对接。课程体系构建及其不合理。
1.3 企业参与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并支持地方性行业建设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它的培养模式主要定位是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没有与电力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共同制定,培养模式不能与地方电力行业人才需求接轨,无法为地方电力生产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4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困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为社会能否输送高素质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缺乏電力生产行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目前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经历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行业实践经验。再加上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及专兼结构均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改革思路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跟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高职教育指导性文件的研究和学习,深刻体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态、新发展、新趋势。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电力行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高职教育理念学习常态化。
2.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在电力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电力生产工作中的岗位及岗位人才需求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质等需求,制定与电力生产行业岗位工作内容“有效对接”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进程;编写项目化教材,制定课程教学标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进程,全面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
2.3 加大企业参与度
充分发挥电力专业专家委员会作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备厂等电力生产和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对电力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科学合理、贴近生产过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2.4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进行内引外培、外聘的方式,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双师型”文武双全的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双师”培训计划,做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的企业进行实习,对现场前沿生产技术及时掌握和不断跟进。采取聘请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专兼教师比例,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结束语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和不断优化,不仅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更要做好课程体系开发研究、教材建设研究、考核机制研究等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及其优秀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项目化改革在学徒制的影响下会不断前行,不仅提高专业自身建设,更能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高职学生成为“准电力行业的职业人”的梦想更进一步。构建一个与电力生产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报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张光华.2009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厦门南洋职业学院,2009(08).
[3]戚亚萍.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04(27):27-29.
[4]钟石根.基于“导师制,项目化”建设校内生产性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工作室[J].出国留学与就业,2011(07).
[5]刘艳丽.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探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48-51.
作者简介
宋宇(196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正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电力工程自动化。
作者单位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