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n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护区周边社区大多属于贫困地区,其地形复杂,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生产能力低下。因此,提高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社区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试验表明:农林混作、科学规划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模式;效益;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83-02
  
  混农林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混农林业试验,旨在建立科学利用土地的示范,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笔者在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太白县鹦鸽镇六家村进行了花椒与农作物混农林业试验10hm2
  
  1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陕西省太白县鹦鸽镇六家村,属浅山丘陵沟壑区。全村5个村民小组,220户,900人,耕地面积76.7 hm2,其中坡地49.3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4.3%。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黄豆、油菜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及药材、生漆等其他林副产品为主。近年,部分村民自发地在房前屋后、坡地栽植花椒20hm2,全村每年花椒收入达2万元。村民对花椒的栽植、抚育修剪等技术已基本掌握。试验区海拔900~1 200m,主要为丘陵沟壑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壤土为主,间有少量姜石土,土层深厚,pH值7.5~8.5之间,质地多为中壤,间有少量轻壤。区内光辐射资源丰富,太阳能辐射平均为112.1KJ/cm2,年日照时数为2 087.9h,日照率47%。年降雨量850~950mm。年平均气温为12.9℃,无霜期超过150d。
  
  2椒农混作的主要模式
  
  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生态学原理、农林生产的特点以及林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选择二年生的当地品种大红袍花椒(俗称凤椒)苗木,以地埂花椒和椒农混作为模式进行栽植试验。
  
  2.1地埂花椒生态模式(6.5hm2)
  可分为下列栽培系统:①花椒—小麦、灌草系统;②花椒—黄豆、灌草系统;③花椒—油菜、灌草系统;④花椒—药材、灌草系统。地埂花椒一律采用单带栽植,株距3~4m。
  
  2.2椒农混作模式(3.5hm2)
  可分为下列栽培系統:①花椒—小麦系统;②花椒—黄豆系统;③花椒—油菜、蔬菜系统;④花椒—药材系统。椒农混作其株行距为(2~3)m×(3~4)m,立地条件好的密度小,反之密度宜大。椒农混作时,要留有枝展1.5倍以上的营养带,混作以小麦、豆类、药材、瓜类及绿肥为主,不宜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混作。
  
  3花椒混作林业效益
  
  实践证明,椒农混作与种植单一作物相比,有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太阳能及生物能的功能,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解,对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改善生态环境
  (1)具有固埂和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据观察,花椒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量,防止地埂冲刷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椒农混作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坡对部分坡度较大的耕地逐步还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2)小气候效应明显。椒农混作对农田小气候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平均降低风速28%,降低空气温度0.95℃,地表温度降低0.5℃,空气温度加4.9%,蒸发量减少3%,含水量提高17%。
  (3)改善土壤条件。由于花椒枯叶落叶及固土蓄水功能的影响,管理措施的加强,花椒对土壤结构及养分影响较大,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
  (4)花椒与农作物相互补益。以花椒—小麦为例,虽然花椒与小麦在水分、营养上竞争激烈,但地埂花椒留有2m宽的营养带,从而克服了花椒与小麦争水、争营养的矛盾。
  (5)提高光能利用率。椒农混作充分利用了闲置地埂,加之花椒与农作物立体分布,并有40~80cm长的枝条展出,较大程度上利用了光能空间。
  
  3.2增加群众的收入
  栽植地埂花椒、实现椒农混作,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40%,收入较单一种植农作物增长1.35倍,经济投产比平均增加98.9%,尤其坡度较大的土块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据调查,一村民在670m2的坡地上进行花椒、油菜混作,第3年收获21kg(前3年还有油菜收入);第4年收获26kg,花椒达600余元;第5年花椒进入盛果期,其经济收入更为可观。
  
  3.3社会效益明显
  椒农混作,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结构,增加了村民对农业的投入,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传统的收入结构。由于椒农混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在该村进行椒农混作的农户占到80%以上,全村花椒收入由过去的3%上升到10%~35%,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收入结构,使该村的产业结构由以前的农、副、牧业转变为林、副、农业。
  (2)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椒农混作提高了群众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肥料、劳力投入由1992年的900元/hm2提高到目前的1 700元/hm2。随着投入的增加,形成了一个收入增加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3)吸引大量的闲散劳力。栽植花椒前,全村劳动使用率仅占57%左右,如今剩余劳力明显减少。在花椒采摘季节,椒农还需雇用大量的外地妇女或学生采摘花椒。
  (4)提高村民学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技术资料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使椒农受训率达65%以上,加之椒农之间的互帮、互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素质,促进了农村的科技进步。
  (5)增强社区村民的自然保护意识。由于保护区给社区投资进行花椒混农试验,从而缓解了社区与保护区的对立情绪。随着社区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宣传自然保护知识的深入,村民进入保护区采药、狩猎、盗伐等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4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周边社区可耕地面积少,地埂、坡地面积大,利用率低,发展椒农混作前景十分广阔。但从试验区情况看,其发展极不稳定,主要原因:一是村民对花椒的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不重视,没有掌握椒农混作技术;二是社区缺乏混农林业的整体规划,不利于花椒混农模式的推广;三是在花椒生产上,村民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被动适应,不能自觉地进入市场。
  
  5对策
  
  5.1继续抓好花椒栽培技术培训工作
  要通过幻灯、广播、板报、举办培训班、编印技术资料、参观等形式,在社区广泛开展花椒栽培技术培训,尤其重视对花椒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椒农混作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椒农的科学管理水平。
  
  5.2制定花椒混农推广规划
  要大力宣传混农林业知识及其重要性,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制定花椒混农推广规划,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逐步推广花椒混农试验的经验。
  
  5.3搞好花椒的产业化经营
  要开展花椒油、花椒精等花椒深加工。加工企业要积极与椒农签订购销合同,商量最低保护价,与椒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共同体,逐步走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6参考文献
  
  [1] 朱建.地埂花椒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9,(3):17-20.
  [2] 周敦强.混农林业发展现状及其应用概况[J].引进与咨询,2006(8):55-56.
  [3] 李昌晓,李昌阳,汤辉.几种典型混农林业模式的综合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88-293.
  [4] 林华忠,潘文忠,吴大忠,等.混农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4(6):10.
  [5] 吴成亮,苏印泉,孙长霞,等.西部山区混农林业发展社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4):186-188.
  [6] 刘世岩,曹成有,王秀芬,等.混农林业及其应用概况[J].防护林科技,2003(4):42-43.
其他文献
一、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充分认识《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批改作文,教师应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按训练要求作文常常只能得到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模糊的分数或者等级标志,甚至仅是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奉献爱心,付出耐心,就能让后进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努力上进。如何用科学的育人方法把握
语文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它背后往往更多地隐含着人们在哲学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根本性问题上的争论与分歧.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引发
期刊
切实为会员服务才能增强学会凝聚力广西卫生厅学会办公室李方增强学会的凝聚力,是广大学会工作者都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大问题。学会凝聚力的大小决定于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会
玉树"4·14"地震,使州档案事业受到重创,但大灾面前各级档案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奋力抢救保护,积极组织恢复重建,让档案损失减少到最低。这一次地震对档案的安全体系建设提出
奥特发非织造机械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主要提供气流成网、梳理线成套工艺及非织造产品的创新型技术等产品,其通过整合AUTEFA(奥特发)、Fehrer(非勒)和FOR这些经验丰富的食业技术,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