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记忆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CY10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然,原名吴兴然,云南宣威人,曾就读于下关一小和下关中学。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已出版散文集《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吴然金品·学校旁边一条河》、《小鸟和守林老人》等20多部。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以宋庆龄、冰心、陈伯吹等命名的儿童文学奖项。《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泉》、《我和乌丽娜》以及以大理为题材或背景的《走月亮》、《和花朵说悄悄话》、《赛马三月街》、《抢春水》多篇作品选入包括港台等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我国当代作品入选教科书最多的作家之一。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10年获昆明市首届“春城人才奖”。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理度过的。从1957年夏天到1965年春天,差不多整整八个年头,我吹着下关的风,在自自然然的不知不觉中,得到苍山洱海的滋养。
  这就难怪,说到大理,我就会想到我的少年时代,那些我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那些芬芳的记忆,簇拥而来!
  去将军洞玩,路过魁阁时,一定要摸摸那块石头上的毛茸茸的松鼠尾巴。爬上猴子水,坐在“石交椅”上看下关,看洱海,看西洱河,一种亲切与欢喜,满溢在我少年的心头。我和同学在洱海、在西洱河游泳,那明净的清凉,一直延绵至今。我知道,同学朋友中,王嘉满、元精诚、吴丽芬、汪瑞怀,还有张乃光,他们现在常常甚至冬天都还去洱海游泳。我真羡慕他们!
  第一次去古城大理,我看到了只有在《三国演义》之类小人书上才有的城墙、城门、城楼、城池。拱圆的城门,古凉的风从黑森森的城门洞里吹来的那份感觉,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荡起我心头的涟漪。每一个低矮的店铺,都是一件当之无愧的文物珍宝。雕花门窗上的红漆金粉剥蚀脱落了,就好比一块古旧的锦缎,那细针密线的刺绣,依然透出当年的华彩。店铺旁边那窄长的通道,有如一只单筒望远镜,你会看到店主人家幽静的庭院,粉白照壁下,一棵紫薇花开得正艳。一个鲜亮的白族姑娘在晾晒衣服,她无意中对你抬眼一笑,让你脸热心跳……
  多少年过去了,不论是州府下关,还是古城大理,都发生了历史的巨变。但是我心中的大理,永远弥漫着、活跃着青春年少的气息。而我写作的灵感,也多是来自这片让人心驰神往的土地。如果我出一本纯大理题材的散文集,怕也不会显得单薄了。
  
  黑板报
  
  我小时候就喜欢出黑板报。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好,而且居然和黑板报打了好多年的交道。我曾暗自称奇:“这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
  不过在村小读书那几年,还轮不上我出黑板报。而那所破旧的学堂,在我看来惟一气派的,也就是大门口那块漆得又黑又亮的黑板报了。站在长板凳上写黑板报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粉笔灰簌簌地落下,黑板上的字刷刷地出来。除了挎着书包的学生,还有些大人,或扛着锄头,或牵着牛,或背着粪篮子,像欣赏一件手艺,一块耕作精细的田地似的,站着看。识几个字的,就念出声来:“坚决拥护总路线”、“开展合作化运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踊跃交售公粮,支援国家建设”……念着这些从迟到的报纸上抄来的字句,有时候会有条牛突然伸长脖子,“哞——哞”吼起来,引来大伙的哄笑,写黑板报的学生则笑得差点从长板凳上跌下来!
  这是流远了的再难寻回来的童年韶光,一个既明晰又朦胧的梦团!
  等我长到也能站在高板凳上写黑板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故乡,跟随父亲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下关。父亲在一个建筑公司当会计,我进了下关第一小学,插在五年级丙班。学校是惊人的美丽。西洱河时而粗暴时而温和但永远新鲜地从学校旁边流过。雪白的浪花,天光和云影伴随着学校。细鳞鱼跃出水面的泼刺声,以及淡淡的水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校园。离学校大门不远,是一棵显示生命权威的绿光四射的大榕树,枝叶间八哥、喜鹊、画眉飞出飞进,一树鸟音,遍地鸟影。那块盖了雨棚的让我心驰神往的黑板报,就在开满红花的抓抓痒树下,很显眼地接受同学们的欣赏。我站在高板凳上写黑板,凉阴阴的花瓣就落在我的肩膀上和脖子上。我用手去拂拭花瓣,脸上、衣服上反而抹上一些红红黄黄白白蓝蓝的粉笔点子。因为我刚转学来,我写黑板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围着看新鲜,同时就议论着某个字写得好,而且故意说得很大声,让我听见。我不好意思停下来细听同学们的议论,更不好意思回头去看说得很大声的那位同学,用假装认真写字来掩饰内心的甜蜜。
  中学和小学比起来,实在非同一般。中学里英才济济,好手如云。我一看不妙,只好扬长避短,试探着仍然插足黑板报这个对我来说颇具魅力的领域,结果居然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把手。同学中,赵鉴、彭学华、苏璇都是我的老搭档。这几位仁兄或是书法一流,或以美术见长,抄写、插图、画花边,各有一套,我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把每期黑板报出得锦上添花,仪态万端,成为校园一景。从大跃进、大战钢铁、放卫星、超英赶美,到小球藻是个宝、反帝反修、要巴拿马不要美国佬,以及学雷锋、学董家耕、学侯隽、学向秀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等等,这些内容一条龙流水线似地贯穿在黑板报上,红彤彤,白花花,写了一片。可惜,大大的可惜,我在黑板上写过许许多多气冲云霄的豪言壮语,最终却还是因家庭出身“不好”原因而没有考上大学。哭了一场,卷卷铺盖跑到滇东北我的老家宣威,在一个火电厂建设工地当了工人。
  老实说,我当工人是很认真的。开始倒是有点自不量力,大言不惭地自以为是小知识分子,在誓师大会上表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回头,和工人打成一片不分开;加上自己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也曾暗下决心在工人阶级的熔炉中脱胎换骨。其实这一点不用自我表现,领导在分工的时候,看看表格上的“家庭出身”一栏,打一个勾就让你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了。我如愿以偿地分在了混凝土班。所谓混凝土,在这里绝对不能按工程辞书之类上的干枯枯的定义来理解。它是用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凝聚浇灌的。你的青春,你的疯狂,你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和烈日曝晒的白昼,你的生命、呐喊、苦痛、悲伤、激奋等等,都化在了搅拌机和震捣器的轰鸣之中,最后凝固成沉默不语的坚不可摧的混凝土!那时候的确年轻,出一身臭汗,一个热水澡冲掉满头满脸满脖子浑身上下的水泥浆,一大盒饭,一个小炒肉吃下去,混凝土垛子似的倒在床上睡一觉,第二天又屁事没有地照样挥舞铁铲,把混凝土铲得灰浆四溅。苦,累,脏,但是好玩,脑子里没有复杂的弯弯绕,日子倒也过得实在。谁知我出黑板报的才能还是没有被混凝土所掩埋,随便露一手就为班组、接着为工段挣来了面子。于是领导一句话,把我调到工会搞宣传,也就是出黑板报。其实,作为业余爱好,我倒有心有肠,转为专业就无聊了。粉笔灰是那样呛人,粉笔头把手指头磨得生疼,何况学生时代的搭档已经各奔东西,更何况和我相好的女同学还在远方,站在黄灰扑面的路口出黑板报,慢慢就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一种难熬的苦差事,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因此,我现在下死地回忆,也想不起来当时写了些什么“黑板报文章”。不过我却想起一个人来。他认真地,甚至有些神圣地看我出黑板报,在我不注意的时候猛然断喝一声“黑板报!”惊得我把粉笔都按断了。在我用断粉笔头打他,或者假意要去追他的时候,他侧着身子把舌头伸得老长,边跑边傻笑,叫着“黑板报!黑板报!”用我的无奈,来增添他的快乐。这个人就是疯子孙庆福。
  按说,我和孙庆福不仅是同时参加工作的学徒,还是半个老乡,他家就在下关一小旁边的一条街上,我上学要从他家门前过。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点都不认识他。他细高,眉毛细黑,眼睛细长,聪聪俊俊的,分在木工班做木模,人称钉子木匠。随后就听说他疯掉了。关于他的疯有两种传闻。一是说他爱上一个姑娘,对爱情充满憧憬,因为失恋而忧伤,导致神经失常。他把《青春之歌》翻来覆去地看,幻想那姑娘像林道静去跳水库(电厂有一个很大的自用水库),他像余永泽那样把姑娘一把抱住……他直愣愣地捧着书,想入非非,裤裆里粘乎乎湿了一大片。他睡不着,一夜一夜地在水库边游荡,等待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另有一说,是说宿舍里的同伴和他打赌,如果在夜里三点钟,他敢到铁路边的一片坟地去,把一个空酒瓶放在某座坟头上,输三块钱给他。三块钱,这是他一个月学徒工资的五分之一,是十五个小炒肉!如果他真的爱着一个姑娘,他甚至可以用这三块钱给姑娘买一条纯羊毛的围巾了——滇东北的冬天很冷啊!总之,他把酒瓶里剩下的几口酒喝干,就摸黑朝坟地走去。结果是他疯了。听说是事先早有人躲在坟地里,装鬼把他吓疯了。但这个说法是要负责的,他们宿舍的人坚决否认,后来也就无人追究,不了了之。反正孙庆福是疯了。好处是不打人,也不骂人,照样上班,不和人打招呼,走路身子一斜一斜的,无缘白故“咕咕咕”笑,只是女人们怕他,老远见着就绕开了。到春天,他病发得厉害,走路斜,眼睛也斜,原本就不算结实的身体,肩头耸起来,衣服裤子空落落的。这时他就有点凶恶了。一大群娃娃尾在他后面喊“孙疯子”,他嘿嘿嘿地,追着这些娃娃打。他甚至会明目张胆地把女人晒的衣裳裤子拿走,穿在身上招摇过市。人们说,这叫“桃花疯”。送了两次疯人院,也不见好,发起来反倒更厉害。据说疯子总是认死理,在他眼里,荒谬绝伦才是正常。孙庆福死咬着送他进疯人院是迫害他,他视穿白大褂的为敌人,让他又恨,又怕。有时候他闹得太凶了,只要医生说一声“再闹就给你打针!”他马上在恐怖中安静下来,请求“饶了他”。但他总是记恨。有个女医生去上厕所,他终于冲将进去,半块砖头砸在女医生的屁股上,他大笑“打着了,打着了”。他住院的时候,工会派我去看他,买水果,买糕点给他,他一把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抢他似的。当时他父亲也在医院看护他,我当着他的面把粮票交给他父亲。可他后来总盯着我要粮票,把我也搞得毛毛的,生怕他也朝我砸上一砖头。所以他猛吼一声“黑板报”,想吓唬我,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他在某种快乐中忘掉了粮票,那真是谢天谢地了。
  在我将要离开宣威的那段时间,孙庆福的疯病更严重了。没有人敢和他来往,只好由他父亲来照顾他,单位上负责他父亲的生活费。他和他父亲也是死对头,骂他父亲像“特务”一样监视他,骂他父亲“这个老历史反革命,害得老子讨不成老婆。”这些话,听起来像疯话,又不完全像疯话。他父亲是有点历史遗留问题。他扬言要杀死他父亲。果然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下午,他用管子钳把熟睡中的父亲打死了。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水库边上打水漂,“一二三,一二三”地数着水漂。这件事使得穿白大褂的医生,以及和他同过宿舍的、同过班的、吵过架的,人人自危,生怕什么时候挨他一管子钳。保卫科把他抓起来,派人看守了一阵。就在他看起来稍稍清醒,用不着老关着的时候,工地上来了个女疯子。年纪轻轻的,披头散发,衣服裤子脏兮兮烂朽朽的,一大帮娃娃围着她取笑,向她扔小石块。孙庆福跑来轰散娃娃们。两个疯子一个看着一个,嘿嘿嘿,嘿嘿嘿笑。笑了一阵,孙庆福去拉女疯子,女疯子嘻嘻嘻跟着他走。他带女疯子洗澡,给女疯子买饭,正常得很。他朝我像唱一样喊一声“黑板报”,手伸得长长的,要我给他一些红粉笔。我抓了一把给他,他嘿嘿嘿边跑边笑。他用粉笔把女疯子的脸染得红彤彤的。两个人又笑。可是随后悲剧就发生了。两个疯子拿着个瓶子互相往对方头上倒水,嘿嘿嘿,哈哈哈,一个给一个洗头。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倒的不是水。仅仅一个火星,他们,两个疯子,就成了两团在地上乱滚的、惨叫的火球。
  咳,我原想从当年写黑板报的经历中,寻找一点快乐,谁知却引出一个疯子的事。这当然无快乐可言。我记得人们对孙庆福的疯,以及他的死,到也并不冷漠,议论很多。为此,黑板报上专门登了一篇“正确对待,吸取教训”的文章。对这样的文章,孙疯子恐怕也是要断喝一声“黑板报”的吧!
  
  宿舍轶事
  
  那天送女儿回学校,走进宿舍楼,碰巧遇到一群男女学生拍着球,咋咋呼呼,说说笑笑涌出来,大概要去赛球吧。昂奋的年轻的面孔,热乎乎的汗气里混合着女学生的脂粉味,从我面前闪过,飘过。我朝女儿笑笑。一种久违了的遥远的记忆,如同一个手持书本的少年缓缓走来,走来,终于使我看清了他的眉眼和笑容……哦,我想起我的集体宿舍生活来了!
  我和集体宿舍似乎有些缘分。小时候,我从乡下来到昆明,和父亲在黑林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住的就是集体宿舍。宿舍的简陋如今已经难以想象,无非是一些茅草棚,临时到钉在边皮板上的草席连风都挡不住。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下,当时流行的一句话:“盖的洋式房,住的茅草棚”,很能概括“老建”们搞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风貌豪情。我大约也受了感染,觉得能住上冬暖夏凉的茅草工棚,真是光荣之至!不过在黑林铺住工棚的时间不很长,对工棚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新鲜稻草的气息和一群一群来啄食稻草上残存谷粒的麻雀,还有不断有叶子落在草顶上的洋草果树(按树)的气息也让我久久激动,树叶燃烧时冒起的青烟,仿佛常在眼前丝丝缕缕地飞扬。可惜第十四中学刚建好,父亲就带着我到下关去了,只留下拣一堆树叶笼火的向往。
  下关是滇西重镇,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不过,下关的工棚简直就是昆明的复制品。在此之前,下关恐怕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别致如此壮观的工棚群,这工棚群组成了当时妇幼皆知的著名的“三三0工地”。工棚建在沙河堤埂下边。四合院是办公室,一排一排的是工棚。每幢工棚住二三十人,我们那间工棚蛮大,还不止这个数。二三十人住在一起,夜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独具特色的热闹。打鼾、磨牙、放屁、说梦话、翻身、打蚊子,起夜时踩翻了脸盆、碰倒了顶门的铁铲、出门就很响的冲尿,等等,等等,这都是每天夜里必不可少的交响乐。此外还有呛人的烟味、汗味。我在这样的乐声与气味中,恐怕是经常被惊醒的吧,否则每天早晨揉着眼睛被父亲揪爬起来的时候,对被窝绝不会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惊人的留恋。
  细想起来,三十来位“舍友”,我当时认识的绝不会超过一半,而现在能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姓赵的毛胡子了。毛胡子堪称故事大王,肚子里面装满了三国、水浒、西游、七侠五义、聊斋志异。每天晚上,他拥被而坐的一段“话说”,成为我们宿舍雷打不动的节目。下关风大,任凭外面风声呼呼,“卷我屋上三重茅”,宿舍里却是井然有序,或坐或卧,“风雨不动安如山”,洗耳恭听“孙悟空大闹天宫”。有时节约用电,关了电灯,工棚里黑洞洞的,红的烟头,亮的眼睛,闪闪烁烁。毛胡子把孙悟空的声音模仿得活灵活现,一声“玉帝老儿,俺老孙去也!”仿佛来自天外,在宿舍里盘旋良久。我钻在被窝里,跟着孙悟空腾云驾雾,游历神圣的夜空,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除了讲故事,毛胡子让我最佩服的是胆子大。记得那年雨水多,床底下都长了菌(蘑菇),只好撒些石灰吸潮气。一天夜里,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沙河水暴涨起来。人们怕水漫堤垮,纷纷爬起来卷铺盖行李,唯独毛胡子蒙头大睡。雨自然是慢慢地小了,河堤安然无恙。人们夹着行李回来的时候,见毛胡子浓睡正酣,自觉脸上无光,庆贺洪水减退的心情都没有了。我是第一次见到那样汹涌的洪水,也是第一次见到那样镇定自若的人。我原以为他是从诸葛亮那里学来了上识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过后他才悄悄告诉我,听到那一夜打桩扛沙包的吼声比雷声雨声还大,他就知道河堤垮不了。如此正确的判断,已经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显示了一种非凡的洞察生活的超人智慧了。只可惜这个被古代故事熏染得十分豁达,甚至很是明了事理世态的人,却经受不住一场人为的急风暴雨的打击。他烧掉了几本日记,在一个夜里悄没声息地跳进沙河的激流,结束了他“且听下回分解”的故事。
  听到毛胡子投河的消息,我已经在滇东北的一个电站建设工地当工人。想到毛胡子虽说是技术员,从来都是一身工装和工人在一起;想起他喜欢眯着眼睛笑的样子和他讲故事的天才,结果却落得投河的下场,不免生出些感慨。不过很快也就淡忘了,那年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太多了,让你疲于紧跟,无暇他顾。那时我们搬了多次宿舍,住过油毛毡棚,住过干打垒房,也住过正儿八经的有走廊的楼房!我虽说是住惯了集体宿舍,一开始真还有些不适应。在此之前,从初中到高中,我在学校住了六年。学生宿舍要单纯得多,严格得多。有舍长派值日生打扫清洁,有值班老师吹熄灯哨和起床哨。被子要叠成有棱有角的方块,洗脸毛巾要挂成一条线,漱口缸、洗脸盆也要放置有序,搞得很军事化,还要检查、评比。一住六年,时间不算短,许多同学从身单体弱的少年,变成了粗声大嗓的小青年。可是好玩的事情,能回想起来的却是不多。这是一种太严肃的结果。只有星期六管得松一点。这时候离家近的同学大多回家去了,没有回家的同学,利用这段时间释放青春的热力。无非也就是唱歌,吹口琴,敲脸盆伴奏,起哄,打扑克等等。最精彩的一次“宿舍晚会”是几个同学顶着被窝耍狮子,从这张床跳到那张床。玩得正开心,有一只“狮子”从高床上摔下来,腿摔断了,爹呀妈呀地叫,同学们七手八脚地乱,赶紧用床板抬着往医院里送……比较起来,工厂里的集体宿舍就要放肆得多。喝酒、谈女人、吹拉弹唱、打架,无所不为。我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宿舍里学会喝酒的。五一节放假,没有什么好玩的,几个人说打酒来喝,凑了钱买些肉买些鸡蛋来,炒得满屋子冒油烟。初初喝酒,也不知深浅,每人面前筛了一碗,大口大口就干起来。自然是全军覆灭,醉翻一地,引来满屋子的看客。以后知道酒的厉害,虽然对此杯中之物略有所好,也只是点到为止,再不敢多喝了。同宿舍的张医生,和我最好。他充分利用开病假条的权利,对我多有关照,也不会给我吃怪哩古咚的药。“头疼发烧,阿斯匹林两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不好再来瞧瞧。”这是工人对“红汞碘酒”医生的奚落。张医生说,其实头疼发烧,最便当的药的确是阿斯匹林,有的病人出门一看不是“好药”,骂一句他妈的就丢掉了。对此,张医生的办法是把药片舂成粉粉,让你苦不堪言。睡在我上床的陈忠福,原是木模工。在一次工伤中,这小子脑子受损,医好了说还有后遗症,常唤脑壳疼。他很能吃肉,长得肥头肥脑,从医务室开来的补脑汁多得吃不完,竟用来喂一条小狗。这家伙头发凄黄凄黄的,大伙说这顶头发就别想找老婆了。他问张医生何药能治?张医生略有所思,搔着头发说:“搽鱼肝油吧!”他信以为真满头搽得油汪汪的,腥臭得一塌糊涂,谁见了都恶心。于是“补脑汁喂狗,鱼肝油搽头”一时成为传遍整个工地的顺口溜。
  一般说来,住了几年集体宿舍,学徒期满了,谈恋爱的季节也就到了。偷看女工宿舍挨了打的,想入非非成了疯子的,已经有好几个。正常的谈恋爱,大多在暗中进行。偷偷摸摸的约会公开化以后,如同见公婆似的,春风得意的“白马王子”就要带恋人来拜访宿舍成员了。获得爱情的小伙子在这几天显得极为可爱。扫地,抹桌子,打开水,撒烟,向各位“舍友”大施殷勤,贡献笑脸,即使曾经有过不愉快或是结过“深仇大恨”,也一笑泯恩仇,相安忘前嫌。须知“十个说客,不如一个戳客”,不听古人言,吃亏在眼前,小伙子不小心翼翼行吗?待恋人得到“舍友”们的认可,甚至获得一大堆夸赞以后,小伙子开始显露其“狼子野心”,慢慢就提出了单独使用一下宿舍的要求。这当然也无可厚非。特别是漫漫冬夜,你忍心让一对小恋人老在外边溜达,喝西北风呀?尽管集体宿舍里缺灶少锅,笼个火炉子炒几个荷包蛋,煮一锅洋芋什么的总还可以。于是大伙儿自愿回避,让他们暂时享受一下小窝的温暖。不过有时候也会忘了讳忌突然闯入,惊动了正在相抱热吻的恋人,彼此都很尴尬狼狈。聪明的小伙子就与“舍友”约法三章,搞地下工作似的在窗子上挂个暗号,表示“正在恋爱,请勿打扰”,放心拥抱就是了。这是比上锁还保险的,偶尔出纰漏,主要是外人不知擅自闯入所至。但有一次,纯属他们恋昏了头,过了时间也没撤去暗号,大冷的天,让哥们在外面数了大半夜星星。从那一刻起,我萌生了应该有个小家的念头,大大痛恨起集体宿舍来!
  据查,“宿舍”一词,《辞海》没有收载。《现代汉语词典》之“宿舍”条云:“企业、机关、学校等供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或供给学生住的房屋。”从敝国的国情看,这类“宿舍”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而住“集体宿舍”实可谓人生不可逾越之初级阶段!是的,你很可能在集体宿舍开始了人生的第一课。集体宿舍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你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成了终生难忘的朋友,有的形同路人,这都要看缘分。有的小气,有的大方;有的豪爽,有的怯懦;有的勤勉,有的懒惰;有狡诈阴险的小人,有正直的堂堂君子;有多才多艺之人,有不学无术之徒,形形色色、斑斑驳驳,是一道说不尽的人生风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本文虽曰《宿舍轶事》,实乃书不尽意,还待来日再作续篇,或可以稍有弥补。
  
  鸽子张
  
  天气预报:多云变阴,有小雨。午后,小雨果然飘起来了。
  这不是如酥的春雨,清凉中有一种润暖;也不是夏天的豪雨,银亮地穿透云层,携带太阳的热力快马而至,一片哗响。这雨绵绵柔柔有如秋雨,区别只在于落在脸上脖子上会让人打冷颤,它有点犹豫,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冬天最初的寒意告诉了人们。这便是昆明初冬的雨。雨不大,下一会,停一会,要延续好几天。街道湿漉漉的,很脏。空气并不湿润,许多人的嘴唇照样开裂,气温却是下降了。毛衣绒裤得穿起来,夜里窗子也只能开半扇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俗称“土黄天”,是进补的季节。吃狗肉、羊肉、鸽子肉,吃附片炖肉,胆子大的还喝草乌汤!幽深的潮湿的小巷灌满了带有药味和热气的肉香。初冬的寒意被驱散了。雨停了。蓝得发亮的天空飞过一群带着哨音的白鸽,牵引了无数仰望的目光,在天宇翱翔。
  于是,我想起“鸽子张”来。
  鸽子张的大名就不必说了。他的大名远没有“鸽子张”这个名号叫得响。这无关紧要。把他和鸽子联系起来,绝不是做广告。他不是养鸽专业户,但他养鸽子,不说是专家,也算得上是能手了。一群一群的鸽子飞起来,落下去,亮闪闪的,像秋天的云。这鸽子姓张,是他鸽子张养的!你要是不知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养鸽子,他要么仰着头看他的鸽子,权当没听见;要么哈哈一笑回你两个字:“好玩”。一个大男人,说出句娃娃话。
  不过除了“好玩”,你还真找不到别的更实在的答案。他的鸽子不卖,也不轻易送人。他和鸽友交换。花鸟市场的一个角落里,地上糊满了鸽子屎鸽子毛。这个角落便是约定俗成的鸽子市场。肉鸽、信鸽、观赏鸽,所有的鸽子都到这里来屙屎,叫唤,被人们品评、买卖、交换。鸽子张是鸽市的常客。他来玩。他很少买鸽子。他提着鸽笼,有点像女人提着拎包。不是装饰,是身体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来会鸽友,举一举鸽笼算是彼此打了招呼。“鸽子张,带什么鸽子来着?”“鸽子张,看看这对‘李梅令’(著名信鸽之一,由上海李梅令育成)!”一片“鸽子张”,叫得他嘴巴大张,点着头,呵呵呵四面应酬,全部的快活都写在满面春风的脸上。他叼支烟,接过对方的鸽子,凑近看看,又伸直手瞅瞅,然后以行家的老练的口气发表高见:看,这眼水,这鼻瘤,这趾,这爪!看这羽毛的光泽,这颈羽,这前翼,这尾羽,饰襟高挺,好,整个颈部都隐藏在“围巾”中了!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良种的选配、鸽蛋的孵化和乳鸽、童鸽的护理、饲养、驯化、管理;告诉你鸽舍的设计、建造,甚至鸽病的防治等等,一套一套的,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于如何鉴别雌雄,如何识别鸽子年龄,以及如何捕捉、抓握,这些最起码的常识,不要说他不屑于回答,你也不好意思请教。他最“把子”的是鉴别鸽子的品系、优劣。在这方面,他的话一句抵一万句。或价值千金,或一落千丈,就凭他的一句话。他看看“将军条”(信鸽的主翼羽),就能断定鸽子的品类和代序。有“鸽精”者曾以此相试,结果是屡试不爽,暗自称奇;问之,则笑而不答,故无人知晓其中奥妙。这也倒是,若人人都有此“特异功能”,岂不遍地都是“鸽子李”、“鸽子赵”,一点不稀奇了?最有趣的是,在他高谈阔论之时,常有鸽子飞临他的肩头、手掌,咕噜咕噜,点头称是;末了,“巴嗒”一声,一泡热乎乎的鸽屎落在脖子上,众人哄笑。鸽子张斜拉着大嘴,揩了鸽屎也笑,对众鸽友很阿Q地说道:“你等配么?”更响的笑声,惊得鸽群乱飞。
  有了鸽子,鸽子张下了班就有事做了。修理、清扫鸽舍是必不可少的。鸽舍也和人的住宅一样,有的很讲究,如富人权贵的华宅美屋、公馆别墅。有的则显得简陋寒酸,贫民窟似的,仅能防风防雨防晒防寒而已。鸽子张的鸽舍,档次不高,只能说是比贫民窟稍好。他的功夫花在设计的合理与建造的别致上。他喜欢把鸽舍设计成扇形的,隔成许多小间,让已婚鸽子居者有其屋,尽情恩爱。亏他想得出的是鸽舍之间的夹层,竟精细地用细藤条编织,里面填满了干燥芳香的树叶!据他说,这不仅冬暖夏凉,还能隔音,小俩口有点什么响动,也不致于让左邻右舍难堪了。伙伴们跟他开玩笑,说:“鸽子张,你是将心比心吧!”谁都知道鸽子张的居室小如鸽笼,原是堆工具的一间小平房,住了他们四口之家。这些年房子盖得再多,总也轮不到他。也许对鸽舍的设计与建造,还真的寄托了他朴实的理想呢。儿女都大了,共居一室,是有些不方便了。对同伴并无恶意的嬉戏,他不生气,也不辩解,仍是满脸祥和地、陶醉而迷惑地清扫着鸽舍。鸽子爱干净呢。
  除了修理、清扫鸽舍,鸽子张拿手的是做鸽哨。最好的哨材是葫芦。依形就势削制成片,再用松香粘合镶拼出大小各异的单哨、双哨。葫芦哨体轻、共鸣好,音色清亮悠扬。一串哨音炊烟似的,在天空缭绕着平和与安宁。我认识鸽子张的时候,他在输电所当工人,外出巡线、检修,正是他放飞驯鸽的好时机。从这座杆塔放飞到那座杆塔,从这个山头放飞到那个山头,反反复复地训练。这样鸽子熟悉了输电线路,也熟悉了线路工的生活。它们带着哨音的飞翔,把线路工们的目光引向遥远的天际,给艰苦单调的线路生活平添了无可比拟的乐趣。巡线中发现严重“缺陷”,驱鸽报信立即组织抢修的事,已经不止一次,以至有人提议应该给鸽子张和他的鸽子记功,还说鸽子张理当申报“鸽子护线”专利,并要求给鸽子配发“皇根”。这些当然只是说说而已。对根本不会兑现的“应该”,鸽子张本人也起哄似地和着叫,呵呵呵笑得全身发抖。
  当然反对他养鸽子的,也大有人在:首先是他的一对宝贝儿女,其次是老婆。反对的理由千条万条,归根到底就是一条:脏!鸽子张大为恼火。但是除了更勤勉地清扫鸽舍和房前屋后,他还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不让鸽子屙屎吧?宝贝儿子宝贝女儿,父亲喜爱鸽子到了发疯的这种特殊基因,就没有遗传一点点给你们吗?脏?简直是胡说,你们在学校是怎么学的,难道不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么?“和平鸽”,单是嘴上叫叫吗?鸽子张上纲上线,越想越气,恨不得勒令兄妹二人向鸽子请罪,赔礼道歉!至于老婆也投反对票,他更感到好笑。老婆大人,你可别忘了为咱俩牵红线的月婆婆,正是知情知意的鸽子呀!想到这里,鸽子张先在心里笑了。鸽子张的老婆是位素素雅雅的纱厂女工,工作服一穿,活脱脱是只小白鸽!鸽子张是到纱厂检修变压器时和她认识的。说来蹊跷,厂里本来借检修停电安排了放假,偏叫“小白鸽”留下给鸽子张他们送茶水。一杯热茶递给鸽子张的时候,天外来客似的飞来一只红鸽,落在鸽子张的肩上,叽咕咕又点头又叫。“小白鸽”还没有从惊奇中回过神来,红鸽又以不可思议的轻捷和美姿飞临她的肩头。在一片笑闹中,小白鸽羞红了脸,含情脉脉的眼睛让鸽子张脸热心跳……“从此,我们恋爱了,结婚了!老婆大人,你难道忘了鸽子为我们传递了多少情书吗?”鸽子张鸽子般温柔地瞟了老婆一眼,他对老婆的“反对”大为怀疑,分明是从反面怂恿我养鸽子嘛!鸽子张用辩证法给自己壮了胆,肆无忌惮地养鸽驯鸽,家人拿他无法。鸽子张呢,用鸽子的飞翔和哨音的欢鸣,传达他对孩子的祝福和对老婆的关爱。特别是他外出巡线、检修的时候,他放飞的鸽子,居然会为家人衔送一枚绿叶,一茎嫩草,或者一朵小花!在邻里和路人妒羡的目光里,孩子的惊喜和老婆的微笑,宣布了他养鸽驯鸽的合法化。
  有一段时间,听说鸽子张发了。我想是完全可能的。和鸽子张分别的这些年,正是奇迹不断出现的年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人成了富翁,再加上一个鸽子张有何不可?他应该发。他有致富的一技之长,只要他会发敢发,就应该发。在发起来的人们中,有多少赶得上他鸽子张呢?对他的发,说法有两种。一说他大养肉鸽,俨然肉鸽老板;一说他培育种鸽,是种鸽公司总经理。不管怎么说,都是发而有道,应该恭贺。至于说他当了养鸽协会顾问,捐款设立养鸽基金,并在什么人的协助下撰写大部头的养鸽专著等等,那也是情理中事,用不着惊讶。可是又有朋友告诉我,说鸽子张退休了,还是住在小平房里,还是养鸽子。儿子在部队当了连长,儿媳妇为鸽子张生了个喜欢鸽子的孙子。女儿也出嫁了。老俩口住在小平房里,房顶上停满了鸽子。朋友说,你没注意到吧?那在鸽子市场上目光灼灼、粗声武气大谈“鸽经”的,就是鸽子张了。而有时候,他也蹲在一堆鸟笼、鸽笼中间,微闭了双目,面容和善地、默默无语地,倾听着捕捉着遥远的、仿佛悬挂在天空的鸽哨的余音。鸽子张还是原来的鸽子张,没变。这也是可能的。
  哦,你见到鸽子张了吗?
  
  老地方
  
  人的记忆是奇妙的,无可比拟的。
  时间流逝了,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你无论如何也抓不住,留不住。但是过去的事并不会完全流逝和消失。它们沉淀在时间的河流里,或者搁浅在时间的河滩上。它们没有被抛弃,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保存在记忆的仓库里。它们只是睡着了,睡的时间太长,难免有些懒散,甚至蓬头垢面。可是一旦把它们唤醒,它们抖落尘土款款而来时,你会发现它们活着,而且一直在等待你的召唤。
  那么此刻,在这个秋凉的夜晚,你能猜想我记忆的小鸟会栖落在哪里呢?
  它栖落在一座发电厂的烟囱下,栖落在一块经常放露天电影的场院上,栖落在一间窗口爬满山乌龟藤蔓的小屋里,栖落在一个老地方!
  老地方,老地方,我曾经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地方!
  这是滇东北最大的一座火力发电厂。为它运煤的车队长龙一样在地上跑,从烟囱里冒出的煤烟长龙一样在天上飘。当时电厂正在扩建,我在这里当混凝土工。我曾经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抒发我幼稚而又真诚的豪情,看着浓烟尘雾永不疲倦地喷涌,也不免驰骋空洞的幻想,写些标语口号的东西。切切实实的是,我和同伴的汗流在一起,建起了另一座烟囱,另一幢厂房。工作干得多,钱拿得少,是当时的特点。当学徒几乎没有工资,每个月十几元钱,叫做生活费,连两毛钱一个的小炒肉也吃不起。记得有一次搞机房平台浇灌会战,一口气要浇灌几百方混凝土,食堂把饭送到工地。已经到了寒冷的季节,刚刚丢掉铁铲、震捣器,热汗被冷风一吹,忍不住打寒战,禁不住把粘满混凝土灰浆的工装裹紧。幸好有热呼呼香喷喷的饭菜,我们毫不掩饰自己的馋相,吃着碗里的白菜、洋芋,眼睛却看着油汪汪亮晶晶的小炒肉。就在这时,络腮胡指挥长一把接过菜勺,宣布他的决定:小炒肉向学徒工开放,五分钱一个!欢呼声包围了指挥长,他亲自掌勺向涌过来的饭盒、口缸发小炒肉。就在小炒肉的余香还没有散尽的时候,“文革”的风暴来了。指挥长随之被这勺小炒肉打翻在地。这枚射向工人的“糖衣炮弹”反弹回去,在他身上爆炸,把他送到食堂后面的养猪场去了……许多年以后,我在昆明见到他,我还是喊他“指挥长”。他笑得很开朗,他已经退休,在家赋闲多年了。指挥长挺着个大肚子,短而白的头发,看上去精神不错。我请他喝酒,特意要了一盘小炒肉,三杯下肚,乘兴讲了些“话说当年”的酒话。
  说到当年,我不会忘记,一间简陋的木板房,怎样做了我和筑苹的新房。新房是同伴们布置的。最出色的是,年轻的伙伴们连夜搅拌混凝土,把坑坑洼洼放不平双人床的地面,抹得像水晶一样平滑光亮!正是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突然变冷,我抱着一件棉大衣到车站去迎接筑苹。婚礼在礼堂里举行,炉火映红了她的脸。新娘子的漂亮轰动了整个厂区。空前的热闹,鞭炮的红纸屑铺了一地。唱语录歌,跳忠字舞,介绍恋爱经过。几乎所有的人都吃了我们的喜糖。我们收到的红宝书和红像章,多得可以办一个展览。这是我们的一段光荣,一段让我们的女儿羡慕的话题。我们常常炫耀的是:那时候,我们一顿就吃完一只鸡!
  真的,那时候什么都想吃,都能吃,就像发电厂一样张着个大嘴,一车一车的煤往下倒,吃个不停。所有的票证,都是以吃为纲。粮票、肉票、豆腐票、糖票、干菜票、烟票、酒票、糕点票、煤票、柴票,至于布票、肥皂票之类,有时候就是粮票们的替补队员,等待交换。有了票证,随时得留心“安民告示”,供应通知一出,则开始排队。这是一幅民俗画,到处可见的人生风景。传闻有的地方“排”死了人,有鼻子有眼,听了不免紧张,生怕手头的票证作废。排队的种类和形式,依物品金贵和急缓程度而定,有的要通宵排队,有的先放一条板凳或一个提篮或一块石头作代表,有的则全家出动,分兵把守,占据有利地形。有时候“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所有“方案”顷刻失效。每次排队都有好戏,总有恶人,总有霸道分子。不排队朝前挤的,插队的,夹带的,吼的,叫的,骂的,于是大打出手,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热闹非凡!我人瘦个子小,挨挤的次数不少,可谓伤痕累累。如今每到天阴下雨胸骨就隐隐作痛,我怀疑就是那年买国庆增供肉被挤压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干巴巴几张票证,做梦也不会有口福之乐。得几位朋友相助,我有时也能弄到几包奶粉,一斤老酒,几只猪蹄。至于还能尝到鱼鲜之美,那就全心全意依靠史大头了。
  大凡火电厂都有水库相伴。常说“水火不相容”,在这里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水库,电厂只好烧空锅炉,岂能发电?有水库就有鱼,这又是一条自然法则。不过我们这个水库里的鱼,归水库领导小组领导,满水库的鱼,只有领导小组有权捕捞。好在钓鱼不受限制,不论是无政府主义泛滥之时,还是斗私批修高涨之日,漏网鱼谁也管不着。史大头绝对是鱼的冤家对头,当然的钓鱼先生。此君福建人也,脸黑牙齿白,头发短硬,额头上一楞一楞的皱纹,看上去有些显老,但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他本事一身,却还光棍一条。车、钳、铆、焊都有一套,做木活,打家具也有一手。他给我做的火炉、锅铲、撮箕,堪称一流产品,实用而美观。我从工地上偷来一些木模板,他又给我做了个碗橱,做了张饭桌,还做了辆小推车。他最热心的是教我钓鱼。可惜我心绪不宁,愚顽不化,终未入门,常常只能靠拎着他的鱼招摇过市,冒充冒充钓鱼老手。这家伙一身的鱼腥味。他钓鱼不挑窝子,朝水面瞟一眼,就把鱼钩抛出去,颇有大将风度。七星漂如省略号悬浮在水上,他点支烟叼着,眯眼看去。不一会漂动了,只见他轻抖杆尖,猛然一提,银亮的鱼就在阳光下闪耀了。他说他闭着眼睛都能钓鱼,凭手感就知道鱼的大小。又说他能看穿水面,看见游鱼。不知是真的还是胡乱吹。不过他的眼睛倒是很亮,这自然和吃鱼大有关系。他还另有高招:到水库里去偷鱼。一般是夜里,躲过领导小组的眼睛,乘着月色划着汽车轮胎进到水库中间,然后布网、撵鱼、收网。网是用尼龙线织的,一米多宽,三四十米长,排球网似的。布网的时候,把网一长排的散开,让浮漂浮悬住,组成一道网栏。然后划着轮胎用木桨来回打水,撵鱼入网。鱼受惊吓,扑腾跳跃,触网后想越网而逃,反被网住腮巴,逃脱不得。史大头干这活计老练透顶,鱼儿乖乖被擒。我跟他去过几回,又兴奋又害怕,担心掉到水里淹死。等挥动木桨,打起一片水花,激动代替了恐惧,贼胆也就越来越大。有一次太得意忘形了,哗啦一下翻到水里,我呛了一肚子水,史大头却抓了一条鱼!每次鱼拎回来,史大头嘿嘿嘿笑着,送这个一条,送那个一条,一夜的辛苦与危险,被几声夸奖就融化了。至于我回报他老兄的,是帮他写过几封情书,让他谈上恋爱最终入了洞房。结果“妻管严”,不要说“偷鱼”,最后连钓鱼他都洗手不干了。呜乎,多了个好丈夫,少了个钓鱼人。
  呜乎,回忆总是不那么完美,就此打住吧。
  然而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因为有许多可以回忆的人和事,生活才不至于那么乏味。
  我也总觉得,人是需要回忆的,没有回忆的人生是可悲的。复活的记忆是时间的倒流,在需要回旋的地方再作停留。对于往事,回眸的距离越远,看到的似乎越清晰。是的,并不是一切都完美,一切都有意义。作为生命的一个流程,它因为不能复制,不能代替而珍贵。抚摸发黄的旧照片,心境不一定沉重。青春的歌声会在你心里回响。过去的日子无论怎样平庸,都有生命的内容,这就值得回忆。回忆也是想象,回忆也饱含激情。生活提炼出来并被肯定的人类品质,不会被人们统统打入背包携带而行,在记忆的老地方也许会和它们重逢,于是我们都需要找寻。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小小 小小  小小是一次小小的邂逅  在一个小小的城市  一个小小的景点  一场小小的雨中  一把小小的雨伞  一个小小的眼神  一段小小的交谈  一个叫做小小的姑娘  打开了一扇小小的心扉  成就了我一生小小的情缘    小小 小小  小小是一个小小的姑娘  小而细的柳叶眉  小而甜的单眼皮的眼睛  小而挺的乖巧的鼻  小而圆润的略厚的唇  小而颀长的脖子  和那同样颀长的身材  和那小小的永远
期刊
巍山人自古喜爱喝茶,也特别喜欢种茶,巍山也因此与茶有了不解之缘。  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在离巍山古城不远的巍宝山脚下,有一个当地人称作文笔村的幽静村庄,来自台湾的阿郑就居住在村里,而且一住就整整八个年头。阿郑说,走过云南几个地方,还是觉得巍山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
期刊
马品珍同志的《忆往拾旧集》即将出版。这是一部汇集了马品珍同志近30年来从担任大理州委书记、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以及退休后仍然作出各种奉献的纪实性文稿。作为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这些文稿是他几十年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班子成员合作共事,运筹帷幄,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真实记录。毫无疑问,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存史、咨政和教化启迪的作用。  从19
期刊
我终于踏上了这美丽的土地  我终于见到了我的梦  站在这古老的城墙上,我失声痛哭  这一路我走的好辛苦  大理,我终于抚摸到你柔软的肌肤  今夜,就让我  沐着这温柔的风,嗅着这芳香的花  今夜,就让我  饮下那洁白的雪,枕着那皎洁的月  就让我躺在大理温暖的怀抱  如婴儿般安睡    我终究要离开这美丽的土地  我终究只是一个过客  走在古城的青石街道,我泪如雨下  我是多么的不舍啊  大理,我
期刊
秋空明月悬,月色里的古城  依偎着一河瓜江水睡着了  只有墙角的蟋蟀唱着低低的歌谣  这是八月,桂花的清香  越过飞檐下的院落弥漫开来  明月何皎皎,遍地的白月光  让我你恍若走在天堂的门口    昨夜的那场雨水来得匆忙  去得也匆忙。现在,月亮升起来了  长长的石板路比雨水洗过的天空  还要干净,干净得让人心疼  那些喝酒的人,那些唱歌的人  都不在了。只有无边的月色  将我孤独的身影拉得好长好
期刊
道教色彩浓郁的巍宝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列为了中国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  “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确乃道教名山。”集中国道教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彝族同胞寻根祭祖圣地于一身的巍宝山,峰峦叠翠,古木苍天,花繁草茂,古寺林立。山中地涌青霞,花放异彩,古人认为山中有宝气,故名巍宝山。  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
期刊
仰望苍山  画家把苍山当作画纸,  用绿色作底衬,  再用鲜花铺染画面,  绿,是郁郁葱葱森林,  鲜花是映山红点燃的火炬。  森林不甘心当陪衬,  要抹去映山红的烈焰,  画家不肯妥协,  少了一种颜色,  画就失去了价值,  从此,绿树红花,  在画上相融相存,  仰望苍山,  都赞叹画家的神来之笔。    马樱花  马樱花是土名,  开始只是点缀村寨风景,  后来被人选中,  进入私家花园,
期刊
小湾大坝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云电外送”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云南省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为蓄水发电而在大理州南涧县澜沧江小湾段的激流上,筑起了高达294.5米的大坝,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一大壮观。小湾电站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惊醒大山寂静的车辆轰鸣  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  时代之手在此泼墨挥毫  浓墨重彩的一横  便拦住了万古沧江千里波
期刊
自从那一天,白鹤飞临钟鼓楼  鹤庆便在横断山母腹中呱呱坠地  九顶山、石宝山、马耳山、燕子崖、四角山……  撑起了鹤庆男子汉的脊梁  鹤庆便很阳刚地在金沙江畔采伐、耕种、打 渔、狩猎……  男人举起四齿钉耙,女人扣上半圆背板  将鹤庆从上到下打扮得像山里待嫁的新娘    金绒红领褂子雅布白坎肩一副马锅头的利索  猪酐酢、吹肝、大肠里脊、八大碗……  鹤庆女人精打细算一双巧手不让男人饿肚皮  大胆尖
期刊
大大的阳光  大大的水  大大的白云  大大的笑意    道理的理  理解的理  理性的理  吸一口空气醉了  白家寨子  爱理不理    蝴蝶泉不大  崇圣寺崇佛也尚理  理智的大花海  让远和近  理所当然  从地理上消失  偌大的一个大理  就是理想的健康理疗器    哦,大理,大理  我要大声地  理直气壮地说  你是造物主  赐给我们的  一份大礼    蝴蝶泉边    一群蝴蝶  背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