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怎么办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启动,作为教师必须要客观地、科学地、理性地反思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重新反思将成为每一位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课改下新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担任好自己的角色,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成为。
  
  一、教师要成为一个现代教育的服务者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和推行新教材的今天,现阶段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好的理论、课题可以作为自己进行改革的依据,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因为工作负担的加重、课改工作探索的艰巨性而改变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从而动摇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信心。为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实现我们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综合国力发展、国家昌盛的事业。一心一意忘我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就会在工作中源源不断地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就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以吸取更多的“营养”,不断武装和提高自己;就能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保持一种较高的水平,为教改原动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做好一个现代教育的服务者。
  
  二、教师要成为先进教育的学习者
  
  1.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本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涉及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等等。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发展深化,促进了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广大教师应尽快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要使自己由知识型、经验型的教师尽快转变为能力型、科研型的教师。
  2.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课程意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课程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章中,肤浅地介绍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概念,这导致了现在的广大在职教师对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知之甚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了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树立课程本质观,并懂得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新课程开发能力,淡化旧的本本观。
  
  三、教师要成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的传统定位。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在教学上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导致“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维交流。同时,要参与到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四、教师要成为教材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教研之外,教师是课程的“推行者”,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教书,在于把课程和教材忠实地传达给学生。教师教学只需要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都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研究是专家们的专利。在这种观点下,教师从来不关心课程问题,成了一个机械的执行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师是被动的教学。这种教学与教研脱节的状况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一方面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要求教师本身成为一个研究者。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科研为中心,在科研中学习,在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总之,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突破了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新课程中的教师必将焕发新的生命,才能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以前看过一则故事: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池里,它们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鳄鱼看到小鱼后,猛烈地朝小鱼发起进攻,但是碰上了玻璃板。一次、二次、三次……都失败了,终于鳄鱼放弃了努力。几天以后,把玻璃板除去,鳄鱼也不会向小鱼发起进攻,它只在自己的范围内悠闲地游动。有时候,我们不就像那条鳄鱼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觉得自己只能干这样的工作,当变故来临
期刊
我国的教材,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全国通用一套教材,发展到现在的“一纲多本”各种版本的争奇斗艳,经历了探索杂乱到科学有序的变化。目前,国家审定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已有十余种,除了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之外,还有沪教版、湘教版、冀教版、鄂教版等。语文教材的多样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面对各有特色的教材,如何选择,依据什么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也是一项值得研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支点。如果没有从课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将面临着失败的危险,所以说推进新课改,决战在课堂。那新课程怎样把课上好呢?下面谈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目标的确立    首先,要在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尊重文本,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要参透课本,从教材的内容上确定教学的重点
期刊
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至今,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如何才能编写出优质的教案呢?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方面人才。这也是我们教案编写所遵循的一个根本目标,具体来说教案的优质性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变迁的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广大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这一新生事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深感非常欣慰。但同时也看到,新
期刊
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中学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从素质教育看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发展趋势——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概念现今被人们广泛地、灵活地使用着,乃至很难形成一个无争议的定义。因此,人们在各自认定的
期刊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结合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过去教师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世纪教育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明确地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
期刊
“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因其课堂容量小和形式单调,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已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摒弃。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写作训练,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这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不问津或者很少问津教育教学研究,即使问津也是作为一种点缀和形式,科研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只教不研、教研分离甚至教研对立的状况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离开了必要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研究,其课堂教学是难以上品位、出创意、入境界的,充其量也只能在教学的平面上消极打转;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只能是原
期刊
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形式,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必要手段。教师通过相互听课、交流,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之目的。教育管理者、研究者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和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指导帮助;或形成方法,上升为理论,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通过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是日常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