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要素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体现 心理调控;
心理是现实在大脑中的客观反映,而钢琴演奏者的重要任务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打动人心的旋律,这一过程就是音乐表现。要获得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除了要具备全面的技术功底,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钢琴演奏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的配合。
一、钢琴表演的心理感受
所谓“心理感受”,是指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心理情感反映,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情感反映在受外界客观影响或信息刺激之后所形成的直接感情体验,以及理性判断分析所引发的精神变化①。不同的人在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来自观众和自身不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情绪、思维和意志等程度都直接影响钢琴表演的效果。
意识的心理技术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寻找到如何使表演者产生有机天性本身的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作为有意识的音响创造,它的每一个演奏的信息传导都精密而细致,具有一个完整的生理与心理的运动系统。钢琴艺术是富于动感的艺术,这不仅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动态”艺术,一种依靠人的形体与思维的活动着的艺术,作为有意识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是靠全身心的感觉去进行音乐表演的,因此,钢琴表演既是生理的技能运动又是心理的情感运动。钢琴表演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认识和重现,就是对以前感知、了解的知识的恢复过程,是对音乐作品中思想与情感内涵的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而这些心理感受最初是来自于演奏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
二、钢琴表演的心理体验
一般来说,心理体验包括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不同方式。直接体验就是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内容、时代、情境、意蕴或人物等去深入生活,或把握作品的规定情感趋势,并从音乐的特定曲式结构变化中去揣摩音响表现现实生活的关联。间接体验就是一方面调动生活或心理体验的积累,运用过去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生活认识与感受,或借鉴别人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的经验等去体验所要表现的内容② 。
钢琴表演中的“体验”就是一种感受,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体统一的感受,涉及到主体对作品的形式、精神、思想、感情、气质等所有感受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融为一体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钢琴作品中蕴含着作曲家的体验,钢琴演奏者要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这其中有些情感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有些是对作曲家的了解,对外界相关事物的感悟及想象而产生获得的。如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时,作曲家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反抗、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对光明理想的坚信与渴求全部倾注于作品之中。演奏这部作品一定要体验到这种情感,将这种情感化为内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而艺术想象正是心理体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钢琴表演的心理想象其实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重要方式,感受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过想象来具体实现的③。
三、钢琴表演的心理体现
心理体现是演奏者经过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之后,以钢琴有声音响的创造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听觉。这种经过了“艺术处理”的有声音响,正是演奏者经过内心的一系列分析、理解、思索后的艺术体现。这种艺术体现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结果,它既蕴含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也反映了他们艺术表现的能力与技巧。在体现的过程中既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音乐与作品的内容,也要掌握好表现的具体形式与表演技巧。
四、钢琴表演的心理调控
钢琴表演中的心理感受、体验、体现等是一个心理运动系统,这个系统受神经中枢的总指挥、总调度,并与系统中各部分产生相互关联与影响,以完成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心理调控的目的在于使心理活动“适应”表演的创造要求。表演前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感受与体验钢琴作品的阶段,心理的注意力、记性力与想象力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艺术的再创造的演奏者,在进行识谱、读谱或视奏、视唱等熟悉内容的初始阶段,调控注意力的集中十分重要,因为注意力的集中是分析或理解、认识或感受作品的初始阶段,有了集中的注意力,才能进行纸上无声乐谱的音符变为有声音响的流动程序,并在不断反复中调控音响结构的记忆力,使音响的内在听觉在不断强化中增加有序、有效的记忆功能,并使这个内在听觉的音响通过演奏成为活化音响体现。而当钢琴表演进入到演出的阶段时,除了调动心理运动的内在储存,以及内在听觉与视像的创造积累变为活化的音响之外,它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制。而这种复制正是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的再现,所不同的是演奏进入了直接或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直接是指面对面地传达给观众,间接是指通过录音或录像传递音响信息④ 。
总之,在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是演奏技巧与抒情的自我感觉中枢,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同时也是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钢琴表演心理调控能力与素质提高是以不断的艺术实践为前提的。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3]冯效刚.关于音乐表演心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8(3).
[4]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3).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体现 心理调控;
心理是现实在大脑中的客观反映,而钢琴演奏者的重要任务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打动人心的旋律,这一过程就是音乐表现。要获得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除了要具备全面的技术功底,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钢琴演奏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的配合。
一、钢琴表演的心理感受
所谓“心理感受”,是指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心理情感反映,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情感反映在受外界客观影响或信息刺激之后所形成的直接感情体验,以及理性判断分析所引发的精神变化①。不同的人在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来自观众和自身不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情绪、思维和意志等程度都直接影响钢琴表演的效果。
意识的心理技术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寻找到如何使表演者产生有机天性本身的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作为有意识的音响创造,它的每一个演奏的信息传导都精密而细致,具有一个完整的生理与心理的运动系统。钢琴艺术是富于动感的艺术,这不仅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动态”艺术,一种依靠人的形体与思维的活动着的艺术,作为有意识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是靠全身心的感觉去进行音乐表演的,因此,钢琴表演既是生理的技能运动又是心理的情感运动。钢琴表演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认识和重现,就是对以前感知、了解的知识的恢复过程,是对音乐作品中思想与情感内涵的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而这些心理感受最初是来自于演奏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
二、钢琴表演的心理体验
一般来说,心理体验包括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不同方式。直接体验就是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内容、时代、情境、意蕴或人物等去深入生活,或把握作品的规定情感趋势,并从音乐的特定曲式结构变化中去揣摩音响表现现实生活的关联。间接体验就是一方面调动生活或心理体验的积累,运用过去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生活认识与感受,或借鉴别人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的经验等去体验所要表现的内容② 。
钢琴表演中的“体验”就是一种感受,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体统一的感受,涉及到主体对作品的形式、精神、思想、感情、气质等所有感受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融为一体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钢琴作品中蕴含着作曲家的体验,钢琴演奏者要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这其中有些情感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有些是对作曲家的了解,对外界相关事物的感悟及想象而产生获得的。如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时,作曲家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反抗、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对光明理想的坚信与渴求全部倾注于作品之中。演奏这部作品一定要体验到这种情感,将这种情感化为内心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而艺术想象正是心理体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钢琴表演的心理想象其实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重要方式,感受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过想象来具体实现的③。
三、钢琴表演的心理体现
心理体现是演奏者经过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之后,以钢琴有声音响的创造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听觉。这种经过了“艺术处理”的有声音响,正是演奏者经过内心的一系列分析、理解、思索后的艺术体现。这种艺术体现正是心理感受与体验的结果,它既蕴含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也反映了他们艺术表现的能力与技巧。在体现的过程中既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音乐与作品的内容,也要掌握好表现的具体形式与表演技巧。
四、钢琴表演的心理调控
钢琴表演中的心理感受、体验、体现等是一个心理运动系统,这个系统受神经中枢的总指挥、总调度,并与系统中各部分产生相互关联与影响,以完成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心理调控的目的在于使心理活动“适应”表演的创造要求。表演前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感受与体验钢琴作品的阶段,心理的注意力、记性力与想象力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艺术的再创造的演奏者,在进行识谱、读谱或视奏、视唱等熟悉内容的初始阶段,调控注意力的集中十分重要,因为注意力的集中是分析或理解、认识或感受作品的初始阶段,有了集中的注意力,才能进行纸上无声乐谱的音符变为有声音响的流动程序,并在不断反复中调控音响结构的记忆力,使音响的内在听觉在不断强化中增加有序、有效的记忆功能,并使这个内在听觉的音响通过演奏成为活化音响体现。而当钢琴表演进入到演出的阶段时,除了调动心理运动的内在储存,以及内在听觉与视像的创造积累变为活化的音响之外,它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制。而这种复制正是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的再现,所不同的是演奏进入了直接或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直接是指面对面地传达给观众,间接是指通过录音或录像传递音响信息④ 。
总之,在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是演奏技巧与抒情的自我感觉中枢,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同时也是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钢琴表演心理调控能力与素质提高是以不断的艺术实践为前提的。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3]冯效刚.关于音乐表演心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8(3).
[4]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