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抓住文本,方显本色
我们都知道课文是范例,而小语是最基础的学科,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呢?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然而,当下语文课仍有不少教师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拓展,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思想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再者,由于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对课文内容匆匆一读而过,让学生大致说说霍金哪些地方很感人,然后补充介绍霍金的其它事迹,再让学生介绍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最后让学生谈感想。这一课脱离了文本,上成了品德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贴近文本适度拓展,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薛法根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借鉴课文“想怎么就怎么”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放飞想象,把情感融入语言,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段,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抓住了语文的“本”,体现了语文的“色”。
二、重视读书,尽现本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读,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还要求我们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诗文还应该做到诵读。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的训练。既要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读”时,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
1.有明确的目标。读书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教师应给予引导。
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一般情况下,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代写英语论文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切忌“走过场”。
三、加强听说,突显本色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处在听的状态。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如:生字词的听写,课文内容的听写,听记作文的训练等等。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每每课始,薛老师总会读一两段与文章关联密切的语段,读完之后他必会提一到两个问题。不仅如此,薛老师的词语听写也“别具一格”,他坚持听写时只读一遍,且速度较快。这样学生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
说的训练应该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说是言语的表达,它不仅是语文實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敢于表达,表达有条有理”,这既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大胆、自信、乐观,又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做到认真、清楚、得当。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敢说的氛围。可以采用小组发言竞赛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然、大胆地说出心中的话;教师还应打消学生的顾虑,用“说错了没关系,参与就很了不起”“举手是积极勇敢的表现”等语言激励学生。
2.营造练说的机会。可以采用晨间新闻直播、课前2分钟演讲、每堂课上每人至少发言一次的惯例、根据文本设计练说环节等方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3.教给练说的方法。我们要抓好每一堂语文课,要求把话说完整;要学会用几句话阐述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观点;课上,教师要适时地传授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强化。
四、引导精思,更现本色
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这个“悟”就是一种思考。《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为此,课堂上应该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值得思考。当我们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小手如林未必是件好事,也许问题太简单。反之没人举手发言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首先,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设置。其次,创设的问题要新颖。“求新求异是所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再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2.要让学生“潜心涵泳”。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学生自己去体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我们就回去。”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通过对诸葛亮“笑”的潜心涵泳,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的全心玩味、专心咀嚼下,竟然开掘了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课文是范例,而小语是最基础的学科,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呢?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然而,当下语文课仍有不少教师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拓展,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思想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再者,由于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对课文内容匆匆一读而过,让学生大致说说霍金哪些地方很感人,然后补充介绍霍金的其它事迹,再让学生介绍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最后让学生谈感想。这一课脱离了文本,上成了品德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贴近文本适度拓展,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薛法根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借鉴课文“想怎么就怎么”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放飞想象,把情感融入语言,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段,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抓住了语文的“本”,体现了语文的“色”。
二、重视读书,尽现本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读,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还要求我们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诗文还应该做到诵读。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的训练。既要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读”时,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
1.有明确的目标。读书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教师应给予引导。
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一般情况下,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代写英语论文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切忌“走过场”。
三、加强听说,突显本色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处在听的状态。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如:生字词的听写,课文内容的听写,听记作文的训练等等。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每每课始,薛老师总会读一两段与文章关联密切的语段,读完之后他必会提一到两个问题。不仅如此,薛老师的词语听写也“别具一格”,他坚持听写时只读一遍,且速度较快。这样学生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
说的训练应该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说是言语的表达,它不仅是语文實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敢于表达,表达有条有理”,这既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大胆、自信、乐观,又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做到认真、清楚、得当。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敢说的氛围。可以采用小组发言竞赛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然、大胆地说出心中的话;教师还应打消学生的顾虑,用“说错了没关系,参与就很了不起”“举手是积极勇敢的表现”等语言激励学生。
2.营造练说的机会。可以采用晨间新闻直播、课前2分钟演讲、每堂课上每人至少发言一次的惯例、根据文本设计练说环节等方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3.教给练说的方法。我们要抓好每一堂语文课,要求把话说完整;要学会用几句话阐述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观点;课上,教师要适时地传授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强化。
四、引导精思,更现本色
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这个“悟”就是一种思考。《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为此,课堂上应该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值得思考。当我们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小手如林未必是件好事,也许问题太简单。反之没人举手发言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首先,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设置。其次,创设的问题要新颖。“求新求异是所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再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2.要让学生“潜心涵泳”。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学生自己去体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我们就回去。”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最传神的地方。通过对诸葛亮“笑”的潜心涵泳,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有的学生感悟到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学生的全心玩味、专心咀嚼下,竟然开掘了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