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步入“高油价时代”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述油价提升之概况
  最新出版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5》显示:2004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3.1%,增幅分别为2002年的三倍和2003年的两倍,是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对国内油品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力,“2004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三次调整以及成品油批零价格不断刷新纪录”的事实可证实这一点。然而,2005年的油价调整愈显得尤为频繁,发改委分别在3月23日、5月10日、5月23日、6月25日、7月23日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了五次调整,其中只有一次调低,其余四次都是提升。目前,全国成品油市场柴油批发价在4300至4500元/吨,而汽油批发价则在4700至5100元/吨,同比涨幅均在16%左右。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高呼,中国已经步入“高油价时代”。
  油价的持续上涨,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国内行业效益分化;石油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盈利状况相差悬殊。比如全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空前盈利,而石油加工业则全面亏损;对于石油化工产业链最下游的行业和以成品油为原料的行业而言,高油价所带来的打击更令它们遍体鳞伤。光2005年上半年,石化、电子、建材、电力行业亏损额增幅分别达到330%、76.6%、66.1%和62.2%,合计新增亏损289亿元。其中,炼油行业亏损额上升近24倍,新增亏损额占石化行业的85%;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倒挂”现象加剧;“有车一族”日常生活开支大大增加,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大大缩水,基于未来的形势,多数消费者备感迷茫。
  
  搜寻油价提升之缘由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众多人眼里都时刻关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今年的油价是否还会继续上涨?中国的“高油价时代”何时才能结束?
  倘若要对未来的油价走势有一个预测,我们需要对过去几年我国油价一路走高之原因有所分析和了解。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0%的大背景下,影响国内油价走势的首要因素应该归咎于国际油价的高低。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1.全球石油供求出现不平衡。截至2005年3月,全球日均消费总量8370万桶,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给国际石油市场造成一定的紧张因素;而美国在全球油价不断上涨之际,不但不动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SPR)平抑油价,相反不断地增加其战略石油库存,令市场供求更加紧张。2.突发事件产生“油价上涨短期效应”。 欧佩克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沙特面临恐怖袭击威胁、世界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的汽油库存量下降以及一些炼油厂因事故停产、欧佩克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朗核问题升温等等,每一次都造成了国际油价的短期走高。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交易规律被突发事件打破,至此油价在上升或下跌通道中改变方向,再加之在此过程中石油交易商的“牟取暴利”,从而最终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并迟迟居高不下。可以说,无数的“油价上涨短期效应”造就了“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再者,中国油价的高涨从根本上属于供应制约型的油价上涨。近两年来中国的石油需求总是被高估,对应的欧佩克石油产量几乎增至极限,同时国内市场上的季节性需求高涨也凸显了炼能的不足:频繁出现的突发炼厂事故催生了“炼油瓶颈”的出现。
  至此,倘若再次发问中国“高油价时代”何时结束?我们即可通过对过去两年来油价上涨原因去分析,从国际油价的未来走势、石油交易市场资本力量以及中国现有的石油监管制度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未来油价的运行趋势。
  国际方面,近两个月居高不下的国际石油价格忽然失去了攀升的劲头,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2005年11月底,纽约和伦敦市场的油价分别下降至每桶55.80美元和54.62美元。同时,欧佩克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也跌破了每桶50美元的纪录,原油价格近期走向理性回归,出乎市场原先的预料。按一般情况,临近冬季,世界对取暖用油的需求会转旺,然而,石油价格却反其道而行之,在70美元上方形成“极点”。 据IFR消息,11月29日纽约期货交易所1月份原油期货价格再度下跌1.56美元。
  交易市场方面,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对石油的需求依然强劲。然而,在全球对原油的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供给面的情况并不乐观。欧佩克目前的官方日产量限额是2800万桶,但实际日产量约为3000万桶。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在该组织中,除沙特之外很难出现相当规模的剩余产能。欧佩克产能扩充迟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油田服务业的制约;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为避免供应严重过剩,并不愿意投资扩大产能。非欧佩克国家方面,主要石油生产国俄罗斯的情况也令人担忧。对石油业而言,通货膨胀、卢布升值以及财政困境等不利因素推升了成本、降低了盈利、抑制了产出增长并妨碍了进一步的投资。有迹象表明,全球石油业投入上游行业和油田服务业的资源虽然正在增加,但石油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之间的间隔过长,因此不大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中国现有的石油监管制度方面看来,现行的石油价格机制主要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来确定石油市场价格的,即石油市场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贴水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
  曾有专家提醒及建议,中国现有的石油定价体制不尽合理,不能被动地把石油定价的重任交给市场,需要加强政府在石油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因为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不能盲目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定价。如果频繁地调整,则会引起消费者信心的不足,进一步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年连续的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处于积极的完善当中;其突出特点就是政府的作用还比较大,三大集团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石油市场。因此,市场方面的作用如果再大一点,就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石油领域发展,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各方相互制约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油价讨论之众说纷纭
  对于石油价格的讨论,各方可谓众说纷纭!
  在前不久召开的“2005年中国蒙特尔能源圆桌会”上,当世界各地的石油专家在探讨国际油价未来之走势时,印度尼西亚能源经济研究机构基金主席苏布罗托慎重地说:“油价的涨落具有周期性,近年来油价不断冲高,会刺激投资大量进入石油领域,并最终导致油价下跌。”他同时告诫:“即使油价下跌,也不要期望能回到原来的那种低价格,世界低油价时代已经结束了。”
   纵观以上综合因素,虽说决定油价走高的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但非供求因素却往往成了决定目前油价的关键。无论油价高涨也好呈下降趋势也罢,“高油价时代”如果持续存在必将带来新一轮的“石油危机”,进而冲击GDP;而随之带来的必将是货币升值、通货膨胀等问题,如此一来,深受其害的无疑是对原油依赖甚重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国际油价不是不可控的,将油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是世界各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责任编辑 邓莉莉)
其他文献
针对海关在执行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中遇到的问题,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2007年第35号公告(关于针对海关在执行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适用问题)。该公告对有关政策适用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并自2007年7月20日起执行。此前有关文件规定与该公告不一致的,以该公告为准。    关于外商投资项目适用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根据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规定,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泛珠三角区域介作的新形势,努力把“3+1”打造成“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示范模式,11月29日上午,由广东省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和霍英东基金
实现招商引资“三转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新观念,把科学招商、理性选资落实到利用外资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府的招商引资“三转变”精神,即从“招商
丁力: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区域和产业经济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2001年底来广东省社科院工
期刊
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猛增至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于2000年创下的1.4万亿美元峰值水平。去年下半年的金融震荡并未冲击总体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不过2008年的前景不确定
能源开发: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能源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大热点,中国不少从事能源开发的企业在2006年“东博会”上争相展示自己的实力,以期能在东盟国家寻找到合作机遇。   2006年10月31日举行的中國—东盟电力物资供需对接论坛上传出“东盟各国未来10年对电力需求将大幅上升,预计投资金额将高达近2000亿美元,其中电力设备、电工产品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的消息后,国内的水利电力物
世界银行1月8日发表最新经济预测,2008年各国经济实质增长率分别为美国1.9%,日本1.8%,欧盟2.1%,中国10.8%,印度8.4%。
一年一度广东私企出口强榜的诞生无疑为私企的强大提供了足够的依据,解析2005对比2004,我们可以清楚发现,2005年广东企业的发展脉络。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和轻纺行业迅速崛起,不断扩大规模和实力,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能力。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外经贸工作的一项新兴事业,已成为企业谋求新发展的新增长点。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而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
7月3日至5日,梅州市相关单位组团参加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2008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活动期间,参会人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