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世界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778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诸多病态之一,乃是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幼稚病,象病毒一样地传染,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成为真正令人担心的大众现象。一种彼得·潘的气质渗透了青少年的心灵,渗入他们的音乐、他们的趣味。太多的人追求年轻:思想和穿戴上的低龄化,似乎为我们这个社会所肯定。
  马可·贝尔波利蒂(Mayo BelpoHti)发现,与其说这是一个“日常的启示。不如说我们处在一个持续平庸的时代”,人们可以宣称情感的终结——这难道是我们剪除蝴蝶的原因?——表现癖和窥视癖泛滥的时装、广告和电视让情感程式化了。而弗朗哥‘雷拉(Franco Rella)则认为,新虚无主义长期鼓吹对意义的消解,对作为权利和义务当事者的“主体”的超越。这种态度瓦解了知识分子对当下及其冲突加以思考的责任感。因此,要找回个体的意义,有必要再度知性地传递人类的经验(一度无法交流),其途径不外是重估诗歌、艺术和科学的价值,而不被现实的威胁所压倒。
  掌握这十年的内涵,正如我们的展览企图做的,殊非易事。只有通过细节、具体而微的片段,通过对作品和观念的映照,才能做到这点,那些作品和观念帮助我们重置当下的意义,揭示出离我们不远的将来的轨迹。
  今天的艺术家,也包括历史上的艺术家,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尤其是运用那些游离在严格的等级体制之外难以验证的手法,以突然的短路来探询观念的纵深的艺术家,如米凯朗杰洛·皮斯托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皮耶罗佛·利亚蒂(Piero Fogliati)。
  在一个失去了根基、只剩下单纯表面的世界
  个体的“我”和世界的接续性似乎断裂了的地方——艺术却有能力表明,意义的迷失可以成为扩展和加深意义、发现主观性精神气息的契机。很多艺术家(这里我们仅取一例)都明白,有两种绝妙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和艺术的语言。只要将目光从理性的硬壳中解放出来,去捕捉景象的纯净就行。问题在于超越模仿,如何使可能的影像可视(尼诺-米利奥里Nino Migliori)。我们希望在此呈现的是当下的气候,那自我标榜为乌托邦的对纯洁和真理的追求,一种超越未来与历史之线性关系的未来。今天艺术家的作品与其说是关于过去的,毋宁说是关于未来的,而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历史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可视的乌托邦:人们寻求它与社会相对抗。不是历史上在时间之中创造出来并超越时间的乌托邦,而是揭示瞬时影像的乌托邦。换句话说,在这里艺术关注的是起源,艺术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完成的:艺术类似一种天体演化的进程,不断重组着作品底下能量的排序。一个形象会从其初始状态释放出来独立于世界之外,并非它与方方面面割断了联系,而是类似的变化给了世界一个新面貌。如此运作,艺术家会看到幸福从个人转向社会,从封闭的心灵转向开放的城市,或在康帕内拉、托马斯·莫尔和弗朗西斯·培根在《太阳城》《乌托邦》《新大西岛》中非常崇敬地描绘的乌托邦里,在他们的文艺复兴之梦里展现。上个世纪,同样的理念在相当消极的手法上,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被另外运用了。有些艺术家选择展出维纳斯的“斜视”,并非为了展示更锐利的目光,而是表示赞同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l)的说法:为了走向真理,必须“在无处扎根”。根据她的说法,一个人必须将自身放置在虚无:所在就是异乡,因为边界无法保护我们抵御外来的攻击。相反,边界制造迷失的感觉,个体和周围的事物构成荒谬的空间,在两个端点之间摇摆,在那里边界不是防线,而是新的事物,新的可能性的线索——由此,也是新的伦理的尺度。也许我们不妨将那能够吸收想象的真实(包含无穷交叉维度)以及科学的东西,称作“第三真实”。达接近亨利·科尔宾(Henry Corbin)所称的“想象的世界(mundusimaginalis)”和东方神智学者所称的“第八气候(eighth climate)”:一种揭示与现实对立物的思想,属于想象的,虚幻的和乌托邦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家跟随不同的刺激和由此引起的反应来创作,不考虑什么一贯性。我们这里审视的艺术,是在领域的跨越中和等级的变换中产生的,而后出者往往与先出者不调和,甚至相对立。艺术家在绘画与雕塑之间(加布里埃莱·皮科Gabriele Picco、帕奥洛·格拉西诺Paolo Grassino、萨韦利奥·托达罗Saverio Todaro),在建筑与摄像(萨拉-罗西Sara Rossi)、电影(弗朗西斯科·尧迪切Francesco lodice)之间,摄影与装置之间(费利坡·切特纳里Filipp0 Centenari、尼科拉·托弗利尼Nicola Toffolini、达芙内·波捷里Dafne Boggeri、里卡尔多·普莱威迪Riccardo Previdi),画笔与钢铸之间自由地进行着转换。他们既创作抽象的艺术也创作具像的艺术(甚至进入神经美学Neuroaesthetics),远离平面形态的重复,进行全新的探索。对这些艺术家而言,乌托邦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目标,毋宁说是向某个目标的过渡。
  在无孔不入的想象的端口,艺术从突变中,从维系全球交往的世界性互动中选择形象,犹如一个危险的,无法分辨真实与表象的达尔文主义的实验。
  在沉寂混沌的当代生活中,在一个异乡城市的无名惆怅中,在抓取正在靠近(实际无法掌握)的真理的迷醉中,在感同自己无非万物之一的绝望中,寻找新的历史意味着在冲突中使劲将它们都转变成过程与过渡——换而言之,转变成开端,如果做不到这点,至少要领会和传达这样的理念,今天看似无法逾越的边界,并非永远的边界。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本文将以《新编实用英语》为例对具体导入法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  关键词: 《新编实用英语》 英语教学 导入方法    在英语课中,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好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掌握多种导入方法,对新课进行巧妙
内容摘要: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武威是我国出土汉代木雕数量多、品位高的地区之一。由于较为干燥的气候,考古发现的武威木雕,造型和色彩都基本保存完好。武威汉代木雕,有人物、车辆、动物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汉代河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景象。武威汉代木雕,艺术风格粗犷质朴,简洁明快,体现了工匠们技艺上的鬼斧神工之妙。  关键词:河西走廊; 木雕; 木俑; 汉墓  中国木雕艺术可追溯到原始
摘要: 我国的高校招生正处于“大一统”的招生模式与自主招生两种方式并行的阶段。从自主招生的提出、实施,以及对其实行的可行性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育公平,同时,又受到教育公平的制约。但是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完全可以通过调节来完善。“大一统”的招生模式与自主招生相结合才是最切合我国实际的。  关键词: 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 大一
摘 要: 本文就学生与生活、教师与生活等方面探讨了教育切入点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 切入点 反思    宋丹丹主演的《家有儿女》,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片中小孩刘星对母亲给他请家庭教师的事表示不满,于是在家庭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就准备气走家庭教师。果然,家庭教师来了之后,刘星先是撒谎,以自己把所有的书本都借给了班上同学为由(还振振有词这是助人为乐),没法做作业。然后,制造恶作剧,将
刘雍来自民间,生在古夜郎国所在之地贵州,一个布依族上层人士的家庭。从幼年开始,他就背上了家庭出身不好的沉重包袱。在贯彻阶级路线的年代,像他这种属于“黑五类”家庭成分的特殊人群,读书成绩再好也考不上大学。作为失学的社会青年,刘雍身心备受折磨。文化大革命中,家庭被抄家,合同工被辞退,因为家庭历史而被工作组严厉追查。然而,正是在这种无所不在的体制高压和恐惧氛围之中,自学成材的刘雍开始创作漫画组画《颠倒的
2016年7月9日上午10:00,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雕塑》杂志社、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举行。从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遴选出的100名毕业生的优秀雕塑作品,为上海市民献上了  场璀璨的视觉盛宴。  出席嘉宾  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马小枚、著名雕塑家钱绍
摘要: 近年来,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办的独立学院发展很快。这类学院的试办,不但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有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它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并认真解决。其中困扰独立学院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教育质量与办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中考改革的继续深化,中考试卷的命题改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立足教学现实,把握中考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结合对我市近两年中考思品试卷的分析来谈谈今后的思品教学改革。    一、透视近两年我市中考思品试卷,明晰中考命题方向    2007、2008年思品学科中考是使用新教材后的第一、第二次中考。试卷关注真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
内容摘要:通过对雕塑家刘毅城市公共雕塑艺术性的研讨,引发对公共艺术深刻层面性质的研讨;主要关于市民共同的历史、文化、情感、记忆表达场所必要性和表现方法、及城市雕塑的原创性、时代性、城市趋同化问题、人性环境空间等问题进行理论性分析探讨,对城市雕塑在解决空间意境、文化内涵及促进文化自觉、自信的作用共同心理表达方法和意义等有关公共艺术的性质,进行学术层面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深刻层面、城市雕
内容摘要:亨利-摩尔(1898-198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所创作的众多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为现代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母与子”系列雕塑贯穿了他的整个雕塑生涯,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以及对生命活力的强烈感受,他从大自然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中汲取灵感,所创造出的作品形式独特,语言温和,不断震颤着观者的心灵。  关键词:亨利.摩尔、母与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