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太宰治的自我映射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l6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日本无赖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太宰治的最后一部著作——《人间失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复杂而颓废的世界。本文将主人公大庭叶藏作为媒介,借助不同的场景分析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人性原罪、厌世情节、疏离的善意等自我映射,以深化分析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剖析《人间失格》魅力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人间失格 太宰治 自我映射
  作为一个因风格迥异的作品及频繁的自杀行为广受关注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生平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历程。《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遗世之作,这部作品中也蕴含着太宰治难以掩饰的求死倾向和破坏思想。为了更好地分析《人间失格》的深层次内涵,这里从分析太宰治自我映射的方式,对这部作品重新进行解读。
  一.自我映射——人性的原罪
  《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无疑是太宰治宣泄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在塑造大庭叶藏的形象时,太宰治将一个本该天真浪漫的小孩塑造成一个懂得伪装、自保的特殊形象:当与他人接触时,大庭叶藏会通过假装摔一跤、为大家讲笑话等方式,活跃人际交往气氛。如果有人夸他懂事,叶藏就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而事实上,大庭叶藏本人在用这些不符合自身年龄的行为取悦他人时,也时刻怀着恐惧、担忧的情绪。他担心自己做这些行为的真正意义被别人看穿,同时也因为时刻警惕他人的态度、看法而感到疲惫。主人公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太宰治人性原罪的一种侧面揭示。
  此外,《人间失格》中对人性原罪的经典描述还体现在主人公大庭叶藏父亲的演讲场景上。彼时,大庭叶藏的父亲在镇上公开发表演说,出于捧场目的,与主人公父亲有关联的亲属等人纷纷前来。“当这些人与叶藏父亲相处时,立刻调整为成年人嘴臉,笑容虽然由衷,却带着成年人世界独有的虚伪和客套。当叶藏父亲的演讲结束后,这些人却像被换了脑子一样,对叶藏父亲评头品足,甚至是恶语中伤”[1]。在这次戏剧性的演讲活动中,叶藏作为一个旁观者,始终对人们的这种虚伪保持疏离。他内心充斥着拆穿这场和谐相处的骗局,但又因为内心深处的无力感选择放弃与人性的原罪对抗。这种选择也是作家太宰治本人所作出的选择:正是由于看得太透,所以才选择平静地度过,不打破这份虚假的和谐。
  二.自我映射——厌世情节
  在《人间失格》中,厌世情节几乎无处不在。第一章中,太宰治就借助主角大庭叶藏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主人公认为被套、床单等是装饰品。但在十几年后,这种认知却被彻底推翻。这个变化过程及历时之久充分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乏味及情感上的悲观。哀蚊也是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揭露内心世界的重要意向。蚊子的生命多以秋天为限。如果有哪只蚊子侥幸熬到了秋天,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反而意味着这只蚊子将会孤独在这段寒冷的岁月中走向灭亡。在表达情感时,太宰治的揭露内心与隐藏想法同时存在。一方面,他希望借助大庭叶藏这个人物形象,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安于苦闷,但同时,他又担心当别人掌握他想法后将产生的变化,于是通过隐藏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用《人间失格》中的相关人物形象的命运走向揭示出来。这种既复杂又虚幻的表达方式深化了《人间失格》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无比可贵的真实性。
  三.自我映射——疏离的善意
  通读太宰治作品《人间失格》后可以发现,一种蕴含淡淡疏离的善意始终存在于整篇作品中。正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对妓女善意的描述一样:“是对今生永远不再见的善意”[2]。这份善意因为妓女的特殊身份产生了距离感。起初,在尚未阅读这本书时,早已对它的大名产生了初步认知。当我得知《人间失格》的颓废特性时,第一反应并非退却,而是产生疑问:究竟作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伴随着对《人间失格》内容的了解,作家太宰治的内心也昭然若揭:其实,他从一开始就向世人暗示了这部作品的内涵。丧失为人的资格,即失去了根本。他很清楚人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不适感,于是便用这种直白的命名方式事先进行宣告。这种流露着疏离的善意行为将太宰治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他颓废而迷茫,想要与人倾诉自己的苦闷,但却担心影响他人的情绪。这种既敏感、消极而又善良的品质深化了太宰治的人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大庭叶藏与太宰治之间存在颇多相似之处。太宰治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造就了大庭叶藏这一颓废、悲情式的人物形象,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走向内心的解脱。通过对大庭叶藏行为、生命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太宰治的自我映射矛盾而悲观,同时又极具魅力。正是这种自我映射,使得整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晴晴.莫言“丑角精神”与太宰治“丑角精神”之对比——基于《牛》和《人间失格》的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72-173.
  [2]孙葳,范静遐.论太宰治的自杀意识——以《维庸之妻》、《人间失格》、《维荣的妻子》为中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1):111-114.
  (作者单位:怀化市湖天中学1511班)
其他文献
数学在初中基础课程中变的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数学成绩参差不齐,部分数学教师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一些中上等学生身上,对后进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提
【摘 要】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它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基础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  1.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存在的主
【摘 要】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它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基础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  1.档案管理基础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淮的要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了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讨论也由此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开
内容摘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解读阿富汗文化的狂潮,而这主要得益于该书在意象呼应与文化隐喻方面存在的独到之处,基于此,本文就《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该书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进行了深入解读,希望由此更加深入地解读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一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座,作品本身描绘的是活生生的
內容摘要:本文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译本在句法和词汇层面上翻译策略的不同,并进一步探究了两译者采用不同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翻译策略 社会背景 读者群  一.引言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全书以主人公小哈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他和逃亡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流浪的奇遇。海明威曾对此书作出极高的评价,认为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古为今用。本文从“说”与“写”是最根本的基础,结合各类语文知识的分析,提倡合作探究。  关键词: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 合作探究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时数高居榜首,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相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与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追本溯源,我以为古代教学法值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
本文从档案信息的数宇化、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及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总结了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