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传统教育的偏爱、教学经验的束缚、评价体系的缺失三个角度探讨课堂教学中抗阻学生发展的因素,思考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阻抗因素;传统授受;教学经验;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16-1一、传统授受的偏爱
从古至今,教师的地位都比较神圣而特殊,韩愈在《师说》里给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位。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是对教师的深刻诠释。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能力以及勇于质疑的可贵精神。但事实上,走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似乎将这三个方面高度浓缩成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偏爱传授知识,课堂成了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被动配合的观众,教学主线则是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机械地排演,填鸭式的“教授”和“讲述”是主要的表演方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思维发展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我们强调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和需求下,我们似乎看到了许多新气象、新变化,课堂多了“角色扮演”,多了“合作讨论交流”,多了“形式上的所谓探究”,但本质没变,“换汤不换药”,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知识授受依然是核心,贯穿始终,表面形式的改变掩盖不了本质的沉重,热闹的气氛掩饰不住主题的单调。传统授受依然以强大的魅力惯性主宰教师的教学世界,教师无法自拔,偏爱有加。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真正走出传统授受的误区,那么学生的课堂效率和自我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教学也必将会越来越偏离它应有的科学的轨道,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必将成为遥远的绝响。
二、教学经验的束缚
经验是人通过亲身经历,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认知、知识或技能。刘基在《郁离子·专心》中写到“知旱潦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王阳明在《与薛尚谦书》中写到“吃一堑,长一智”,帕特里克·亨利曾说过“我只有一盏灯,正是它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它就是经验之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都充分透视出经验的重要性。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而教学经验也是如此。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自我的必要支撑,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经验的缺乏很可能使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中的复杂、突发的教学情景时,很难从容自如应对。可是,教学经验一旦固定化,成为一种强大的习惯模式,又将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禁锢,当教师习惯了用某一种方式应对教学情境的时候,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进而出现认知上的不认可,情感上的不认同以及行动上的不作为,最终使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我们的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旧有的教学经验,这或许也已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一个障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需要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经验,固守经验,也不能因为经验主义被很多人认同就成为拒绝变革的藉口,我们可以依托原有的教学经验,并逐步习惯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教学反思,不断地超越和突破旧有的教学经验,形成新的教学本能,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轨道。
三、评价体系的缺失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社会的人才观也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构建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著名企业家牛根生曾经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他的观点,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德和才是恒量人才的两个核心标准,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但实际上,我们目前教育教学的主流评价,依然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的分数论指标,“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招生录取仍然是评价的主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缺失。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在尝试或已经实行高考成绩 学业水平测试等级 综合素质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考”的考试模式,减轻高考压力,但是实际上这些变革还是属于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而基于中国的国情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似乎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又必须改革,这或许也正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比较纠结的地方,进行的几轮改革似乎一直还困在分数的圈子里。但改革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源头和高考的指挥棒上转变考试、升学等一系列选拔的方法和标准,勇于破旧立新,改革的步伐可以迈得大一点,真正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解放我们的教育。只有我们的评价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和人性化,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获得学习的自信,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被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在教育部门的带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越来越生动,我们的学生将会越来越阳光,我们的教育将会越来越生态!
关键词:阻抗因素;传统授受;教学经验;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16-1一、传统授受的偏爱
从古至今,教师的地位都比较神圣而特殊,韩愈在《师说》里给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位。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是对教师的深刻诠释。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能力以及勇于质疑的可贵精神。但事实上,走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似乎将这三个方面高度浓缩成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偏爱传授知识,课堂成了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被动配合的观众,教学主线则是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机械地排演,填鸭式的“教授”和“讲述”是主要的表演方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思维发展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我们强调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和需求下,我们似乎看到了许多新气象、新变化,课堂多了“角色扮演”,多了“合作讨论交流”,多了“形式上的所谓探究”,但本质没变,“换汤不换药”,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知识授受依然是核心,贯穿始终,表面形式的改变掩盖不了本质的沉重,热闹的气氛掩饰不住主题的单调。传统授受依然以强大的魅力惯性主宰教师的教学世界,教师无法自拔,偏爱有加。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真正走出传统授受的误区,那么学生的课堂效率和自我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教学也必将会越来越偏离它应有的科学的轨道,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必将成为遥远的绝响。
二、教学经验的束缚
经验是人通过亲身经历,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认知、知识或技能。刘基在《郁离子·专心》中写到“知旱潦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王阳明在《与薛尚谦书》中写到“吃一堑,长一智”,帕特里克·亨利曾说过“我只有一盏灯,正是它照亮了我脚下的道路,它就是经验之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都充分透视出经验的重要性。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而教学经验也是如此。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自我的必要支撑,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经验的缺乏很可能使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中的复杂、突发的教学情景时,很难从容自如应对。可是,教学经验一旦固定化,成为一种强大的习惯模式,又将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禁锢,当教师习惯了用某一种方式应对教学情境的时候,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进而出现认知上的不认可,情感上的不认同以及行动上的不作为,最终使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我们的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旧有的教学经验,这或许也已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一个障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需要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经验,固守经验,也不能因为经验主义被很多人认同就成为拒绝变革的藉口,我们可以依托原有的教学经验,并逐步习惯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教学反思,不断地超越和突破旧有的教学经验,形成新的教学本能,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轨道。
三、评价体系的缺失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社会的人才观也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构建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著名企业家牛根生曾经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他的观点,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德和才是恒量人才的两个核心标准,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但实际上,我们目前教育教学的主流评价,依然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的分数论指标,“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招生录取仍然是评价的主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缺失。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在尝试或已经实行高考成绩 学业水平测试等级 综合素质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考”的考试模式,减轻高考压力,但是实际上这些变革还是属于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而基于中国的国情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似乎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又必须改革,这或许也正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比较纠结的地方,进行的几轮改革似乎一直还困在分数的圈子里。但改革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源头和高考的指挥棒上转变考试、升学等一系列选拔的方法和标准,勇于破旧立新,改革的步伐可以迈得大一点,真正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解放我们的教育。只有我们的评价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和人性化,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获得学习的自信,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被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在教育部门的带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越来越生动,我们的学生将会越来越阳光,我们的教育将会越来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