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探索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原经济区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基于区情特点和当前的发展背景,建设中原经济区不能再走原来的发展路径,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全国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本身固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其进程滞后于工业化,造成了 “三化”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河南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理念。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二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三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四是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进行一体化布局。
   从其内涵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6个方面特征:一是由原来主要依赖工业化向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力支撑转变;二是从原来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向同时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使之宜居宜业转变;三是由原来重城轻乡、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四是由原来粗放式用地、用能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五是由原来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向既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又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六是从原来重单项改革突破向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转变。
   可见,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升了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当前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必然性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增加城镇人口,扩大消费;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可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由此导致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建立起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既是推进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粗放式发展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變。河南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仍低于沿海和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少,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河南城镇化率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依据省情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目前,河南的基本省情主要特征表现在:人多地少,“三农”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大,资源环境压力重,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基于此,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由项目带动向统筹推动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文化观念转型,才能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和职能,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城镇和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有利于城乡融合。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一要突出发展郑汴都市区。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水平管理,尽快吸引要素聚集,成为组团式、网络化的复合型城镇密集区,提升辐射带动功能,放大整体优势,增强发展活力,争取早日成为河南进入世界的枢纽和世界进入河南的门户。二要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地区性中心城市。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壮大其他各省辖市规模,增强聚集要素和辐射带动地区发展作用,使之成为各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三要注重建设各具特色的县级市和县城。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尽快成为对周围地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中等城市。四要积极发展产业基础好的小城镇。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有非农产业基础、发展前景好的小城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使之尽快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五要整合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广新密、舞钢、潢川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经验,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迁村并城”、“迁村并镇”,有条件的“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二)建立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解决河南省当前三次产业自身发展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建立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搞好区域产业布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质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建设联系。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极,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小城市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聚集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二是加快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城乡间资本、信息和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商品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流动;树立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意识,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化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农工贸产业链,加强产业纵向互动;强化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拓展产业联系,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催化效应和辐射效应,搭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平台;加快三次产业的资金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促进三次产业横向互动。最终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产业支撑,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三)创立一套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制度体系
   新型城镇化引领,实质上是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等诸多基本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交融与协调与城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相联系,科学、合理的城乡政策和制度供给直接决定了交融和协调的广度与深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城乡制度创新上,立足全局、大胆创新,建立一套有利于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制度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搞好确权,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农地流转的收益;二是破解户籍约束,加快农民市民化;三是推进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现代民生保障体系;四是创新城乡产权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城乡财税金融制度,实现城乡资源有效配置。
  【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124004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说起到镜泊湖旅游,吊水楼瀑布是必须去的一个景点。而到吊水楼看瀑布,最大的亮点就是看东北汉子狄焕然在悬崖瀑布的跳水表演。  2008年的秋天,我第一次来镜泊湖观赏狄焕然的悬崖瀑布跳水表演,便被这位东北汉子的勇气感动了,后来又多停留了一天,再次欣赏了他在滚滚瀑布间飞身一跃的雄姿。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离开的第二天,狄焕然在央视《综艺大观》节目的见证下,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悬崖跳水纪录的第一人。这不
期刊
如何让科研投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专家和科技界人士呼吁,必须加快推进科研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清除当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让科研经费的“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记者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黑洞”惊人。  总量居世界第三、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
期刊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与4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发展阶段,也正在被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深度困扰。在这个时候,或许特别应该从细微处向日本学习。  日本某大企业负责人长野光史曾向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工作过的著名的九州新日铁住友炼钢厂距离九州湾不远,夏日将尽时,这里阳光灼人,点点船帆浮在蔚蓝的海面上,令人心旷神怡。  40多年前,长野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时,看到的是“红中带黄的海面”,闻到的是“海面飘
期刊
台北以东,一小时车程,就到了这座山城,名叫“九份”。台湾歌手陈绮贞在19岁时,如愿以偿再一次去到她儿时喜欢的这座山城,却发现如今的九份跟那时再也不同,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九份的咖啡店》。但在我这个停留了一个昼夜的过客观来,九份的美,与生俱来,不曾消弭。  喜来园的惊喜  入住九份的民宿喜来园,乃是从网上随手搜来。一是看中这里仅需2分钟便可步行至老街的地理优势,二是从图片上看到这里环境很美。  傍晚
期刊
炒菜5分钟,PM2.5飙升近20倍?最近,这样一组由实验得出的数据,把人们吓了一跳。“中国式烹饪”真有那么可怕?针对这一实验结论,记者请教了环保部环评常聘专家库成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  实验发现,炝锅时污染爆表  这一引发人们热议的实验由环保公益组织“自然大学”进行。研究人员在关闭门窗,且不开抽油烟机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了煮玉米、蒸馒头、炸薯片、炒丝瓜四种烹饪方式产生的
期刊
1935年8月14日,在经历了大萧条时期之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和贫穷的老人提供社会保障,开启了美国养老保险金时代。目前,美国有5400万人接受社会保险,其中就有3800万退休雇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1000万美国残疾人和他们的家人,以及 600万雇员遗属。大致来看,美国现行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包括由政府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障项目、雇主(包括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自主出资的养
期刊
线路到底“暴涨”多少?  近日,针对《旅游法》实施后,部分媒体渲染旅游线路“暴涨”的言论,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以北京市场为例,自助游、游轮旅游价格变化幅度不大。团队游方面,当地导游依靠带旅游者购物、参加自费项目抽成普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团费上涨幅度更大。台湾、东南亚的上涨幅度明显超过欧洲线路。相应的,台湾、东南亚线路自助游、纯玩团比例大幅提升。以东南亚线路为例,在某电商平台上
期刊
《旅游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为提高旅游者自觉维权意识及旅行社的行业自律,近日有关专家对《旅游法》中关于旅游者权益、旅游纠纷处理及对旅行社的要求等进行了解读。  旅游者权益  老年人等有权享优惠  据介绍,本法明确了旅游者自主选择权、拒绝强制交易权、真情知悉权、要求履约权、受尊重权、请求救助保护权、特殊群体获得便利优惠权七个方面的权利。  自主选择权一方面是指旅游者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期刊
编者按  历经30余載的砥砺前行、艰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10日1日将正式实施。至此,我国旅游业将全面进入一个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业的“基因库”。“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文明,是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而《旅游法》的出台也将助推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关于新法对国庆假期旅游市场影响的猜测与担心甚嚣尘上,许多线路价格日益看涨。《旅游法》或将改变旅行团的盈利模式和游客的消费结构,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改变人们对旅游行为的理解和认知,使旅游市场更加规范,让旅游生态更加文明。  《旅游法》一纸“限购令”意味着“超低团费+强迫购物”的旅行团模式走到了终点。原本隐性的购物支出不得不晒在阳光下,使“分段消费”变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