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宁夏五宝”之“蓝宝”美誉的贺兰石,是贺兰山极具地域特色的矿产资源,是宣传宁夏、推广宁夏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据测算,目前宁夏贺兰石资源量仅为2450万吨,能够达到工艺要求的只有250万吨,其中能加工成贺兰砚的不足30万吨。为保护贺兰石这一稀缺资源,宁夏将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开采方式有望从露天改为井工。
贺兰石文化源远流长
贺兰石产于宁夏银川市西30公里处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麓笔架山,大口子、小口子沟源一带海拔2600米左右的悬崖上以及贺兰县境内之拜寺口沟内,是贺兰山独具特色的世界性垄断资源。贺兰石为泥质页岩,紫绿两色天然交错,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用它雕刻的贺兰砚图案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意趣。
据考证,贺兰石的利用始于唐代,主要用于制砚。但因宁夏地处塞外,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贺兰石未能被世人广泛知晓。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宁夏地方官曾选择一块质量上乘的贺兰石,制成一方石砚献给朝廷,康熙皇帝见后爱不释手,为之取名“贺兰砚”。
最早见有贺兰石及其刻砚记载的,要推乾隆年间的《宁夏府志》了。书中有“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的记载。
到了光绪年间,宁夏有个姓谢的府台大人,长于书画,酷爱文房四宝。他从江南老家找来几个石雕艺人,办起了制砚作坊,把宁夏粗犷古拙的艺术风格和江南石雕细致入微的雕刻技术熔为一炉,所制石砚在造型和图案上都有所创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推动了贺兰砚的发展。当时,一方上品贺兰砚售价500两白银,“亦西北名贵产品也”。清末宁夏知府赵惟熙曾为贺兰石砚题诗,“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
至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政府很重视贺兰砚的发展,在银川办起了制砚厂,从事贺兰砚雕刻的艺人逐渐增多,其中阎万庆、阎万金兄弟技艺超群,形成了贺兰砚雕刻具有代表性的阎家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贺兰石石砚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贺兰石艺术精品,这其中尤以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贺兰石竖屏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香港回归时宁夏所赠石砚《牧归》、澳门回归时宁夏赠送的石雕《九羊启泰凤归图》为代表。
2008年、2009年和2011年,贺兰砚制作技艺分别入选银川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贺兰砚”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贺兰砚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书。
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困难重重
为杜绝贺兰石的私采滥挖,自1991年以来,经宁夏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立,唯一采矿权隶属于宁夏地矿局矿业开发勘查院的国有企业——宁夏金石工艺公司,核定年生产能力47.2吨。而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贺兰石资源开采管理的通知》等多个保护政策。2010年,自治区政府主持召开“加强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专题会议,确定了加强贺兰石资源保护,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好传承和弘扬贺兰石文化的发展思路。
在2015年5月20日召开的“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地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宋新华介绍说,虽然近几年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与贺兰石资源开采之间存在矛盾。宁夏贺兰石资源赋存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正常的开采活动将会给保护区环境带来影响。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环保政策的愈加严格,将会给贺兰石资源的开采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需求与贺兰石资源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宁夏贺兰石资源赋存量少,开采难度大,同时考虑到对环境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实际年开采量不足20吨,这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一矛盾也是催生非法盗采贺兰石资源、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存在贺兰石石砚文化市场的繁荣与行业管理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据估算,宁夏贺兰石石砚文化行业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值过亿元,但是在行业自律管理上不到位,市场监管缺乏有效手段,给贺兰石石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品牌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也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宋新华说,针对目前市场上假冒贺兰石泛滥的现象,自治区地矿局2014年筹措资金240多万元,对与贺兰石相关的石头进行了采样分析,贺兰石鉴定标准预计将在2015年年底出台,届时将为广大消费者、市场监管者提供一种有效、可靠、权威的鉴别假冒伪劣贺兰石的标准和手段。
多措并举 有效推进贺兰石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贺兰石石砚文化在宁夏黄河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浸染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宁夏文化发展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宋新华表示,今后将从源头强化贺兰石资源的保护,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提高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树立贺兰石石砚特色文化品牌。
宋新华强调,首要的是,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要求,及早谋划,制定科学的贺兰石资源开采和利用方案,妥善解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贺兰石资源保护性开采的关系。坚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矿山资金投入力度,边开采边治理,切实将贺兰石资源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坚持文化的长远发展与市场的短期需求相统筹,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方案,严格按照核定生产能力进行资源开采,并同时提高贺兰石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需求与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
同时,要扎实开展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贺兰石资源的勘查程度,摸清“家底”;提高现有贺兰石矿山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盗采、破坏贺兰石资源的行为;筹划论证建立宁夏贺兰石石砚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园区的方式来统筹规划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带动贺兰石石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摸索建立贺兰石资源定价供应机制,按照市场要求合理进行资源投放配置;成立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为贺兰石石砚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要深入抓好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切实做好贺兰石石砚文化的品牌建设。继续推进宁夏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会工作,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协调各类产业资源及行业内不同群体意见,共同推进行业发展;继续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加快制定贺兰石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稳步推进“贺兰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授权使用,努力打造诚信、优良的贺兰石石砚文化品牌。
贺兰石文化源远流长
贺兰石产于宁夏银川市西30公里处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麓笔架山,大口子、小口子沟源一带海拔2600米左右的悬崖上以及贺兰县境内之拜寺口沟内,是贺兰山独具特色的世界性垄断资源。贺兰石为泥质页岩,紫绿两色天然交错,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用它雕刻的贺兰砚图案千姿百态,别有一番意趣。
据考证,贺兰石的利用始于唐代,主要用于制砚。但因宁夏地处塞外,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贺兰石未能被世人广泛知晓。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宁夏地方官曾选择一块质量上乘的贺兰石,制成一方石砚献给朝廷,康熙皇帝见后爱不释手,为之取名“贺兰砚”。
最早见有贺兰石及其刻砚记载的,要推乾隆年间的《宁夏府志》了。书中有“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的记载。
到了光绪年间,宁夏有个姓谢的府台大人,长于书画,酷爱文房四宝。他从江南老家找来几个石雕艺人,办起了制砚作坊,把宁夏粗犷古拙的艺术风格和江南石雕细致入微的雕刻技术熔为一炉,所制石砚在造型和图案上都有所创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推动了贺兰砚的发展。当时,一方上品贺兰砚售价500两白银,“亦西北名贵产品也”。清末宁夏知府赵惟熙曾为贺兰石砚题诗,“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
至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政府很重视贺兰砚的发展,在银川办起了制砚厂,从事贺兰砚雕刻的艺人逐渐增多,其中阎万庆、阎万金兄弟技艺超群,形成了贺兰砚雕刻具有代表性的阎家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贺兰石石砚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贺兰石艺术精品,这其中尤以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贺兰石竖屏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香港回归时宁夏所赠石砚《牧归》、澳门回归时宁夏赠送的石雕《九羊启泰凤归图》为代表。
2008年、2009年和2011年,贺兰砚制作技艺分别入选银川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贺兰砚”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贺兰砚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书。
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困难重重
为杜绝贺兰石的私采滥挖,自1991年以来,经宁夏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立,唯一采矿权隶属于宁夏地矿局矿业开发勘查院的国有企业——宁夏金石工艺公司,核定年生产能力47.2吨。而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贺兰石资源开采管理的通知》等多个保护政策。2010年,自治区政府主持召开“加强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专题会议,确定了加强贺兰石资源保护,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好传承和弘扬贺兰石文化的发展思路。
在2015年5月20日召开的“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地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宋新华介绍说,虽然近几年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与贺兰石资源开采之间存在矛盾。宁夏贺兰石资源赋存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正常的开采活动将会给保护区环境带来影响。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环保政策的愈加严格,将会给贺兰石资源的开采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需求与贺兰石资源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宁夏贺兰石资源赋存量少,开采难度大,同时考虑到对环境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实际年开采量不足20吨,这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一矛盾也是催生非法盗采贺兰石资源、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存在贺兰石石砚文化市场的繁荣与行业管理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据估算,宁夏贺兰石石砚文化行业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值过亿元,但是在行业自律管理上不到位,市场监管缺乏有效手段,给贺兰石石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品牌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也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宋新华说,针对目前市场上假冒贺兰石泛滥的现象,自治区地矿局2014年筹措资金240多万元,对与贺兰石相关的石头进行了采样分析,贺兰石鉴定标准预计将在2015年年底出台,届时将为广大消费者、市场监管者提供一种有效、可靠、权威的鉴别假冒伪劣贺兰石的标准和手段。
多措并举 有效推进贺兰石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贺兰石石砚文化在宁夏黄河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浸染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宁夏文化发展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宋新华表示,今后将从源头强化贺兰石资源的保护,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提高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树立贺兰石石砚特色文化品牌。
宋新华强调,首要的是,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要求,及早谋划,制定科学的贺兰石资源开采和利用方案,妥善解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贺兰石资源保护性开采的关系。坚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矿山资金投入力度,边开采边治理,切实将贺兰石资源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坚持文化的长远发展与市场的短期需求相统筹,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方案,严格按照核定生产能力进行资源开采,并同时提高贺兰石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需求与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
同时,要扎实开展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贺兰石资源的勘查程度,摸清“家底”;提高现有贺兰石矿山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盗采、破坏贺兰石资源的行为;筹划论证建立宁夏贺兰石石砚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园区的方式来统筹规划贺兰石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带动贺兰石石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摸索建立贺兰石资源定价供应机制,按照市场要求合理进行资源投放配置;成立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为贺兰石石砚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要深入抓好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切实做好贺兰石石砚文化的品牌建设。继续推进宁夏贺兰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会工作,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协调各类产业资源及行业内不同群体意见,共同推进行业发展;继续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加快制定贺兰石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稳步推进“贺兰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授权使用,努力打造诚信、优良的贺兰石石砚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