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设色山水画自从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这形式背后蕴涵着深刻审美观的变化:画坛审美思潮由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色彩宏丽的宫廷贵族的审美嗜好转变为挥洒自如、淡雅写意文人画审美观。
  关键词:大青绿;小青绿;浅绛;审美观
  
  中国山水画随着山水诗的蓬勃发展也开始了它的发展之旅。魏晋六朝谢灵运、宗炳、王微等诗人、画家不仅内视自身,而且外观自然:在内视自身的心路历程之中发现了魏晋风度的人格之美;在左右流盼外观自然之际发现了山川河流的自然之美;在审视自然万物过程之中 “乐山乐水”“畅神”、愉悦的精神体悟过程之中形成了“错金镂彩”和“清水芙蓉”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新兴的山水画开始由最初人物画的背景走向前台,但是山水画却是以追求“错金镂彩”的“大青绿”山水形式开始了中国山水画史之旅。
  六朝尽管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虽然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艺术家对山水画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他们的努力使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背景剥离出来,渐渐走向独立,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工笔人物画以工笔设色的形式,因此只能是“错金镂彩”式的青绿山水画形式。直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继承了展子虔的风格,用工致严整的笔法、浓烈沉稳的色彩在青绿与泥金对比的装饰性中显示了金碧辉煌、色彩宏丽的重彩画风,这也是典型的“错金镂彩”。此风十分适合宫廷和贵族的审美嗜好,也符合盛唐国强民富这一时代的审美需要。此画风堆金砌玉、雕梁画栋的华丽宫室,宝马香车、珠围翠绕的车骑服饰,都彰显着盛唐壮丽宏伟的阔大气象,画中充溢着冉冉如旭日方升的朝气,根本不同于一味矫饰委靡不正的六朝之风,这是国力昌盛、豪迈富庶的大唐人独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泱泱大国精神气质。
  一般简单的推理,老庄玄学审美观影响下的山水画技法和形式表现应该是直指水墨,应该是“清水芙蓉”式的。但由于处于山水画起始之旅的此际,老庄玄学审美观只是渐渐地开始浸入山水画的创作。且由于技法发展的束缚,这时山水画从功能上和艺术追求上而言也只是模山范水,只能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种艺术审美观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的展子虔、大小李将军。
  “大青绿”山水画直接借鉴工笔人物画细匀的线条,细匀的线条尽管具有高古的情趣,但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树石的形质是十分困难的,更难以表达绘画主体自由不羁的精神状态,抑制了画家情感挥洒的即兴流露。所以,到了二李“大青绿”重彩山水画的高峰之后,山水画本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时代审美思潮的变化都呼唤一种能代表文人审美思想的绘画表现形式。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一改“大青绿”山水画法度森严规矩严谨,以多变的用笔和设色的单纯浅淡揭开了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成为推进“大青绿”向“小青绿”“浅绛”过渡的重要人物。史书誉其画“当其下笔风雷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当然,历史所云吴道子多变和跳动如“风雷快”线条尽管仍然是相对二李“大青绿”山水画工致的轮廓和脉络线形式上的变化,只是超越了“大青绿”山水画细劲、均匀、工致在情感承载和精神自由的限制,强化了用笔的意识、提高了线条的情感承载度及精神自由度,但这依然是大唐时代积极进取、雄浑博大的主流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在绘画上的显现,有如唐诗中的边塞诗一般,是与当时那个青春焕发的时代的社会心态息息相关的,是以雄强奋发的时代为背景的一代久经战火狼烟熏陶的边关将士的美学风姿。当然,其线的多变只不过是相对于细匀工整的铁线描之类偏工的线描,其线仍然是起勾勒形象的功用,其形式依然带有较强的平面装饰性。这显然并没有完全使绘画主体情感的表达向更深层次挺进并得到解放,这种表现形式只是“大清绿”山水画形式向“浅绛”“小青绿”“水墨”山水画形式过渡过程中的桥梁。直指水墨,“清水芙蓉”式的山水画风应该是封建社会由盛而渐衰、“繁华落尽梦如痕”的中晚唐之后的文人来完成这个历史的选择。“王维”的出现,才开始渐进改变这一审美形式和内涵。历史文献记载王维的水墨“平远”山水画以墨代色,追求墨色的氤氲变幻,以其清澈纯真的气质和美学魅力令后世苏东坡等文人情不自禁,顶礼膜拜,赞誉有加。这其实是一种摒弃大青绿山水画华艳工谨,欣赏平淡自然美的审美思潮兴起,代表着文人画审美观开始找到自我审美情趣寄托的艺术载体。这审美形式和内涵是唐盛期经历了长期动荡走向安定后,失意于庙堂之上的文人在繁华之后以充满诗意和山林野趣的环境来慰藉自己失意的心灵。这种审美诉求直接开启了宋元明清文人画重墨轻色的先河。[1]“安史之乱”后,随着唐王朝的渐次衰落,中晚唐在盛唐富丽堂皇的基础之上走向了糜糜缛丽、浓艳矫情,这缛丽浓艳在中晚唐发展到了极致,正像老子所言:五色令人色盲。这缛丽浓艳五光十色,晃人耳目,已不再是盛唐使人欣欣向荣的雍容华贵之壮丽。由唐而宋元、而明清,随着封建社会由顶峰下落的这一时代趋势,当失意于仕途的中国文人把精神专注于山水画,并凭借其深厚博大的文学修养和巨大的影响,极力鼓吹文人的审美趣味,这令人色盲缛丽逐渐为淡雅的美学所代替也就是十分自然的结果。色彩从“大青绿”趋于水墨,从缛丽变为淡逸,线条从工整凝练转为流动多变,正所谓:“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在绚烂至极后反趋于平淡,这是时代使然,历史之必然。随着老庄玄学成为中国文人画中主流的审美思想,随着水墨审美情趣的发展,在占据了画坛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看来,青绿山水画制作性较强,过于工整严谨,加之艳丽的石青石绿色彩,显然不入追求隐逸,追求脱俗,自标清高的人文法眼,“屏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才是文人的审美要求。这样,“大青绿”山水画中线和色彩的关系出现了线进色褪的变化。
  由唐而五代、再宋,在逐渐占据画坛主流地位的文人审美思潮的推动之下,文人山水画在消减色彩的作用后,对绘画的审美要求已经超越了“大清绿”山水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过于受形制和色彩所缚规整华丽的装饰性,开始集中地反映到凸显笔墨审美价值的作用上来。于是,荆浩从理论和绘画实践上对山水画笔墨的强调,后经苏轼、赵子昂对笔墨的大力鼓吹,标志着色彩已经彻底让位于笔墨,真实地退居“二线”,成为笔墨的辅助与补充。这样,毫无疑义的,笔墨成为文人画主将,色彩成为文人画副将。两者的位置完成了主次的颠覆。但是,随着色彩让位于水墨的过程中,“中国画家在认识客体时,仰观俯察、远取近求天、人、物、我间的内在联系,舍表求里地寻找到了以墨类天、人、物、我的本质,然而表象的第一层次刺激并不会因人们追求本质而消亡,色表对人们的感官刺激仍然时时存在,唤醒人们不要完全忽视它”[2]很显然,文人画虽然更注重水墨的运用,但是完全摒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不是文人画家的初衷和目的,文人画家所关注的只不过墨色主次的关系,在“水墨为上”的这一最为重要的文人画审美要求下,色彩是笔墨必要的补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画的不可或缺。这样文人画家就必然在色彩与笔墨的矛盾中进行某种程度的调和,所以画家舍弃具有的覆盖力会影响水墨的渗化效果矿物色的重彩,更多地关注降低对墨色影响的透明半透明的植物性颜色,在具体的设色方式上则是以淡雅替代了浓艳。于是乎,之前的“大青绿”山水画从而变幻成为两宋人的“小青绿”山水画和元代的“浅绛”山水画。“大青绿”过渡为“小青绿”“浅绛”山水画形式。
  在宋以后的文人画家的眼中,“大青绿”山水画繁复而工整的表现手法妨碍了文人自然闲适地“肇自然之性”传情达意。 而经文人画家改造后的“小青绿”“浅绛”形式的山水画,其作画程序、使用材质、技法运用都秉承水墨画的审美诉求和艺术准则。“小青绿”“浅绛”山水画中色彩和水墨骨体之间互为补充的紧密关系以及不同于“大青绿”设色山水画的关键之所在就在于:“小青绿”“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山水的骨体上淡淡地点写上单纯的赭石色或淡雅的青绿色,而迥异于“大青绿”浓妆重彩层层的渲染和严谨的勾勒,呈现的依然是透过薄薄色彩水墨的干湿浓淡氤氲之微妙变化、浑厚苍润的笔墨韵致。“小青绿”和“浅绛”设色法是中国山水画最为简洁的设色方法,这是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表象色彩进行化繁为简和化绚烂为质朴的高度抽象提炼,充分体现出中国文人画单纯的色彩观念,是 “水墨为上、色彩辅助”的文人画色彩审美观。在具体绘画实践过程中,“浅绛”也好、“小青绿”也罢,都没有因为色彩的敷设而泯灭文人画所倡导的写意精神,没有泯灭文人画追求画面的书“写”的结果。“浅绛”“小青绿”追求的是色和水墨的交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笔墨的气韵美。因此,在文人士大夫的倡导下,“淡”成了用色诀窍,且越淡越雅。清淡的写意画就成了最理想的表现方法。[3]有萧疏淡泊之意的“浅绛”山水画被文人画家视为和水墨同等重视的表现手法,清雅柔媚的“小青绿”山水画也余音绕梁,历久不衰,明清的文人画家几乎人人都在“小青绿”山水画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总之,“小青绿”“浅绛”山水画既体现了文人画对“大清绿”山水画形式的改造,也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色彩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 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87.
  [2] 董欣宾,郑奇.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遗产的传承、一个民族未来的开创者的培养主要是由这个民族的教育者来完成。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始终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我们民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始终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一个民族的落后和衰亡其根本原因可能还是教育的失败和教育者的无德无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是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无德者无能,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首先是师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因为师德直
摘要:本文在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师生阅读现状和素质教育的差距的基础上,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论述了在小学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需要,并结合班级读书会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师生、家长的读书态度的变化来强调说明读书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关键词:阅读现状;课外阅读;母语教育;班级读书会    一、引论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这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读书不但可以
一、教师个案杰的背景分析  杰是刚踏进教师队伍的年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对理答行为的不解和偏差。认为只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认真教学就行了,根本没想过理答,也不懂理答是什么意思。同时对课堂上应该理答的地方处理不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  因此,该教师决定跟从李校长走进自学世界,学习理答。  二、教师杰原有理答水平呈现  通过用量表对杰课堂理答水平测试,发现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要求高职大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出路,也影响学校的发展。本文以我院国家示范性建设的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个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职业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职业心理辅导为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探索一条有特色的高职院
历史学科属人文学科,新课改背景下的文科综合高考十分重视学科能力与人文素质的考查。近3年湖南高考文综考试表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与高考要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作为高三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历史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如何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高效和精彩?现以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下称《一次合作》
摘要:高师的“无机化学”课程处于基础地位,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关联最广,与中学的化学教学最密切,需要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课前学习的个性化、课外作业的个性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跟上时代和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个性;教学;课前;课外    目前的时代和形势已经把高校对于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到了“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高度,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无法回避。应该说,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
近年来,在边远的湘西土家山区,  有这么一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一直在拓宽德育渠道和创新育人方式上不遗余力,如今声名鹊起。尤其是2012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年末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位居所在县第一名。它就是湖南省龙山县华塘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该校”)。  一、提升文化内涵,创建温馨环境育人  学校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育人环境更加浓厚。百米文化长廊是该校一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要让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又要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还要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达到健康锻炼与品德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健康;情感;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
摘 要:以PIC单片机教学为对象,说明了PIC单片机教学作用,论述了教材选择标准,研究了教学技巧与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指出了目前PIC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PIC单片机;教学;效果;技巧    一、PIC单片机使用现状与开设课程作用    PIC单片机采用哈佛总线结构、RISC精简指令集和流水线指令执行方式,具有集成度高、外设资源丰富、开发调试工具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移植升级方便
摘要:本文概述了电子专业传统绘图方法的弊端,介绍了基于PPT快速绘制标准电子专业的原理图、波形图的方法,以及细节处理的技巧,阐述了其图形如何方便实现动画与修改,以及PPT原理图与Word之间如何实现转换。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PPT;绘制;电子原理图;课件    目前,电子技术专业几乎都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为此介绍PPT绘图工具的巧妙运用。    一、元器件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