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哲学论析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以哲学为线索挖掘外交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已成为外交学研究的一个新议题。外交哲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对外政策和外交行动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研究俄罗斯外交哲学,有助于认识俄罗斯外交政策和行动的逻辑前提和行为基础。俄罗斯文化来源具有多样性,神秘主义、民族主义、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是俄罗斯文化中最具特色或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传统,构成俄罗斯外交的思想源泉。从基辅罗斯至今,俄罗斯思想逐渐发展成熟,其大国诉求十分明确,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外交哲学,而是受到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并在不同阶段诉诸不同的概念表达。“普世回应性”、道德义务、批判和矛盾是与四种思想源泉相对应的外交哲学核心概念,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有鲜明体现。俄罗斯的外交实践与外交理念既相辅相成,又难以完全一致。当国家实力不能支撑俄罗斯的雄才伟略时,“神圣罗斯”和“野蛮罗斯”的两面性就会同时暴露出来。外交理念中的二律背反是造成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冲突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海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和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大流行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政治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2020年11月6—8日,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20年会暨第8届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围绕“开放合作命运与共”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议程的跨领域整合与扩大趋势增强,形成一类具有联合国特色的跨领域、综合性全球大议程,如《21世纪议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大议程化”现象是全球不同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其中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显著,一个由会员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及全球非政府行为体共同组成的议程推动联盟是“大议程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大议程化”在促成最为广泛认同的全球主流价值原则和包容性的全球合作框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议程化”自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和困境,包括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投入不足
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核心是变,而变的关键是导向与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构建新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成功范例有两个:一是欧盟,二是东盟。东北亚新地区关系和秩序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突变并不现实,且没有一方能够单独改变现状。因此,东北亚需要寻求符合本地区情况、符合新时代大趋势的变革之路。东北亚以构建长久和平与合作发展为目标,为此需要让基于区域共生和区域共利认知的合作进程可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认知理念,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近代东北亚关系和秩序发展的一个历
最近十余年,人工智能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美国的人工智能在研发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学术机构是美国人工智能研发的主力,企业界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已在美国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并提升了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也在积极深化人工智能在政府部门特别是军事领域的应用。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战略,进入了快速实施阶段。特朗普政府为美国人工智能发展设立了目标和原则,成立了指导和实施机构,注入了大量资金,并积极推动数据开放、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政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核心议程设置,培育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深度融入全球金融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借鉴跨学科的研究,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将国际议程设置过程还原和分解为议题形成(问题显现、内部决策和政策博弈)、议题传播(观念性、关系性、制度性和体系性渠道)和议题制度化(认知议程和制度议程)三个存在时序的阶段。这一新的分析框架清晰地呈现了国际议程设置的权力属性:国际议程设置是表达自我偏好、认知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塑造或改变国际话语体系的必要过程,也是创立或修改国际制度的关键路径。因此,国
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加速,推动国际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是否创立新国际制度以及是否对既有国际制度进行重新解释和应用,可以将崛起国改革国际制度的路径分为替代、叠加、转换和偏离四种类型。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作者指出霸权国的制度否决能力与既有国际制度的弹性空间是影响崛起国选择制度改革路径的两大条件要素,并以此解释了2008年以来中国在主权信用评级、国际货币体系、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开发银行四个议题领域所采用的国际制度改革路径之间的差异。在主权信用评级领域,美国的否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入反思和创新尝试,加速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和结构变迁。中央银行间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体系从危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生长。中国以包容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一跃成为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全球网络的中心,在国内外广泛引发有关国际金融纽带如何塑造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和政策探寻。聚焦于中国货币互换协定的国际政治影响,作者根据协定在相互依存和风险信息两个维度上的不对称性特质,重新审视关于国际经济关系会带来外交立场接近的“赫希曼效应”,强调互换协定的塑造性权力以及信号传递实践开启的认同塑造和互
2019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暨北京地区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宇燕致辞,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等主持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
东南亚地区秩序是由大国力量对比、战略互动以及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共同塑造的,相对温和的大国竞争为东南亚国家通过东盟这一地区制度安排主导地区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中美战略竞争强化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对华施压着力点的变化弱化了东南亚国家根据地理位置、领土争议或美国盟友身份做出战略选择的必要性,促使它们在众多不同议题上采取灵活的差异性政策。大国地区战略的调整引发了地区制度间竞争的压力,而特朗普政府对多边主义的轻视导致东盟主导的地区制度安排边缘化加速,地区经济和安全合作制度的碎片化更加明显。此外,大国战略竞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