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的新思考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及城市道路绿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道路绿化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道路景观设计赋予了新内涵。在参与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提出了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的一些想法。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道路绿地不仅是为了美化道路、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净化空气、分隔交通和组织车辆流线,更是联系城市环境的纽带,提供人性化的空间以及自然保护的空间,并为城市道路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在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要考虑绿化带的宽度对道路生态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城市道路形成的小气候特征、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道路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充分利用可绿化的空间,并与周边环境结合设计,营造美观、生态的道路景观。
  关键词:道路景观;生态性;人性化;温榆河大道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043
  0引言
  “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么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1]。城市道路承担着城市内部人与物的运输、流通的功能,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工作活动,同时,城市道路作为纽带联系着对外交通,保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城市道路是人们了解城市、认识城市的窗口,是形成城市结构的骨架。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是日益增大的。道路交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不仅是城市道路区域内的环境污染,对整个城市动植物以及城市内生物多样性也有危害。
  这样的现状要求城市道路及其城市道路绿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进行生态科学与景观美化效果结合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希望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同时,体现城市生态性、城市地域性和城市文化性。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亟需对“生态园林”概念给予进一步的阐述并且赋予其新内涵[2]。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道路绿化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参与过的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为例,提出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的一些思考。
  1案例分析——温榆河大道绿化设计
  1.1基本概况
  温榆河大道全长16950 m,北起机场高速南线,南至朝阳北路通州段,联结5条城市道路干线(机场高速南线、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京平高速、朝阳北路)和9个村落(康营村、西甸村、前苇沟村、长店村、金盏村、东村、东窑村、沙窝村、高安屯)。根据实际状况,现已建成的温榆河大道由北向南被命名为康营东路、东苇路、金盏路、金榆路。
  道路路板由北向南自机场南线(桩号0+000)至东坝路(桩号9+550)段无中央隔离带,长约9550 m,以下简称北段;自东坝路至朝阳北路(桩号16+950)有10 m宽的中央隔离带,长约7400 m,以下简称南段。原红线内绿化总面积451365 m2。外侧绿地扩出30 m后绿化总面积1266365 m2(其中含无法扩拆的约为129000 m2,剩余面积为1395365 m2)。温榆河大道确定了5个重点设计段、1个节点段以及联系重点设计段与节点段的过渡段。
  1.2设计定位与理念
  温榆河大道是北京东北部南北向贯穿的主要交通走廊,在设计之初将其定位为集环境、景观、交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道路,依托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营造出带状的城市绿地空间。将道路周边原有的生态自然景观与道路不同段落的功能结合起来,考虑道路通过式的景观特点,使人、车行走在温榆河大道上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城市之序、绿色之廊”。
  1.3设计要点
  1.3.1南段中央中央分车绿带设计体现安全性与景观美结合温榆河大道南段设置有中央分车绿带,在进行中央分车绿带的绿化设计时,应该考虑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保障行车视线、生态景观等问题的处理。
  首先,中央分车绿带应该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没有过高地形起伏和不采用防眩板设施的情况下,采用植物材料阻挡眩光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为了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5 m范围内,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3]。因此,植物材料的选择上以常绿树西安桧为主,西安桧属于慢生常绿树种,冠幅逐年变化不大,在北京地区生长良好。此外种植方式采取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且相对密植(图1)。
  其次,为了保障车辆行驶安全,还需在绿化带两端留出行车视线。因此,在中央分车带端头采用通透式设计,地被花草进行种植,高度不超过70 cm[3]。这是为了不遮挡驾驶人的视线,使他们能全面地观察周围的路况,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保证道路交通顺畅安全(图2)。
  再根据生态和景观的要求,标准段植物配植方式采用群组配置。群组1:西安桧+馒头柳+红瑞木+月季+大花萱草(见图3);群组2:栾树+紫叶李+东陵八仙花(见图4)。结合景观美学要求的考虑,在平面布置上呈弧形飘带状,使道路景观更加丰富灵活。
  1.3.2提供宜人的空间尺度温榆河大道在设计之初,道路外侧绿带确定了周围可以扩拆和不可扩拆的区域范围。在可以扩拆的区域,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 m的路段,结合周边环境可设计成带状公园,以文化休闲为主要的功能。如康营组团、水产科技园等路段,道路红线外留有30 m宽的绿化带,在这些地段布置出入口广场、休闲广场、游步道等文化休闲设施,满足周围人群游憩的需求。此外在人流量大的道路交叉口,设置供人流集散的绿化广场(图5~6)。
  行道树分枝点高于2.5 m,选用国槐、白蜡、新疆杨等乡土行道树种,在保证人行、车行安全的前提下,提供遮荫环境。
  1.3.3体现生态性的追求温榆河大道绿化设计定位为突出其城市“走廊”的作用,在绿化时与周围用地的绿化结合起来设计,近借周边用地、公园之景,远借城市绿地系统的其他绿地景观。在有条件的路段尽量增加风景林带的厚度,打造生态性的景观大道。通过景观大道通风、遮荫的功能,可以改善道路及其附近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4](图7~8)。
  在现状勘察时,标明要保留的自然风景林和现状树。保留现状树的路段以现状乔木为主,搭配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植物配置方式以效仿自然群落种植为主,力求在路边创造原生态的自然小环境。例如温榆河大道南段重点设计段的2个标准段的种植设计分别为:(1)主辅路分车带:油松+华北紫丁香+棣棠+沙地柏,新疆杨+榆叶梅+红王子锦带(图9);(2)中央隔离带:馒头柳+西安桧柏+月季+大花萱草,栾树+紫叶李+东陵八仙花(图10)。
  在路段红线与周围建筑距离较小,不可扩拆的路段充分利用地面进行绿化,宽度大于2.5 m的种植乔木,宽度小于2.5 m的路侧带结合建筑立面或围墙用爬山虎等进行垂直绿化,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化率,使其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利用地形与植物结合,形成屏障,减少车辆噪音对周边人群的影响。
  1.3.4营造美观的景观效果温榆河大道的5个重点设计段和1个节点段绿化设计体现“花叶相映、层次丰富、尺度适宜、空间有序”的现代“绿色生态走廊”思路。不同的景观节点区域按照四季景观原则配植植物,以突出一季,兼顾三季的景观模式,形成三季有景、四季可观的效果。在种植设计中用到的春景植物有碧桃、月季、美人梅、贴梗海棠等16种植物,夏景主要有金叶女贞、火焰卫矛、紫叶矮樱、紫薇等夏花植物和色叶植物24种,秋景主要选用秋色叶植物,如银杏、白蜡、元宝枫等,冬季则主要是油松、云杉、白皮松等常绿植物以及观干色的红瑞木等植物。另外在树种搭配上还考虑了春季和冬季植物发芽、落叶快慢,希望尽量延长温榆河大道的绿化观赏期。在道路立面设计上考虑植物林冠线形成道路立面起伏的天际线,使车辆和行人在动态观赏的过程体验到道路绿化带来的节奏与韵律。过渡段的标准段设计长度按道路设计时速确定,使道路上行走的行人和驾驶车辆驾驶人能享受到道路上的风景,同时不会感觉到单调。
  1.3.5效果评价作为地处北京城乡结合部的重要通道,温榆河大道的绿化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上都符合区域定位,完工后植物群落形态和色彩搭配、地形处理、与周围的环境结合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建设部园林绿化工程评选组的肯定。
  2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再认识
  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为大家所公认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道路,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净化空气,吸附有害物质,降低道路污染;为车辆行人遮荫;分隔交通,组织车辆流线行驶等方面。在参与温榆河景观大道绿化设计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收集,对城市道路绿地在当今时代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2.1城市道路绿地是联系城市环境的纽带
  为解决一些城市近年来超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城乡无序化等问题,中国也开始引入greenway的概念[5]。城市道路是国内“绿道”发展之初的重要载体,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组成部分以带状的形式把城市其他类型的绿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自然的绿地连接廊道。在未来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可以突出其生态联系性的作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突破原有的绿色景观与线性道路简单结合的模式,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流的通道。
  2.2城市道路绿地安全性功能
  城市道路绿地的绿化范围是城市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道路红线之间)可进行绿化的用地;主要由街道绿带、交通岛绿地、街头小游园和街道广场绿地等组成[6]。其中,街道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在道路平面上承担着分隔道路交通的作用,在立面上纵向分隔了空间,使不同车道上的行进的人之间相互无干扰,保持距离。在绿带尽端的绿化设计更是起到了提示、安全的作用,使驾驶员方向明确。同时,道路绿地可以作为非常时期防灾疏散和辅助用地。街道绿带也有效地防止了城市道路上火灾的蔓延[7]。
  2.3提供人性化的空间以及自然保护空间
  城市道路是城市居民使用效率最高的场所,城市道路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亲切、轻松的空间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一直提倡以人为本,关注使用者空间感受,但是道路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同时应当关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为人工绿地,是以人为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合理的搭配是保证人工群落结构稳定的前提。道路红线外的绿地布置结合周边环境,自然植被具有丰富的组合、复杂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动态演替的特征[8]。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地应当承担保护生态群落的功能。
  2.4营造美丽的城市风貌
  城市景观道路又称园林景观道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线环境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9]。城市道路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10]。道路作为城市迎来送往的窗口展现着城市的面貌,道路把各城市绿地连结成完整的系统,以不同植物的姿态、色彩提供给人美的享受。
  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新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风景园林师更多地将城市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设计领域。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该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调整。
  3.1影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因素
  3.1.1绿化带的宽度影响道路的生态性城市道路的绿化带宽度直接影响绿化设计效果,以分车带为例,宽度大于2 m的绿化带可以种植乔木,而宽度小于2 m的绿化带则应该以灌木、草地为主,如果小于1 m一般不考虑绿化。分车带宽度越大,所产生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也能尽可能的发挥,如果宽度过小,植物自身的生长都会受到影响,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3.1.2城市道路形成的小气候特征城市道路的气候特征与城市其他用的特征有时会使人明显感觉到不同,如道路上的风向通常会与道路线性方向相同,道路的气温与城市其他地方有差异等。这是由于从道路上升腾的热空气会吸纳周边地区的凉空气,相对于风向的道路走向或方向会给风速、空气涡流的形成、相对湿度和土壤干燥格局带来重大影响[11]。因此,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小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道路及周边的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生态因素数据的掌握。在种植设计时加入生态学的原理,不是仅着眼于道路绿化量,更重要的是城市道路整体生态效益的提高。
  3.1.3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汽车是道路上最主要的污染源,道路绿地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天然净化器的作用。汽车废气、除草剂、融雪剂等污染都对道路绿化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条美观、生态的景观大道不仅仅是设计、施工、养护的结果,更需要植物能经的起环境的考验——正常生长并吸附一定的污染颗粒。在绿化设计前,应该对各城市道路的污染因素、污染状况做出分析,提出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
  3.1.4道路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路功能的不同,人流与车流的出行目的亦不同,人们所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很多,如骑车、步行、乘车等[12]。城市居民选择的出行方式不同对道路的功能需求也略有差异。虽然人流、车流都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但他们行进的速度不同,对道路景观的观赏尺度也不同,因此植物配植必须要把速度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行人前进的速度较慢,通常是近距离地观赏道路景观,对道路景观的细节观察比较多。要求人行道上除了种植遮荫的乔木外还应该种植地被花卉。非机动车的行进速度比步行快,对街景的细节注意不太多,绿化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空间上隔离,在视线上能保证安全视距。机动车是道路上占车道数最多的道路使用者,其移动速度快,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车道上,视域范围随着速度加快而变窄变小,因此机动车道的绿化一般按规定行驶速度分标准段长度进行设计。
  3.1.5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道路作为人与物流通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但同时也是对自然界干扰最大的区域。即使道路占用的是荒地,也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空间,可以说是人从自然生物的领地中借道而过。“斯谓雕栋飞楹构易,槐荫挺玉成难”[13]。对于原用地中的动物和植物都应当予以保护。
  3.2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措施
  3.2.1科学选择绿化树木材料进行配植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保留现状的植被资源,减少大草坪的使用。另外可以选择维护程度较低甚至可以基本不用维护的植物,耐受性较高、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可以大大减少后期日常养护的成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设计,给予景观生长空间和时间,多用规格较小的苗圃苗,大规格苗木可以在重点区域孤植、点植[14]。
  种植设计时采用乔灌草组合的方式,现在已有专家开始呼吁尽量不选择整形绿篱作为设计要素,虽然绿篱能提供大面积的绿化量,但是其他类型的植物产生的绿量更多,同时整形修剪会带来更多的人工养护成本的消耗,经过修剪的伤口还很容易感染病虫害。
  3.2.2充分利用可绿化空间城市道路绿化既分隔了道路空间,又装点了道路景色。在道路绿化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用地,最大化的增加绿量。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主要框架,在国内行道树种植一般以树池式种植法居多,既为行人提供遮荫,还能保证人流的疏散。但这种做法增加了管理和养护的费用,植物生长营养的提供普遍不足。一般来讲,树带式行道树在树木生长上、艺术性上更有优势。
  3.2.3与周边环境结合考虑设计,因地制宜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整体协调性具有2层含义:城市道路绿地应与道路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相协调;同一道路的绿地景观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不同道路的绿地景观也应具有共性和区别[15]。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道路绿地的设计也要突出其标识性。道路景观设计是根据道路在其复杂道路系统的性质与定位来进行综合考虑的,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独特造成与道路原来的功能背离,道路景观应该融入到周边的环境中。
  4结语
  道路是城市面貌体现的窗口,道路景观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地功能的再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道路景观环境的营造已经从相对独立的绿地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转变,已经从单纯的美观向生态转变。人是在自然界中借道,应该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在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应该考虑绿化带的宽度对道路生态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城市道路形成的小气候特征、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道路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充分利用可绿化的空间,并与周边环境结合设计,营造美观、生态的道路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的观点和理念,甚至融入生态设计的手法,都能十分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使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25-30.
  [2] 李雄.生态:城市园林新内涵[N].人民日报,2013-11-17(12).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264-272.
  [4] 王贞.以生态的观念关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装饰,2006(8):106-107.
  [5] 秦小萍,魏民.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3(4):119-124.
  [6]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8-72.
  [7] 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21(1):36-39.
  [8] 林丽君.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应用研究——以长沙湘江风光带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8(2):48-51.
  [9] 韩鹰飞,李杰.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报,2005(5):164.
  [10] 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9-148.
  [11] 徐文珍.城市道路生态品质提升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8):54-59.
  [12] 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以海宁市钱江路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65
  [1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7-55.
  [14] 张大敏.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措施探讨[J].中国园林,2013(4):30-35.
  [15] 林丽君.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37-4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
期刊
摘 要:沼液的深度净化处理是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的必由之路,旨在筛选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组合,为养殖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水质相关国家标准方法,选取2个复合菌剂(A、B),3个接种量(0.5%、1.0%、5.0%),2个通气量(2mg/L、4mg/L),比较研究不同处理条件组合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实验表明:12个组合处理均对猪场沼液具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效
期刊
摘 要: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42份春兰品种及1份多花兰、1份春剑及3份杂交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84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2.27个多态性位点。引物组合Me8-Em16的Nei’s基因多样性数H(0.3993)、Shannon信息指数I值(0.5794)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1.7280)都是最高值。47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
期刊
摘 要:为解决食用豆类高效育种与栽培问题,以普通菜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黔西北主产地区的10个品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菜豆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X1(株高)>X4(单株荚数)>X2(主茎节数)>X10(果实成长期)>X8(生育期)>X7(百粒重)>X9(开花期)>X5(荚长)>X6(单株粒数)>X3(主茎分支)。提出了在育种研究中结合相关农艺性状的主次关系选育出适合本地区
期刊
摘 要:根据十几年对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探讨,明确了柑橘木虱在台州橘林的发生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分析了柑橘木虱虫株率和带毒率与黄龙病、黄龙病与柑橘产量损失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柑橘黄龙病预警和柑橘木虱防治指标,建立了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疫情扩散模型预测橘林经济寿命,提出了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和可防可控的理念。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柑橘木虱;发生规律;扩散模型;控制指标;防控技术
期刊
摘 要: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和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畜禽粪便中Cu的含量,增加了农田施用畜禽粪便的环境风险。为降低畜禽粪便中Cu的溶解性,分别选用蒙脱石、粉煤灰、明矾、沸石、硅藻土和磷灰石等6种常见矿物对猪粪进行预处理,采用重金属连续分级方法和淋洗方法,鉴定了猪粪中各形态Cu的变化,考察各稳定剂对猪粪中Cu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添未加稳定剂的情况下,猪粪中Cu主要为有机质结合态和残余态,同
期刊
摘 要:沼液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对养殖业、沼气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识到沼液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沼液的定义,根据沼液的成分,综述了沼液再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沼液再利用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沼液;定义;成分;废弃物;环境污染风险;循环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X703,X713,S811.5,S216.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
期刊
摘 要:为解决缺硼而导致茄子减产、品质下降等的问题,以八硼酸钠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八硼酸钠在茄子生长、产量和品质上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八硼酸钠促进了茄子生长,茎粗较常规处理和喷施硼砂处理分别增加9.09%和6.45%;叶长和叶宽分别较常规处理增加9.64%和8.03%。喷施八硼酸钠提高了茄子产量,比常规处理增产7.59%,差异显著;八硼酸钠能改善茄子品质,较常规施肥处理Vc含量
期刊
摘要:以RS、GIS为技术支撑,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异质性特征、破碎化特征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特征对震后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小流域灾后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以及进一步防范次生灾害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流域原始景观类型仍占主导位置,但空间形态区域不规则化加剧;地质灾害产生的微地貌景观类型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与破碎化,加剧了流域景观的不稳定性;人为干扰强烈区域及滑坡体中部沟道及滑坡
期刊
摘 要:笔者归纳综述了湖南省6种典型的稻田土壤类型及其成土母质,分析了淹水条件对土壤肥力及理化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高产土壤改良的策略,以期为湖南省高产稻田土壤的立地条件和主要肥力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稻田土壤类型;淹水条件;土壤理化特性;土壤改良  中图分类号:S343.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10  Abstract: The six typical paddy s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