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随手翻开尘封的照片,已有三张毕业留念了,而班主任工作也恰好是第三轮了。人们常说,一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已有的经验,但要想走得更远关键要靠反思。因此在工作之余,我经常进行着歌德式的反思,卢梭式的忏悔,并时刻准备用贝多芬的耳朵去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涟漪。
1. 建立班规
建班之初,除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外我没有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刚开始谨小慎微,小心做人,观望老师对班级事务的态度。渐渐地,一些问题就初见端倪,对此我也只是轻描淡写。见我没有什么大刀阔斧的举动,一部分人以为我是只病猫,就不再伪装了,充分暴露了已有的恶习。我呢?也只是简单应付,暗暗记下点点滴滴。
一个月后,我一改往日风度,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段时间表现突出的学生,久旱逢甘露啊,他们就像领了奖一样的喜上眉梢。课后我又分别找来那些“漏网者”,先让他们自我剖析这段时间的表现,接着我一一罗列他们这期间的“罪行”。事实面前,铁证如山。我让他说哪些是可以立刻改正的,哪些需要给时间期限慢慢纠正的,教师该怎样惩治以后出现的类似的恶习……
对于班级内部的混乱,我归结到没有“班规”一说上来,自然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就纪律,卫生,学习和仪容仪表等方面的细则进行讨论,制定,修改。最后在班会课上逐一通过写入《班级公约》。
由于这些细则条条从学生的需要中来,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约束就不会招到反感和抵触。如果有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执行班规时,集体就可以发挥它强大的舆论作用。我想他的效果远远胜过班主任一个人苦口婆心的说教。其实邓小平早在许多年前就说:人管人,累死人,只有制度才能管好人。
2. 任用班委
如何让班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里就离不开班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
对于班委的起用我历来不为分数是从,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会求全责备。既然他当选为班干部,我就会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大胆放权,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切忌大小事不分,都要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否则定会落个“累死孔明,宠坏刘禅”的下场。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帮助他们从多方面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讲话艺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对班内事务的自省和总结。最后,就是需要引导班干部提高效率,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让二者互相促进,求得学生全面发展。
3. 树立榜样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短机杼。《苏氏家语》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者。这些都是说父母是孩子天生的榜样。的确,很多家长是很注意自己行为举止。可是到校后看见孩子的坏毛病,就纳闷了:我从来不撒谎,这娃娃怎么骗人都不脸红呀!家长不是孩子的榜样吗?否,非若是也。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现在已不是以前那个闭塞的时代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地影响着孩子。难怪阿拉伯有句谚语:人之像其时代,胜于像其父母。
这么说,就是没有榜样了吗?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小学高段开始,就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人,自己喜欢的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会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的同学,从中为他树立学习的榜样,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当然也不适合去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作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差距太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用身边活的人去教育活的人。”因此,我认为寻找身边的目标,既有利于学生对目标的模仿,又有益于榜样的自我约束,无法估量的更是在榜样心中会燃起熊熊的自信之火。
我现在所带班级有一个孩子叫罗希,由于从老家来没多久,学习基础差,口音又很重,所以在班级内很自卑,很少说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他劳动卫生好,就在班里问他,怎么好呢?他腼腆地说:“我小学劳动卫生做得好,所以老师都不让我打扫卫生。”我们立刻被这种逻辑逗乐了。有一天,大扫除后选保洁员,他远远地举手望着我。给他一次家德育分的机会,之后他的认真仔细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两天后的晨会上,我用放大镜放大,用照相机放慢了罗希的保洁工作,当大家把惊羡的眼光投向他时,奇迹出现了,他的语文作业工整了;我不失时机地夸耀他的作业后,他的老大难“文言文”流利地背下来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一样,我对他的第一次褒奖激活了他心中了自信,我想这对于这个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感受。
同样令人可喜的是,在接下来的大扫除中,即使我没通知都会有许多学生愿意留下来保洁……
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我想如果每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都被挖掘出来,那么这种“你学我,我学他”的合力将会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 批评教育
有段时间常挂在我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今天把﹡﹡狠狠骂了一顿。换句话来理解,我今天批评教育了他。有时我在想,批评教育能等同于骂吗?
我查阅了《新华字典》,“骂”的解释是严厉地斥责。我在完成这个动作是一定是享有权威性,言论霸占权的,而且是字字珠玑,绝对真理。古人不是都说过:天地君亲师。家长不也每天给孩子说:上课注意听讲,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吗。
可是不是孩子听进了老师的责骂改邪归正了呢?未必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第二次断乳期即青春期来的越来越早,而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觉得自己不管是心理抑或生理都已成熟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人。所以这时的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更需要与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点,在办公室甚至教室中严厉指责的话,学生会摆出“我是英雄我怕谁”的态度对抗老师,以维护一个“大人”的颜面。久而久之,他会把自己摆在对立面上与老师战斗。而我们哪怕是完胜也未必就是正的胜利,假使我们不是老师,没有处置他的大权,我们的话会有多少分量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更不希望老师在一次超过一次的责骂中帮助学生完成“升级”。
因此我认为对学生应抱着批评教育的态度,前提是得尊重。有人说,教育是一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业,尊重会激活尊重,践踏会遭致践踏。
我们不妨在教育学生前,先让他们谈谈这样做的想法和原因,给他申辩的机会。在他表述时教师尽快找出批评的切入点。因为很多学生是过失犯错,第一次并不是故意的。所以教师只要让他认识到错误,教师以观后效就可以了。
有的学生这次接受了批评,没过多久又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妨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自律的好习惯,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
当有的学生屡次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时,就需引起教师的密切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句话,爱是前提,严谨作保证,方法上求创新。
最后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经典做结:“只有接受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希望我们能找出教育每个学生有效的方法,使每位学生走出校门后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收稿日期:2013-08-07
1. 建立班规
建班之初,除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外我没有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刚开始谨小慎微,小心做人,观望老师对班级事务的态度。渐渐地,一些问题就初见端倪,对此我也只是轻描淡写。见我没有什么大刀阔斧的举动,一部分人以为我是只病猫,就不再伪装了,充分暴露了已有的恶习。我呢?也只是简单应付,暗暗记下点点滴滴。
一个月后,我一改往日风度,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段时间表现突出的学生,久旱逢甘露啊,他们就像领了奖一样的喜上眉梢。课后我又分别找来那些“漏网者”,先让他们自我剖析这段时间的表现,接着我一一罗列他们这期间的“罪行”。事实面前,铁证如山。我让他说哪些是可以立刻改正的,哪些需要给时间期限慢慢纠正的,教师该怎样惩治以后出现的类似的恶习……
对于班级内部的混乱,我归结到没有“班规”一说上来,自然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就纪律,卫生,学习和仪容仪表等方面的细则进行讨论,制定,修改。最后在班会课上逐一通过写入《班级公约》。
由于这些细则条条从学生的需要中来,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约束就不会招到反感和抵触。如果有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执行班规时,集体就可以发挥它强大的舆论作用。我想他的效果远远胜过班主任一个人苦口婆心的说教。其实邓小平早在许多年前就说:人管人,累死人,只有制度才能管好人。
2. 任用班委
如何让班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里就离不开班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
对于班委的起用我历来不为分数是从,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会求全责备。既然他当选为班干部,我就会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大胆放权,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切忌大小事不分,都要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否则定会落个“累死孔明,宠坏刘禅”的下场。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帮助他们从多方面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讲话艺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对班内事务的自省和总结。最后,就是需要引导班干部提高效率,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让二者互相促进,求得学生全面发展。
3. 树立榜样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短机杼。《苏氏家语》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者。这些都是说父母是孩子天生的榜样。的确,很多家长是很注意自己行为举止。可是到校后看见孩子的坏毛病,就纳闷了:我从来不撒谎,这娃娃怎么骗人都不脸红呀!家长不是孩子的榜样吗?否,非若是也。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现在已不是以前那个闭塞的时代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地影响着孩子。难怪阿拉伯有句谚语:人之像其时代,胜于像其父母。
这么说,就是没有榜样了吗?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小学高段开始,就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人,自己喜欢的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会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的同学,从中为他树立学习的榜样,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当然也不适合去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作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差距太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用身边活的人去教育活的人。”因此,我认为寻找身边的目标,既有利于学生对目标的模仿,又有益于榜样的自我约束,无法估量的更是在榜样心中会燃起熊熊的自信之火。
我现在所带班级有一个孩子叫罗希,由于从老家来没多久,学习基础差,口音又很重,所以在班级内很自卑,很少说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他劳动卫生好,就在班里问他,怎么好呢?他腼腆地说:“我小学劳动卫生做得好,所以老师都不让我打扫卫生。”我们立刻被这种逻辑逗乐了。有一天,大扫除后选保洁员,他远远地举手望着我。给他一次家德育分的机会,之后他的认真仔细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两天后的晨会上,我用放大镜放大,用照相机放慢了罗希的保洁工作,当大家把惊羡的眼光投向他时,奇迹出现了,他的语文作业工整了;我不失时机地夸耀他的作业后,他的老大难“文言文”流利地背下来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一样,我对他的第一次褒奖激活了他心中了自信,我想这对于这个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感受。
同样令人可喜的是,在接下来的大扫除中,即使我没通知都会有许多学生愿意留下来保洁……
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我想如果每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都被挖掘出来,那么这种“你学我,我学他”的合力将会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 批评教育
有段时间常挂在我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今天把﹡﹡狠狠骂了一顿。换句话来理解,我今天批评教育了他。有时我在想,批评教育能等同于骂吗?
我查阅了《新华字典》,“骂”的解释是严厉地斥责。我在完成这个动作是一定是享有权威性,言论霸占权的,而且是字字珠玑,绝对真理。古人不是都说过:天地君亲师。家长不也每天给孩子说:上课注意听讲,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吗。
可是不是孩子听进了老师的责骂改邪归正了呢?未必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第二次断乳期即青春期来的越来越早,而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觉得自己不管是心理抑或生理都已成熟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人。所以这时的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更需要与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点,在办公室甚至教室中严厉指责的话,学生会摆出“我是英雄我怕谁”的态度对抗老师,以维护一个“大人”的颜面。久而久之,他会把自己摆在对立面上与老师战斗。而我们哪怕是完胜也未必就是正的胜利,假使我们不是老师,没有处置他的大权,我们的话会有多少分量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更不希望老师在一次超过一次的责骂中帮助学生完成“升级”。
因此我认为对学生应抱着批评教育的态度,前提是得尊重。有人说,教育是一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业,尊重会激活尊重,践踏会遭致践踏。
我们不妨在教育学生前,先让他们谈谈这样做的想法和原因,给他申辩的机会。在他表述时教师尽快找出批评的切入点。因为很多学生是过失犯错,第一次并不是故意的。所以教师只要让他认识到错误,教师以观后效就可以了。
有的学生这次接受了批评,没过多久又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妨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自律的好习惯,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
当有的学生屡次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时,就需引起教师的密切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句话,爱是前提,严谨作保证,方法上求创新。
最后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经典做结:“只有接受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希望我们能找出教育每个学生有效的方法,使每位学生走出校门后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收稿日期: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