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原生态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得到机遇,我走进了青藏高原,行进在可可西里。青藏高原不愧为地球的第三极。浩然天地,只受上帝支配,未经人类改造,保持着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态。这里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类对它太陌生。知道的东西就不神秘,不知道的东西永远神秘。可可西里袒露在这里,却始终让人类难以接近,它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也就成了神秘之地的核心区。这当是地球上最后的原生态。我的第一感觉,也是最终印象,可以概括为:地老天荒,宁静高远。
  一棵树也望不到,一堵墙也看不见,一条小路一行车辙也没有。原野、田野、沃野、郊野,若是用到这里,没有一处合适。无烟村田园小径作参考,又何以成“野”。瘦弱的小草,一小块又一小块,紧贴着地皮,都不能覆盖地面。生命也“一岁一枯荣”,但枯得漫长,荣得短暂。只有到了夏天,冰融雪化之后,才能匆忙发芽生长,急促开花结籽。到了秋天,冰雪骤然来临,又不能不枯萎,生长期短得可怜。小花小草为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变异成短命植物。戈壁、沙漠、盐碱、山丘,绵延广袤高原,一切赤裸裸,一切坦荡荡,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
  为什么这里处于原生态?很简单,它是无人区。为什么这里是无人区?也很简单,人类无法在这里生存。当然与海拔有关。地高气寒,无霜期很短。可是,我翻过唐古拉山,进入西藏的羌塘草原,又觉得上述理由不充分,至少不是唯一的。与羌塘草原比较,高与寒,两地相差不大。仔细考察,根本差异在于降雨量不同。印度洋上空飘来暖湿气流,青藏高原才会有雨雪。在可可西里高原上,成为阻挡暖湿气流的第一道屏障。第二道屏障是唐古拉山脉,绵延千里,雄踞高原。干旱带来了沙化,荒漠不断扩大。风卷沙粒在高原上呼啸奔驰,一旦被高坡阻挡,放慢了速度,沙粒落下来,形成了扇面的沙原。天旱,迫使湖泊干涸,留下一片又一片盐碱滩,白茫茫,寸草不生。沙化和盐碱化,紧紧地扼杀脆弱的生态环境。
  缀着野花的稀疏小草,不足承载牛羊,供养野生动物却是充足的。牛羊活动范围小,又是群体放牧,没有茂盛的草场,难于适应需求。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大,一天内能迁徙数百公里,只要可以找着野草,就能生存下来。高原野生动物之多,超出了想象,据说有200多个种类,好些是世界上独有的品种。大型食草动物,见到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很机敏,精瘦灵巧。野牦牛很威武,体魄壮实。藏野驴很雅致,雄健漂亮。它们成群结队,从身边冲过去,蹄声隆隆,草地微微颤动。我还遇见了狼,单只的,夹着尾,低着头,慢悠悠的,像在寻找什么。知情者说,狼在嗅鼠。地洞里有鼠类,狼嗅到了,就趴下来等待偷袭。有一种兔鼠,个子很大,蹲守在洞口,竖起大耳朵,处在高度警惕的状态,一旦发现情况,马上钻入地洞。高原上还有豹子和熊。食草动物多了,必然要引来食肉动物,这是生物链形成的必然。
  高原上的精灵,科研价值极高。可可西里的氧气含量,不及海平面的一半。藏羚羊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70—100公里。人类坐车在这里行进,呼吸都很困难,动作稍大一点,就会气喘吁吁。藏羚羊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该有多么优良。成年野牦牛重量超过了1吨,在陆地食草动物中,仅次于大象。小草稀疏而瘦弱,养活体型庞大的野牦牛,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野牦牛肯定有很好的消化系统,能最有效地吸收野草的营养,供应庞大体魄的能量需求。揭开它们基因中的奥秘,可以深入地研究生命现象。
  我国的无人区虽然极少,但有两种不同的状况。可可西里从未有人,保持着原生态,这是原始的无人区,纯净的原生态。另一种状况的无人区,曾经有过人,只是环境破坏了,改变了,人们再不能在那里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那样的无人区,原生态破坏了,后生态消失了,文明也被掩埋起来。这是教训,也是警示。人类繁衍太快,征服力太强,追求生存空间太急迫。凡是人类能生存的地方,无论多么险恶,多么贫瘠,都会有人勇敢地去开辟,顽强地占领它。可可西里却始终让人类畏而却步。它的可畏之处,如今也就成了备受关注之处。
  行进在可可西里的荒原上,让人对大地的原生态充满着忧虑。它脆弱得像一层薄冰,只要有人将脚踩上去,立即会破碎,会塌陷。抬起脚,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痕,就不再是原生态。一位修铁路的环保工程师对我说:“在这里的高原上,用铁锹随意挖去一块草皮,要想自然地恢复过来,得等300年。”这对内地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纵使人类不去直接破坏它,却在不断地间接破坏它,如恶化大气环境,迫使雪山冰川缩小,雪线上升,河流萎缩,湖水下降。站在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旁边观察,能看到明显的痕迹。有一座山头湿漉漉的,阳光照上去,闪动着水的亮光。同行者告诉我,过去是常年雪山,如今摘了帽子,这是刚刚摘帽的一座。高原上的地貌,由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山荒漠更替组成。升温和干旱,使得荒漠不断扩大,草甸草原不断缩小。当草甸草原缩小到连野生动物都不能承载时,就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农牧社会,可可西里不可以农耕,不可以放牧,必然会成为无人区。当人类走过农牧社会,无人区无人的状况就会被打破。好在刚刚发生打破的时候,人类有了理智的觉醒。但这种觉醒能不能阻挡住打破的脚步,还只能由时间做答。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有许多时候,我们是用目光来传递感情、表达爱意、积攒记忆的,与这些目光相视、交织、互融、相通的或许是一束花、一棵树、一只小鸟,也或许是一座山峰、一处溪流。相视之间我们忽然明白了、理解了,心里开始亮堂了。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目光重叠进我们的记忆深处,隐藏在了我们的生命背后。只有我们恍然回首时,这些目光又在某处闪烁、跳跃。  那是个春天,草长莺飞。初春的阳光打在大地上,湿漉漉的光芒,透明鲜亮,充满了神
期刊
自从1985年水乡乌镇通了汽车以后,20多年没有在乌镇过夜了,过去没有通汽车时,从铜乡县城坐小火轮到乌镇将近两个小时,来回不方便,便常常在乌镇过夜。  近日,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又住进乌镇去年开放的乌镇西栅的民居里。那晚,天上下着霏霏小雨,将原本水墨般的乌镇西栅湿润成一幅意趣盎然的中国画,铺着历史风雨里洗过的条石的街道上是湿湿的,一栋栋民居的黑瓦上也是湿湿的,小桥石阶的凹处,也积上浅浅的一泓雨水
期刊
1982年,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演员,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找机会接戏。不久前,我刚在一家剧院主演了一部话剧,自我感觉相当不错。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要来镇上为新片《生逢7月4日》挑演员。我相信这位大导演能够在众人当中一眼相中我,给我安排一个重要的角色!  机会很快就找上门来。一天两位女士来到我工作的餐厅,“我们看了你主演的话剧,简直太棒了!我们想请你出演一个角色。”对于一位渴
期刊
QC:是怎样的动力或是创作灵感,激发你写作吸血鬼题材小说?且是如此一部大规模的系列作品?  H:我喜欢吸血鬼文化很多年了,早在12年前的2000年,我就开始在网络上创作吸血鬼题材的短篇小说。但是当时国内对吸血鬼文化并不了解,由于自己对哥特文化的热爱,我一直继续创作,2006年在国内创立了吸血鬼联盟,同时给各大杂志写介绍性的文章,参与吸血鬼书籍的翻译和引进。现在喜欢吸血鬼文化的朋友越来越多了,除了自
期刊
时间和生活浸过的地方,都是深渊……  顶针:一生的戒指  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
期刊
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随着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下闸蓄水,并且河床式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终于有了一个实质性的答案。  当我站在万里黄河干流3122米的长龙上,面对30平方公里浩瀚的水域,胸中顿生万丈豪气。好像母亲河巨大的气势扑面而来,一时让人加快呼吸而透不过气来。我知道,那是母亲河千曲百难、终于以排山之势冲向平原的豪迈。像母亲激动着留在儿子面颊上清晰的
期刊
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当是何等的风姿呢?  几天后的一日,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儿,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的摧残。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
期刊
初春时节,湖南省炎陵县神农谷,山雾轻笼,赖在溪滩的两岸,不愿离去。空气有些湿漉漉的感觉,闻闻,有些青草的气息。太阳刚从山峁上,露出笑脸,天空就现出赤紫的颜色,山谷里浮出乳雾,山林呀,溪流呀,竹屋呀,一切的一切,都染上了青黛的色彩。一丛丛映山红,火红火红的,在有点清冷的晨光里,乐呵呵地笑着。那些冬茅草,在溪滩里发出窸窸的声响。那声响有点润涩,舒缓而凝重,细一听,又丝丝如铜韵般颤响。那些锯齿草,叶片碧
期刊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幼在山里长大的人对自然山水依旧情有独钟。再说,整天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于是,我的心就有了一种飞翔的企盼,应文友之邀,欣然前往万绿湖,走进大自然。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湖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湖面最宽处12公里,最深处达116米,因这里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为“万绿湖”。万绿湖与浙江的千岛湖堪称“姐妹湖”,又是珠江三角
期刊
镜泊湖,是一万年前一次火山激情迸发的结晶,是炎炎烈火中涅槃的凤凰。一万年了,她就这么静静地伏卧在牡丹江这片神奇而又肥沃的土地上,用她那超凡脱俗、冰清玉洁、风情万种的美,有如人间仙境,吸引着那么多人的心,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让见过她的人儿,魂牵梦绕,悱恻缠绵。  镜泊湖的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当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湖畔婀娜的杨柳时,积雪融化,冰面裂开了缝隙。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眠与调养,舒展了腰肢的镜泊湖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