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4世纪初,在现今的日本奈良地区,逐渐兴起了一个比在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邪马台国更加强大的国家,因其地处大和盆地,故得名大和国。这一时期,不知道是为了炫耀权力和财富,还是某种形式的信仰,大和国的统治者大量营建规模巨大的坟墓,因此在考古上,大和国时期也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是那些巨大的前方后圆坟,这些大坟自平地高高隆起,前面是矩形,后面是圆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日本大阪湾市附近的传说为仁德天皇陵的古坟,这座古坟长475米,高27米,前方宽达300米,围有三道壕沟,从遥远的海上都可以望见。这些前方后圆古坟的后圆部石墓室的周围都围立着气势雄伟的粘土小雕像,它们就是日本古坟时代的陶塑艺术品,最令人为之神往的“埴轮”。
埴轮是一种专门烧造的用于墓葬的陶质明器,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明器是以随葬品埋入墓室里面,而日本的埴轮则放在墓室外面,立植在墓丘的周围。
关于埴轮的起源,在日本史书《日本书纪》中有下述传说。据说原来王族显贵死后,要用近侍等活人殉葬,但不是埋进墓内,而是将活人立埋在墓葬周围。这些被半埋的活人,经过几天还不会死掉,终日哀号哭泣,构成一幅极其残酷的画面。当他们死后,又暴尸于野,腐烂发臭,遭到鸟兽的撕噬,令人惨不忍睹。垂仁天皇二十八年冬天,他的舅舅倭彦命死后,当天皇看到埋殉的近侍的惨状,听到他们的哀号时,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改变这一习俗。所以当三十二年秋天,皇后日叶酢媛命死时,他就采纳了野见弥进的建议,令其去出方国唤来土部(专烧陶器的部落)百人,依照人、马等形象烧制出许多陶制品,用来代替活人植立在墓葬周围。这些陶制品,就是最早的埴轮。
这种传说似乎与考古发现有不尽相合之处,因为最早出现的埴轮是一些竖直的粗圆红陶筒状体,这些筒状埴轮都是中空,上部向外侈展呈杯口状,筒体上有多周凸棱,在凸棱之间装饰着三角形的镂孔,如日本奈良县立考古博物馆收藏的圆筒埴轮(图1)。这件埴轮高达142.6厘米,据说还有近2.5米高、直径粗达1米的圆筒埴轮。这些圆筒埴轮的使用量很大,传说仁德陵的大古坟使用的圆筒埴轮推测应有两万个左右。关于圆筒埴轮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具有把埋葬尸体的墓室与其他部分划分开的咒术的意味;还有人认为这些埴轮可起到阻止雨水浸入土堤的作用,并起到装饰坟墓的作用。不管它最初的用意如何,这些粗壮高大的圆筒埴轮围立在墓室的周围,应该是一副非常雄伟壮观的景象。
继圆筒埴轮以后出现的是形象埴轮,那已是公元4世纪的后期。形象埴轮中最先出现的是模拟器物和建筑物形象的作品,如器物埴轮中的华盖、坐椅、帽子等物及各种武器。而埴轮武器数量最多的则是一些巨大的盾牌,如图2就是一件装饰有各种漂亮图案纹样的盾形埴轮,它不仅外形雕饰得复杂华丽,盾面还运用雕镂、刻划等多种装饰手法,层次分明的图案纹样将高大的盾牌装饰得威武庄严。这些盾牌多放置在墓室周围重要的位置,如四角和南北两面的中央部位,盾面朝外,以达到炫耀死者生前的权威与武力的目的,也许还有护卫与震慑的想法。
形象埴轮中还有一些模拟房屋形象的建筑埴轮,如图3是日本大阪府高市教育委员会收藏的房屋埴轮,高159厘米,模拟的是一件有四面坡顶的房屋,正面开有两个门,两侧各有两个窗口。墙面、屋檐、屋顶都刻划几何形纹样。屋顶上还置有一个木船形的器物,其正面饰有细密的席纹,两侧和上面的圆木装饰物雕塑得非常逼真细腻。有的房屋埴轮还是两层,上层饰有门窗,下层四面透亮,似乎是休闲场所。看来埴轮不仅是死者对生前权威和武力的炫耀,而且显示出他们要将生前的全部生活延续到阴间去的强烈愿望。
《日本史记》中所记载的人、马形象的埴轮出现于公元5世纪以后,这一类埴轮出现得最晚,但也是艺术造型水平最高、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一类埴轮。人物形象的埴轮既有威猛的武士、表情严肃的巫女,也有世俗人物形象如击鼓弹琴的乐师和手执拍板的歌女,甚至还有平民的形象,如手执农具的农夫,背负婴儿、手持水罐或头顶水壶的妇女等。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收藏的一件埴轮表现的是一个弹琴乐师的形象(图4),他垂足端坐在一块两端微翘的红泥陶板上,左手作按弦状,右手弹拨着横置膝上的古琴,双目微微下垂,神态恬静安然,仿佛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乐师的头上戴着一顶具有日本风情的装饰有红彩条的尖顶宽沿帽,两侧还坠有长长的发带,也许是帽子的装饰物,腰部系有涂有红彩的腰带,脚着红彩靴,面颊和帽檐下的额头处,还有脖颈处、手腕部都涂有红彩,看来这是当时人们化妆的一种手段,对研究古坟时代日本人的习俗是极珍贵的资料。这件埴轮高66.8厘米,据传出土于日本木县,是公元6世纪的作品。图5似乎是一个巫女的形象,她头戴着一顶别致的帽子,身着裙装,端坐在一个高大的圆筒体上,双目眺视着远方,一副高高在上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气刻画得非常简洁生动,双手置放在腰部,似乎在拍打物体,双腿屈膝,脚则蹬在筒体凸出的支架上。她的颈、手腕、脚腕部都带有饰品,显示出古坟时代的日本人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那些身披甲胄的武士是人物埴轮中最为常见的形象(图6、7、8),他们头被裹在坚硬的头盔里,只露出一个脸,身着铠甲,手执刀剑,站立在圆筒状的底座上,看起来威武勇猛,是主人生前保卫安全的忠实勇士的形象。从这些威猛的武士形象的衣着和装扮上,我们似乎依稀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子。
人物形象的埴轮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下半部都连有一个或方或圆的基座,比如身体比例的不协调,往往上身长下身短,有的干脆只塑出上半身,腹部以下的躯体直接以圆筒状基座代替,或以双腿直立的姿势站立于基座上。这都与埴轮的用途与使用方法有关,因为它们依然属于丧仪制度下的明器,要按照安放埴轮的传统做法埋立在墓丘旁,下半部埋在土中,只露出身体的上半部分,因此塑造好人物形象只能着力于面部和上肢的刻画。另外一个特点是人物埴轮的躯体都是中空的,头部也如此,于是其塑造面部五官的方法也极其特别,就是把双眼和嘴巴挖成镂空的孔洞,这就为匠师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如以孔洞在颜面上的部位,以及或大或小、或平或弯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乃至不同的心情,如那件弹琴人物埴轮(图4),横置的枣核形眼睛,外眼角微微上挑,嘴孔似抿似合,乐师那心静如水的专注状态通过简单的三个孔洞便表现得生动逼真。
和人物形象埴轮同样古朴生动的是一些动物形象的埴轮,它们也是从公元5世纪以后出现的。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常见的是骏马,图9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埴轮马,高87.5厘米,马身上配备着华丽的马具,辔鞍荐镫俱全。歧阜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埴轮马(图10),高达104厘米,不仅辔鞍荐镫俱全,马的后腿上部两侧还佩带着有日本特色的大型马铎。图11是一件颇为少见的人骑马埴轮,是日本四天王寺宝物馆的藏品,公元6世纪末的作品,据传为群马县出土,高118厘米。马身上不仅系有各种装备,还有一身着盛装的男子骑在马背上。虽然马的形象有点呆滞,人与马的形体比例也不甚合理,但骑马人的形象塑造得却比较生动,你看他双脚踩在马镫上,上身向后仰,双臂虽然残缺了一段,但依然可看出拉马缰的动作。特别是两个眼孔,根据人物的身体姿势塑造成左眼平直、右眼的下眼角下弯的形状,配上凸塑的眉毛、鼻子、双耳和穿通的耳孔,骑马人的高贵身份通过匠师高度概括的简洁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埴轮马也与埴轮人物一样,因下半部分埋入土中,因此马腿粗长,看起来有点不合比例。
动物形象的埴轮除了马以外,还有鸟(图12)、鸡,以及犬、鹿、猪、牛、鱼等,如图13是一件鹿形埴轮,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那高高扬起的长长的脖颈,高耸的鹿角,微微合拢的嘴巴,圆圆的眼睛,还有那眺望企盼的眼神,依然十分生动感人。
埴轮的制作技术和步骤大致分为成型、干燥、烧成,完全是手工操作,因此世界上大概不可能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埴轮。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每件埴轮都是古代日本匠师的心血之作,表现的是他们个人特定的审美情感,当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共有的生活与理想。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埴轮仿佛就是一条条时空隧道,透过它们,今人或可了解古坟时代日本人的生活情景、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等等。(责编:雨岚)
埴轮是一种专门烧造的用于墓葬的陶质明器,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明器是以随葬品埋入墓室里面,而日本的埴轮则放在墓室外面,立植在墓丘的周围。
关于埴轮的起源,在日本史书《日本书纪》中有下述传说。据说原来王族显贵死后,要用近侍等活人殉葬,但不是埋进墓内,而是将活人立埋在墓葬周围。这些被半埋的活人,经过几天还不会死掉,终日哀号哭泣,构成一幅极其残酷的画面。当他们死后,又暴尸于野,腐烂发臭,遭到鸟兽的撕噬,令人惨不忍睹。垂仁天皇二十八年冬天,他的舅舅倭彦命死后,当天皇看到埋殉的近侍的惨状,听到他们的哀号时,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改变这一习俗。所以当三十二年秋天,皇后日叶酢媛命死时,他就采纳了野见弥进的建议,令其去出方国唤来土部(专烧陶器的部落)百人,依照人、马等形象烧制出许多陶制品,用来代替活人植立在墓葬周围。这些陶制品,就是最早的埴轮。
这种传说似乎与考古发现有不尽相合之处,因为最早出现的埴轮是一些竖直的粗圆红陶筒状体,这些筒状埴轮都是中空,上部向外侈展呈杯口状,筒体上有多周凸棱,在凸棱之间装饰着三角形的镂孔,如日本奈良县立考古博物馆收藏的圆筒埴轮(图1)。这件埴轮高达142.6厘米,据说还有近2.5米高、直径粗达1米的圆筒埴轮。这些圆筒埴轮的使用量很大,传说仁德陵的大古坟使用的圆筒埴轮推测应有两万个左右。关于圆筒埴轮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具有把埋葬尸体的墓室与其他部分划分开的咒术的意味;还有人认为这些埴轮可起到阻止雨水浸入土堤的作用,并起到装饰坟墓的作用。不管它最初的用意如何,这些粗壮高大的圆筒埴轮围立在墓室的周围,应该是一副非常雄伟壮观的景象。
继圆筒埴轮以后出现的是形象埴轮,那已是公元4世纪的后期。形象埴轮中最先出现的是模拟器物和建筑物形象的作品,如器物埴轮中的华盖、坐椅、帽子等物及各种武器。而埴轮武器数量最多的则是一些巨大的盾牌,如图2就是一件装饰有各种漂亮图案纹样的盾形埴轮,它不仅外形雕饰得复杂华丽,盾面还运用雕镂、刻划等多种装饰手法,层次分明的图案纹样将高大的盾牌装饰得威武庄严。这些盾牌多放置在墓室周围重要的位置,如四角和南北两面的中央部位,盾面朝外,以达到炫耀死者生前的权威与武力的目的,也许还有护卫与震慑的想法。
形象埴轮中还有一些模拟房屋形象的建筑埴轮,如图3是日本大阪府高市教育委员会收藏的房屋埴轮,高159厘米,模拟的是一件有四面坡顶的房屋,正面开有两个门,两侧各有两个窗口。墙面、屋檐、屋顶都刻划几何形纹样。屋顶上还置有一个木船形的器物,其正面饰有细密的席纹,两侧和上面的圆木装饰物雕塑得非常逼真细腻。有的房屋埴轮还是两层,上层饰有门窗,下层四面透亮,似乎是休闲场所。看来埴轮不仅是死者对生前权威和武力的炫耀,而且显示出他们要将生前的全部生活延续到阴间去的强烈愿望。
《日本史记》中所记载的人、马形象的埴轮出现于公元5世纪以后,这一类埴轮出现得最晚,但也是艺术造型水平最高、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一类埴轮。人物形象的埴轮既有威猛的武士、表情严肃的巫女,也有世俗人物形象如击鼓弹琴的乐师和手执拍板的歌女,甚至还有平民的形象,如手执农具的农夫,背负婴儿、手持水罐或头顶水壶的妇女等。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收藏的一件埴轮表现的是一个弹琴乐师的形象(图4),他垂足端坐在一块两端微翘的红泥陶板上,左手作按弦状,右手弹拨着横置膝上的古琴,双目微微下垂,神态恬静安然,仿佛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乐师的头上戴着一顶具有日本风情的装饰有红彩条的尖顶宽沿帽,两侧还坠有长长的发带,也许是帽子的装饰物,腰部系有涂有红彩的腰带,脚着红彩靴,面颊和帽檐下的额头处,还有脖颈处、手腕部都涂有红彩,看来这是当时人们化妆的一种手段,对研究古坟时代日本人的习俗是极珍贵的资料。这件埴轮高66.8厘米,据传出土于日本木县,是公元6世纪的作品。图5似乎是一个巫女的形象,她头戴着一顶别致的帽子,身着裙装,端坐在一个高大的圆筒体上,双目眺视着远方,一副高高在上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气刻画得非常简洁生动,双手置放在腰部,似乎在拍打物体,双腿屈膝,脚则蹬在筒体凸出的支架上。她的颈、手腕、脚腕部都带有饰品,显示出古坟时代的日本人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那些身披甲胄的武士是人物埴轮中最为常见的形象(图6、7、8),他们头被裹在坚硬的头盔里,只露出一个脸,身着铠甲,手执刀剑,站立在圆筒状的底座上,看起来威武勇猛,是主人生前保卫安全的忠实勇士的形象。从这些威猛的武士形象的衣着和装扮上,我们似乎依稀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子。
人物形象的埴轮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下半部都连有一个或方或圆的基座,比如身体比例的不协调,往往上身长下身短,有的干脆只塑出上半身,腹部以下的躯体直接以圆筒状基座代替,或以双腿直立的姿势站立于基座上。这都与埴轮的用途与使用方法有关,因为它们依然属于丧仪制度下的明器,要按照安放埴轮的传统做法埋立在墓丘旁,下半部埋在土中,只露出身体的上半部分,因此塑造好人物形象只能着力于面部和上肢的刻画。另外一个特点是人物埴轮的躯体都是中空的,头部也如此,于是其塑造面部五官的方法也极其特别,就是把双眼和嘴巴挖成镂空的孔洞,这就为匠师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如以孔洞在颜面上的部位,以及或大或小、或平或弯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乃至不同的心情,如那件弹琴人物埴轮(图4),横置的枣核形眼睛,外眼角微微上挑,嘴孔似抿似合,乐师那心静如水的专注状态通过简单的三个孔洞便表现得生动逼真。
和人物形象埴轮同样古朴生动的是一些动物形象的埴轮,它们也是从公元5世纪以后出现的。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常见的是骏马,图9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埴轮马,高87.5厘米,马身上配备着华丽的马具,辔鞍荐镫俱全。歧阜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埴轮马(图10),高达104厘米,不仅辔鞍荐镫俱全,马的后腿上部两侧还佩带着有日本特色的大型马铎。图11是一件颇为少见的人骑马埴轮,是日本四天王寺宝物馆的藏品,公元6世纪末的作品,据传为群马县出土,高118厘米。马身上不仅系有各种装备,还有一身着盛装的男子骑在马背上。虽然马的形象有点呆滞,人与马的形体比例也不甚合理,但骑马人的形象塑造得却比较生动,你看他双脚踩在马镫上,上身向后仰,双臂虽然残缺了一段,但依然可看出拉马缰的动作。特别是两个眼孔,根据人物的身体姿势塑造成左眼平直、右眼的下眼角下弯的形状,配上凸塑的眉毛、鼻子、双耳和穿通的耳孔,骑马人的高贵身份通过匠师高度概括的简洁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埴轮马也与埴轮人物一样,因下半部分埋入土中,因此马腿粗长,看起来有点不合比例。
动物形象的埴轮除了马以外,还有鸟(图12)、鸡,以及犬、鹿、猪、牛、鱼等,如图13是一件鹿形埴轮,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那高高扬起的长长的脖颈,高耸的鹿角,微微合拢的嘴巴,圆圆的眼睛,还有那眺望企盼的眼神,依然十分生动感人。
埴轮的制作技术和步骤大致分为成型、干燥、烧成,完全是手工操作,因此世界上大概不可能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埴轮。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每件埴轮都是古代日本匠师的心血之作,表现的是他们个人特定的审美情感,当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共有的生活与理想。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埴轮仿佛就是一条条时空隧道,透过它们,今人或可了解古坟时代日本人的生活情景、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等等。(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