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批评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症候分析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学活动的几个环节入手考察,当代文学批评的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从作者导向批评、作品导向批评到批评家导向批评模式的转换.这样一种演变情况表明,文学批评并不是知识生产,而应该是作者、作品、读者和世界等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体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的“批评过剩”现象,正可以看成是文学批评缺席的表现;但若从现代性的双重性的角度看,“批评过剩”现象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某种程度上,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正体现在两者间平衡关系的把握中.
其他文献
韩愈的文章复古以“务反近体”的激进态度展开.他在一切文体中追求避骈就散,体现了极端化的语体选择;在语言表现上,以散体为本改造骈体、追求骈散的对抗性融合;其“务反近体”的激进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唐代复古作者的中和艺术趣味.复古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由来已久,但韩愈之前的复古思想,普遍缺少激进和极端化色彩.韩愈文章复古的激进追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对文学创新和文化变革的理解.
“平成时代”是日本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知识社会过渡的重要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其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日本平成时代的教育改革大致可分为“自由化”、“结构改革”、“教育再生”、“教育再生实行”四个阶段;教育改革政策中包括四个层面的逻辑内涵:教育目的 上逐步加强“为国家”,教育行政上逐渐增强“集权”与“干涉”,学校制度上“多轨制”继续分化,教育内容上“职业”比重增加;“终身学习”、“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等新兴教育领域的发展,适应并引领了世界教育发展大势,具有先进性;平成时代的日本教育“量减质升
随着以移动互联、应用生态、全息互联网等为关键词的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全面展开,以及虚拟现实、沉浸环境、区块链、开放源代码等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之用户生产内容、趣缘社群也逐渐成为成熟的网络文化生产机制和主体组织方式,元宇宙“顺势而出”在当下被历史性地定位为内嵌在整个互联网以及数字化发展序列中的新阶段,并被赋予了超脱话语层面之外的社会意义和未来想象.从其内在技术、机制和价值设想可以看出,元宇宙作为一个依然携带有硅谷话语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和社会实践,在生产与创造、认知与经验、社群与身份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有待激发
目前我国多将“同意”定性为合同承诺或信息权益处分行为,产生了各种实践困局.信息处理者对个人享有事实上的私权力,“同意”这一法律行为定性与意思自治精神发生背离.从制度逻辑看,“同意”实现的是合作性组织秩序,个人没有设权意愿也不设定权利义务规则,与合同权益变动规律有罅隙;从法律技术看,个人信息人格价值不得处分,财产价值处分权不由个人享有,“同意”不构成处分性的抽象法律行为.“同意”是准法律行为,行为意思与表示意思保护个人“同意”自主性及其对“同意”法律意义的认识,效果法定是对权力失衡的纠偏,避免了主体客体化.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入通识教育,历经了矛盾萌发、质量改善和通专结合这三个改革阶段.1991年后,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上分庭抗礼、课程上割席分坐、体制上分门别户的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咨询报告,积极倡导通专结合.具体包括:其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塑大学理念,搭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通之桥梁;其二,以“学士力”为核心,重新规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范畴,使二者在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有所重合;其三,建立收放自如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开课和管理上的责任分配问题
留美期间,胡适在行旅体验的激发下创作出了一系列抒写异国风景、记录游走经历、表达文化感思的诗歌.他推崇风景的调和之美,强调对现场的真实还原,进而在写作实践中发现了诗语旧格与实景体验之间的矛盾.为此,胡适从诗歌韵律、“诗与真”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力求去除陈言套语,用“文的语言”采写流动具体的风景,再现精神主体的视觉经验.这些尝试增强了诗歌的叙事和说理成分,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美学活力.随着风景观念和写作理念的调整,胡适从诸多行旅元素中找到了适用于文学变革的突破点,他将“八事”的主张落到实处,并对套语
欲望是支撑现代性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元素和动力机制,但也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一个困境领域与层面.受功利化思潮影响的当代青少年学生主要面临着体现过高欲望的“内卷”和体现过低欲望的“躺平”两极化困境和风险,它们分别会导致发展动力上的过激与迟滞问题.从社会欲望运行机制分析来看,美育在应对当代青少年两极化欲望困境上具有针对性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为:打开引发现代社会欲望的他者性封闭认识;突破传递现代社会欲望的单一语言通道束缚;填补现代社会欲望运行机制中的主体性内涵缺失;软化现代社会欲望运行机制带来的极端迷恋感
相较于古典文献,现代文献版本的特殊之处在于现代文献固然有手稿、印刷本、选本等的讹误衍脱,更大量的是作者基于各种原因不断修订自己的作品而形成的异文.整理曹禺《日出》的多种版本,可发现版本间的递进承传关系,确定版本流变之节点,建立版本谱系.由此在版本对校时能够遵循正确顺序,把各版本的版本变迁、文本特性等放在一个谱系中加以阐释,从而发现版本修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确立版本谱系,在版本比对参证中解读文本,发现问题,不仅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空间,同时也提示我们,文献是批评的基础,也是批评的方法,把现代文献学作为一种文学
数字平台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平台社会的形成,平台已然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渗透在各个社会领域,新闻业不过是它们涉足的其中一个领域.平台携技术与资本的优势,成为新闻场域中非常重要的新入场者,使得平台与新闻业的关系成为新闻学研究讨论平台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平台逻辑”作为理解二者动态关系的敏感性概念,它在媒体逻辑和社交媒体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强化,具有技术、市场和关系三个关键特征,未来仍需对平台逻辑的内涵、形成与实践进行深入讨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解释潜力的理论概念.
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20世纪20年代张彭春留美归国后的国学阅读史.这不仅是个人读书、写作历程的真实记录,亦反映了一批寝馈于西洋文化的留学生,在趋新与守旧思潮并存时期的精神蜕变.张彭春中文表达水平低于英文,他甚至因此产生认同危机,也意识到仅依傍西方思想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受好友胡适“整理国故”的影响,张氏从张之洞、胡适、梁启超开列的三种书目入手,并在梁启超、徐志摩的具体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国学典籍,进行作文训练.从西学中“转身”到对中学“追赶”,张彭春的阅读、写作,和他所提出的“平民文学”“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