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传染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84.5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58-02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即柞蚕脓病,俗称柞蚕的半蜕皮、水眠子、嫩起子、黄烂病、油烂茧和里倒山等,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散布广,我国各柞蚕产区和世界上饲养柞蚕的国家都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可高达40%;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起的一种柞蚕病害。这种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dae),杆状病毒属A亚组(Baculovirius A),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60~170)nm×350nm,最外层是蛋白质及脂类组成的囊膜,内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衣壳内是髓核,衣壳和髓核构成核衣壳,每个囊膜内包裹着1~4个核衣壳[1]。病毒的核酸为双链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约有130kb,具有感染性,可以复制、增殖,而病毒的蛋白质无致病能力。病毒粒子的一端有一个突起,是病毒侵染时的吸附装置。蚕体受N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形成一种特异的产物,称为多角体,其内包埋着许多病毒粒子。多角体的大小不一,一般为0.7~10.0μm。多角体的大小因蚕的发育时期、寄生组织以及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多角体的形状有三角形四面体、四角形六面体及不规则体。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光滑致密,不成熟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凹凸不平,裂解中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瓦棱状或有纵横的饰纹。多角体蛋白本身无致病能力,但包埋在多角体里的病毒可借多角体的保护,抵抗恶劣环境而长期保持致病能力。
  
  2传染途径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角体态病毒和没有包埋到多角体中的裸露病毒都可以引起多角体病的发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有2种传染途径,一是食下传染。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附着在卵面或柞叶上,被蚕食下后,多角体在蚕的中肠内经碱性中肠液溶解,其内的病毒粒子释放出来,有的脱去囊膜,核衣壳进入中肠细胞,髓核再进入细胞核内,病毒核酸进行复制,但较少形成多角体态病毒。有的病毒粒子可以通过中肠细胞间隙进入体腔内,随血淋巴循环而侵入血细胞、脂肪体细胞、气管上皮细胞、体壁真皮细胞等,并在细胞核内增殖,继而形成多角体;这些多角体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细胞核也随之变大,直到充满了多角体,最后细胞核和整个细胞被多角体胀破[2]。经口食下传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二是创伤传染。裸露病毒可以通过收蚁、移蚕等操作不慎造成的伤口而进入蚕体内,引起发病。
  
  3发病症状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蛾期,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蛾期、卵期发生该病。一是蚕期发病症状。1龄期发生核型多角体病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在2龄至营茧前发生,特别是在老眠前后及营茧前。该病的共同表现为蚕体全身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当蚁蚕孵化时啃食附着病毒的卵壳,1龄眠中即可出现身体肿胀、眠起蜕不下表皮的不蜕皮蚕,有的仅蜕下1/2旧表皮,新表皮暗淡不新鲜,呈半蜕皮蚕。水眠子多在3龄眠中或眠起时发生,病蚕体壁柔软,体节肿胀。随着病势的发展,病蚕常用尾足或腹足抱住柞树枝条,头部下垂,体壁溃烂,流出脓汁而死。嫩起子病蚕眠起蜕皮后,体壁柔软、不硬化,体色发暗,体腔内血淋巴和水分增多,体节肿胀,有时尾部的三角板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体壁破裂,流出脓汁而死。黄烂病多发生在3~5龄,发病初期病蚕体色比正常蚕稍淡,皮下组织及脂肪体开始溃烂,透过体壁看似豆腐脑状,呈混浊状态,随病势加重,皮下组织溃烂更加明显,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老虎病多在5龄盛食期到营茧前发生。初期病变体节肿胀,背部疣状突起和气门下线疣状突起部位可见灰色、褐色的小斑点,由小变大,形成褐色病斑,形如老虎斑状,俗称“老虎病”。天气炎热时,病势进展较快,稍经触动,病斑处破裂,流出脓汁而死。里倒山感病幼虫在营茧前看不出明显的病状,有的可吐少量丝营薄皮茧,有的在吐丝过程中死亡,死后尸体迅速溃烂,脓汁污染茧壳成黑褐色,称为“里倒山”、“油烂茧”。二是蛹期发病症状。病蛹体色灰暗,颅顶板变成灰褐色或黑灰色,蛹皮无光泽,稍经触动即破,流出脓汁,浸透茧层,成为油烂茧。有的病蛹在茧壳内慢慢阴干,整个茧变得很轻,而成为“空瓤茧”。
  
  4防治措施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以卵面和环境消毒为主进行综合防治。一是培育抗病品种,推广杂交种。选育推广抗脓病的品种及杂交种是防治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杂交种抗病性强,应大力推广。如果能选择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品种作为杂交亲本,抗病性就可能更强。二是严格消毒,预防脓病。发生脓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传染,因此严格消毒,彻底消灭病毒,是预防脓病发生的关键,特别是防止卵面感染和1~2龄稚蚕感染[3]。把蚕室蚕具清扫、洗涤干净后,封好门窗,用3%的甲醛溶液在23℃条件下喷雾消毒,密封24h后通风,或用毒消散(5g/m3)熏蒸消毒。如果蚕室蚕具不便密封,可以在清洗干净后,用浓度为20%~30%的新鮮石灰浆刷墙,蚕具用1%的氢氧化钠浸10min或用5%的石灰浆浸1h。卵面消毒应在收蚁前1~2d进行。散卵,在23~25℃条件下,用3%的甲醛溶液消毒30min;纸面产卵,在容积为0.83m3的密封塑料罩内挂40张产卵纸,用浓度为36%的甲醛溶液50mL加高锰酸钾30g进行气体消毒,时间为6~8h。为防止卵面消毒后的再感染,消毒后的蚕卵应及时送到山上蚕场或保存在无毒保卵室内阴干,如消毒场所离蚕场较远或没有消毒保卵室,可用清洁无污染的用具或远离制种场所的洁净房屋保卵。三是防止蚕场内病毒的传染。发现病毒应及时用火焚烧、深埋或做消毒处理。摘茧后,选出油烂茧,防止污染。四是加强种茧保护工作,防止伤热或受冻。摘茧时,种茧不能堆积过厚,以免茧堆内发热。种茧越冬保护期间要避免长期感受5℃以上或-5℃以下的温度。五是加强放养管理,增强体质。蚕期(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对蚕的体质影响极大,选择适宜的蚕场和饲料,使蚕健康成长,增强抗病力。收蚁期间和小蚕期如气温较低,可采用稚蚕保护育方式饲养,这样既可以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还可选择优良的饲料,使蚕体质强健,增强抗病力[4]。蚕期如遇阴雨连绵、日照少的天气,要尽量选用含水量少的成熟柞叶撒蚕。蚕场窝风闷热也可诱发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因此蚕期尤其是大蚕期要选择通风良好的蚕场放蚕。另外,适当稀放,及时匀蚕、剪移,饱食良叶也是提高蚕体质、预防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重要措施。
  
  5参考文献
  
  [1] 石生林,刘彦群,潘敏慧,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1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2):42-46.
  [2] 梁振中,张振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及防治[J].蚕桑通报,2006, 37(3):64-65.
  [3] 梁振中.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特点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20.
  [4] 石生林,王学英,刘限,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72-74.
其他文献
秸秆发酵菌曲催化剂是添加在秸秆发酵菌中的一种触媒,是实现秸秆快速腐熟的重要材料。选择尿素、羊粪、牛粪3种秸秆发酵菌曲催化剂,对各自不同施用量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淡水水产是盐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射阳盐场水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其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货币一体化是目前国际金融方面的一个逐渐升温的话题。中国两岸四地的货币一体化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本文对
简要阐述了盐业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特点,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如何选择实现产业升级的时机,实现产业升级的切入点,对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对实现产业升级的意义,人力资源在
从企业战略转型的角度讨论变革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索企业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介绍了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各方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分析其具体运用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道德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与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社会关系,社会主义与道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克服单纯经济增长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并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