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导论”课程的教学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w1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激发了新媒体的运用,现在“新媒体导论”已成为各大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理论内容繁多,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紧密联系。本文从安徽财经大学“新媒体导论”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新媒体导论”的内容设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与新媒体资源相结合,鼓励广大学生的创作与实践,并且不断为学生搭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 “新媒体导论” 教学创新 课程建设
  “新媒体导论”一课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兴起的一门课程: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相关岗位的需求量增大,各大院校为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就业需求开始建设新媒体相关课程与专业。“新媒体导论”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兼具理论、实践与应用特征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兴课程,“新媒体导论”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都要突破传统传播媒体课程教学的桎梏,不断创新。
  安徽财经大学的“新媒体导论”课程于2016年才第一次开设,相比其他传媒类高校,开设时间偏迟。“新媒体导论”主要教授对象是新闻传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升入大二才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新媒体导论”持续17周的教学,一共有34课时,占2学分。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出对新媒体有一定认识与理解,能够掌握新媒体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事新媒体相关职务的人才。但是我校的“新媒体导论”课程开设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优秀的课程设置,再加上新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媒体相关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不一致,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安徽财经大学“新媒体导论”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体系复杂,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新媒体导论”只能起到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对新媒体有浅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以后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将“培养出从事新媒体相关职务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过于宽泛,不能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人才进行培养。
  (二)无配套的教学设施与实践机会
  传统的媒体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成熟的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在课外获得很多实践机会。然而新媒体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科目,学校还无法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实践机会。基于书本的理论学习过于苍白,学生如果没有合适的实践机会就不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
  (三)师资力量缺乏
  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新媒体导论”的师资力量不足:年轻教师占师资力量的主体,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容易受制于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陷入被动的教学状态,这与新兴课程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一致,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导论”的教学创新计划
  (一)明确定位教学内容体系
  为解决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必须对“新媒体导论”的内容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目的进行明确的定位。我校“新媒体导论”课程只占用34课时,时长较短,因此必须对“新媒体导论”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重点。
  新媒体的内容涉及繁多,安徽财经大学的“新媒体导论”是学科基础课,主要教授对象是大二的新闻传播班学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新媒体的特征、传播与管理有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的主要教授内容包括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类型、技术推动、影响、产业、媒介融合、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管理等,从设计内容来看,这一课程几乎包含了新媒体所有最基础的浅显知识,让学生可以对新媒体有全面的概念认知。从课程设计的逻辑来看,我们从“什么是新媒体”入手,到进一步阐释新媒体的发展原因、新媒体对社会大众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最后到如何进行新媒体的管理,这是新媒体的宏观分析。从微观角度来看,课程内容涉及的新媒体类型包括门户网站、电子邮件、手机报纸/出版、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文学、RSS、博客、播客、网络动画、网络杂志、手机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彩信、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等。对于一些市面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媒体类型,比如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我们会分几个不同的专题探讨,保证学生熟悉与认知主流新媒体,一些相对弱势的新媒体类型所设计的教学时长较短。
  我校采用的主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由李良荣编著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另外还辅助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本由匡文波主编的《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新媒体概论(第二版)》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由石磊主编的《新媒体概论》。从教材本身看,这些教材偏重理论,在教授过程中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与深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采用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学习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辟了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新媒体的管理与经营,从实践出发更深入地理解理论。
  “新媒体导论”具体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其中,新媒体的类型及媒介融合占据了最长的课时,因为这两章节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新媒体,以及这些新媒体与四大传统媒体是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合并以寻求最大发展的,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新旧不同媒体的特征与变换,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新媒体本身便是创新与发展的产物。其次,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产业、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分别用了四课时阐述。
  (二)“新媒体导论”教学模式创新
  新媒体导论的内容涉及网络媒体和各个网络平台,这些都是新兴事务,以往媒体的教学经验并不适应新媒体的教学,不能再原封不动地搬用。“新媒体导论”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
  1.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新媒体与网络息息相关,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必须开通对电脑的网络应用。现如今多媒体的PowerPoint演示手段已经极其普及,教师当堂通过教室电脑连接网络并进行操作的方法比PowerPoint更直观,此举有助于学生直观認识到网络新媒体的建设情况,这一手法在新媒体的微观管理等章节效果较好。   2.教育方式与新媒体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新媒体各个平台的认识与熟悉。“新媒体导论”的课程主要内容本身就包括博客、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等的应用与实际,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们使用了超星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上的考试、讨论、通知、资料收集、在线活动等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统一。
  3.鼓励广大学生的创作与实践,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集思广益。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新媒体之间的区别与操作手段,教师们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创建新媒体平台,并将此举计入课堂成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选择了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运营,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平台、博客平台、微博平台的账号创建、内容策划及推广。每个小组由5名到9名学生构成,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活动。每周都会有一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小组进行新媒体运营的手段及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这样的展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将他们推到了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线,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新媒体发展的规律。至今为止,有的学生推广了有关自己兴趣爱好的微信公众号,主题包括旅游、游戏、影视等;有的学生制作了专门针对本学校或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博客;有的小组则成立了本市的在线网络二手交易平台。课堂结束后,依然有学生选择继续运营这些新媒體账号,这也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及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从教育手法上说,“新媒体导论”的教学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强硬灌输知识,而是将学生的大脑风暴、群体讨论、个人展示、小组汇报及老师教授环节结合。让学生在互动娱乐中吸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新媒体导论”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
  “新媒体导论”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课程,学生需要在课堂之外拥有其他实践机会,否则学习过程便会成为纸上谈兵。学校需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不断加强与本地、本省的网络公司合作,多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以院系为单位举办了“微信公众号建设比赛”,参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意主题创建微信公众号,并围绕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策划、形式排版及推广手段做出展示。这样的比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加强新媒体学习。
  另外,相关学术论坛、学术会议、辩论赛或是讲座的推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摄入知识的平台。学校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计划积极邀请各大传媒院校的知名讲师来安财做讲座,另一方面积极筹办学术会议与论坛。
  (四)师资力量建设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位课题组成员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新闻学的博士学位,期间选修了新媒体相关课程,并将中国传媒大学先进的新媒体教学经验带回了安徽财经大学。另外,学校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新媒体的学术论坛与学术会议,并参加各类网络教学培训,以此提高对新媒体的敏感度,学习如何运用最新技术进行教学。
  三、结语
  课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安徽财经大学的“新媒体导论”创新建设才刚刚开始,课题组的老师会继续探索、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3).
  [2]李佩佩.“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方式初探[J].视听教育连线,2016(8).
  [3]赵鹏.“融媒体”时代“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15(18).
  基金: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导论”的教学创新研究”(编号:acjyyb2017134)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术欣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审美启蒙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的具体要求展开讨论,思考如何帮助小学生进行名画欣赏,更好地显现名画欣赏的作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 课堂欣赏 审美教育 情境化 画种分类 画面语言  引言  在视觉文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大量的美术作品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美术作品不仅在城市雕塑家庭装修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咖啡馆、商店的各类
摘 要: “正经”一词早在先秦便已存在,起先多指“儒家经典”,唐宋以后逐渐口语化,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红楼梦》中,“正经”以口头语的形式出现了113次(前八十回中有91次)之多,但《汉语大词典》中为“正经”设置的6条释义,似乎并未能够很好地解释它们。本文旨在以《红楼梦》中的前91个“正经”为例,对它们进行一一考察,探索《汉语大词典》所未涉及到的口语性词义。  关键词: 正经 红楼梦 词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由数字时代进入数据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面貌。如何运用大数据探索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数据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由数字时代进入数据时
摘 要: 本文结合高校思想的工作实际在大数据背景下,面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从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务实创新,完善机制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宣传思想工作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在大数据的时代背
摘 要: 本文结合《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一书的相关的内容,从校园阅读的类型选择、推广主体、宣传渠道等方面,对校园阅读推广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高校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实践,以及对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校园阅读 阅读推广 阅读文化  《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后文简称《推广》),是2017年海天出版社推出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之一。该书是国内阅读推广领域
摘 要: 从80年代中期中篇小说《风景》开始,方方的笔触越来越多地延伸到了对突出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但是在大量运用现实主义笔调进行创作时,小说呈现出了明显的“极端叙事”、底层精神主体性缺失、二元对立结构等诸多问题,从而引发了关于方方社会问题小说创作真实性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于作家应该怎样介入现实的再思考。  关键词: 方方 社会问题小说 真实性 艺术价值  卢卡奇在《艺术与客观真理》中指出了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江苏 苏州 215137)  摘 要: 本文从师生对话的内涵理解出发,探究美术课上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师生对话”的美术课堂特点,探讨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师生对话”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 对话 师生对话 初中美术  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
摘 要: 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寝室文化氛围,展现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本文探讨宿舍文化长廊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内容,以期有效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宿舍文化 文化长廊 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长廊建设以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传承河南理工大学校风和学院院风、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浓郁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教材内容应体现这一双重性。本文借助叙述聚焦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三版)》第四单元课文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编版对原版聚焦模式的具体形式做了多处调整,引入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突出了不同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叙述聚焦理论有助于读者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叙述聚焦 大学英语教材 人文内
摘 要: 邹韬奋作为一名革命志士,他深爱和感念着自己的慈母,或许更想表达的是封建旧社会对母亲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和扼杀的愤慨与惋惜。然而作者读到更多的却是一个中年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与悲凉、遗憾。因此,解读文本时须“为我所用”。通过精当的教学设计步步推进,水到渠成,我们不必苛求追本溯源,完全还原或迎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免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守矩而不拘泥,这样课堂才是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