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一例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从定量水平上深入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测量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例对照组血清中HCMV DNA含量,并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糖(BG)、胰岛素(Ins)和C肽(C-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HCMV DNA含量[(1.81±1.67)×108拷贝/ml]明显高于对照组[(5.50±4.30)×107拷贝/ml].HCM
目的利用甲醇酵母系统Pichia pastoris高效表达HPV 6型L1蛋白.方法按照Pichia pastoris偏爱密码子合成L1全长基因,构建pPIC3.5K- HPV6- L1表达载体,转化KM71,经组氨酸缺陷的MD培养基和G418筛选,PCR 确认L1基因整合,使用BMGY/BMMY培养/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筛选到3株阳性表达克隆,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有部分糖基化
目的明确第三脑室中间块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2例第三脑室肿瘤病儿的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发现第三脑室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经右额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并明确肿瘤起源于中间块.结果2例病儿的肿瘤为近全切除,术后有头颅CT和MRI证实第三脑室内的瘤体完全消失,肿瘤病理诊断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结论中间块星形细胞瘤起源于第三脑室的
目的探讨靶向血管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增生性瘢痕的裸鼠移植模型,使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观察瘢痕Ⅰ型、Ⅲ型胶原和血管的量以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血管明显减少,瘢痕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坏死、凋亡,代之成熟的纤维细胞,失去了典型增生性瘢痕的特征.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对增
目的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AP-1 DNA结合活性的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烧伤早期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背部
目的研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表达是否与细胞周期相关.方法利用血清饥饿法和特异的细胞周期抑制剂,使细胞同步化于Go、G1、S、G2、M期,采用PCR-ELISA试剂盒对处于不同周期时相的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周期时相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不同,去除血清不能影响活性,Go期细胞与非同步化细胞的活性相同;G1期较非同步化细胞的活性为高;S期活性最高;G2期活性比S期明显降低;M期则几乎无活
AIM: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telomerase, telomerase revere transcriptase(TRT)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T
目的 探讨c erbB2和p5 3基因扩增和表达在口腔鳞癌 (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30例口腔鳞癌和 5例正常口
目的 探索外毛根鞘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应用HE染色观察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2例外毛根鞘癌p53、PCNA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22例外毛根鞘癌患者中女15例,男7例,年龄40~79岁,发生于头顶枕部皮肤16例。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p53阳性表达为72%(16/22),阳性分布广泛;PCNA全部阳性,但阳性细胞在高中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