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的学习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可当今我们面临的是中国青少年脑子里充斥着西方文明的思想、传统文化底子越来越薄的现实,身为教师我感到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让他们自由徜徉于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孩子们在我们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精神家园中茁壮的成长,得到心灵的滋养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经典教学给我和学生们带来的一些收获。
一、经典育德,传承文明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学生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那是在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我教学生涯从此豁然开朗,也为我培养自己的学生指明了一条明朗的路线,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我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从那以后我便如获至宝,在我的班级里,从此便有了“经声朗朗”。我们班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记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并试着把经典里的精华应用于实际生活,我经常借助班级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家常里短、借助经典的内容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学着力行经典。当有学生说脏话时,我便对学生说: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当有学生由于做事着急而做错事,我便对学生说: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当有孩子因为挑食而不好好吃饭时我会教育学生: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经常的这样教育和不断地读诵,孩子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在不自觉间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容量。从而达到了以课外促课内的效果。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能接触到圣贤的经典文化,你们是幸福的;如果你能学好并做好,用你的行动去影响你身边的人,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幸福,那样你的幸福会不断地扩大,那么,你将成为最幸福的人……在教学生经典诵读的整个过程下来,我发现学生接收课内知识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了。在13年我县期末成绩抽测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
二、用心培育、关注心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境的培养。在《大学》里面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当然了,要做到心静别说孩子,连我们大人都做不到,但我们可以慢慢来,做不到静一天,我们可以静一小时,做不到一小时,可以静半小时或半节课,一节课如果我们能保证让孩子在讲新课的时候做到静下来,孩子们就会有收获。所以让孩子们时常有一种安静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成绩差不多的两个孩子,考试时,一个孩子火急火燎的进入考场,着忙着慌的答卷,一个孩子学会先平息自己的心境,然后再作答。两个孩子的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的心定下来,智力、品质等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三、勇往直前,无私奉献
中华文化字字珠玑、句句留香,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犹如珍珠,颗颗闪光,而21世纪的青少年对于我们传统民族精华的传承,正是靠我们教师的虔诚播种才能薪火不息,也许我的国学课堂只能让孩子窥到国学冰山的一角,不过我坚信,这一角的冰山也许会让我们的孩子去遨游深藏宝藏的海洋。“雅言传送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是辛苦的、繁忙的、也是快乐和幸福的。我将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经典育德,传承文明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学生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那是在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我教学生涯从此豁然开朗,也为我培养自己的学生指明了一条明朗的路线,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我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从那以后我便如获至宝,在我的班级里,从此便有了“经声朗朗”。我们班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记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并试着把经典里的精华应用于实际生活,我经常借助班级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家常里短、借助经典的内容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学着力行经典。当有学生说脏话时,我便对学生说: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当有学生由于做事着急而做错事,我便对学生说: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当有孩子因为挑食而不好好吃饭时我会教育学生: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经常的这样教育和不断地读诵,孩子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在不自觉间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容量。从而达到了以课外促课内的效果。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能接触到圣贤的经典文化,你们是幸福的;如果你能学好并做好,用你的行动去影响你身边的人,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幸福,那样你的幸福会不断地扩大,那么,你将成为最幸福的人……在教学生经典诵读的整个过程下来,我发现学生接收课内知识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了。在13年我县期末成绩抽测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
二、用心培育、关注心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境的培养。在《大学》里面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当然了,要做到心静别说孩子,连我们大人都做不到,但我们可以慢慢来,做不到静一天,我们可以静一小时,做不到一小时,可以静半小时或半节课,一节课如果我们能保证让孩子在讲新课的时候做到静下来,孩子们就会有收获。所以让孩子们时常有一种安静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成绩差不多的两个孩子,考试时,一个孩子火急火燎的进入考场,着忙着慌的答卷,一个孩子学会先平息自己的心境,然后再作答。两个孩子的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的心定下来,智力、品质等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三、勇往直前,无私奉献
中华文化字字珠玑、句句留香,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犹如珍珠,颗颗闪光,而21世纪的青少年对于我们传统民族精华的传承,正是靠我们教师的虔诚播种才能薪火不息,也许我的国学课堂只能让孩子窥到国学冰山的一角,不过我坚信,这一角的冰山也许会让我们的孩子去遨游深藏宝藏的海洋。“雅言传送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是辛苦的、繁忙的、也是快乐和幸福的。我将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