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北京,大学林立,各领风骚,而燕京大学以其特殊的教会背景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民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燕京大学作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会大学,其自然有培养传教人才的使命,而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则是承担此使命的载体,并形成在民国神学教育领域与南京金陵神学院并立的南北“双峰对峙”。
从汇文大学神科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的汇文大学神科,该神科是北京、天津、通州三地的若干圣经和神道学堂合并发展的结果,其核心是汇文大学神学馆和华北协和道学院。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后,于1919年正式成立燕京大学,汇文大学神科亦随之改称燕京大学神科。该科是由美国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美国美以美会、美国北长老会以及后来加入的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组成的跨宗派联合机构。1925年,燕大神科与宗教系合并改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廷芳出任首任院长,翌年迁入位于海淀的新校园。后因刘氏于1926年赴美国休假,由李荣芳短暂接任院长,到1928年改由赵紫宸接任,其任职直到1950年。
燕大宗教学院成立目的是求在大学之环境中,以研究基督教经典、历史、教理、典制及比较宗教等学科,造就教会之工作及学术人才为宗旨,也在养成具有丰富宗教经验,热心谋求中国教会发展,及中国社会进步之青年男女,为中国基督教思想及生活,建树稳固的基础。因当时北洋政府要求教会学校立案,而燕大宗教学院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有违立案要求,故燕大在1926冬申请立案时,曾声明宗教学院不请求教育部认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燕大于1929年再次申请立案时称:原有宗教学院,系为教职员学生自愿研究基督教者而设,不在请求立案范围之内。
独立于燕京大学的燕大宗教学院简况
1931年,燕大正式获准立案,宗教学院也随之独立,但仍在燕大校园内的宁德楼教学。宗教学院学生分正科生及证书科两种,正科生须具大学卒业资格,凡为基督徒皆热心为教会作贡献者均可请求入学,由所在教会推荐入学,学习三年,考试及格,授神学学士学位;证书科以一年为限,入学学生须曾在教会服务,有工作经验,修学一年,成绩及格,颁发毕业证书。
燕大宗教学院内分经典文学系、宗教史学系、宗教哲学系、宗教教育与宗教心理学系、宗教典制学系,开设的课程涉及旧约、新约、基督教史、宗教教育、宗教史、宗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圣乐等。宗教学院当时奉行继承一种名师主义,用简章上挂名的大名鼎鼎的教师去号召教中的青年,让他们争取来当学院的学生。故学院当时聘请的诸如赵紫宸、司徒雷登、徐宝谦、刘廷芳、吴雷川、李荣芳、陈垣、许地山、巴狄德水、甘霖格等中外教员,皆是学界翘楚,集中了当时中国神学教育领域最优秀的师资,从而保证学生能受到良好的基督教教育熏陶。
宗教学院学生除日常学习外,课外活动也较丰富。学院有名人演讲会,每月开演讲一次,并组织书报报告会,阅读中西名著。学院还常鼓励学生,于课余著作文字,预备讲稿,讨论学问,及听名人讲演,举凡关于宗教及国家等问题,皆可自由讨论,彼此交换意见。宗教学院师生还与燕京大学各学院信教的教授及同学,共任社会服务的工作,在大学附近各村庄及城中各教会参加服务,并办理平民教育,以及其他之社会服务。1930-1931年度,曾有燕大教授数人率领宗教学院学生赴保定、定县及附近诸村庄,参观教会事业以及平民教育事业。1931-1932年度,该院还为附近失学儿童设一露天学校,每周日上课,使教院学生得有机会探访学校儿童之家庭,研究民众之生活状态,由是而与民众发生宗教上的关系。宗教学院内对于师生间、同学间的学识上的友谊,尤加注意,设有交际委员会、交谊会、民歌练习班等,用以师生联谊。宗教学院还组织调查活动,如1932年,燕大宗教学院调查信徒婚姻各问题,请全国教会领袖以个人之见解,附以当地环境及事实。而宗教学院虽然在燕大立案后独立,但与燕大同处一校园,两者关系仍比较密切。宗教学院学生可在大学功课中选修,教学上得各学院教授指导,该院则对于大学可以宗教生活贡献之,而学生与大学教授、学生接触,对国内重要思潮及问题,可得多见多闻机会。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宗教生活也是其特色所在,如每年开宗教研讨会一两次,讨论宗教社会问题;每月组织四次灵修聚会,于每周三下午举行;并有宗教生活委员会,主持本学院周一朝会,领导小组祷告会;周五晚则有座谈会,研讨基督教重大问题,以期获得正确的认识。宗教学院的重要团体除了参加大学内的男女青年会活动外,还于1924年组织景学会,该会由宗教学院的全体学生教员联合组织而成,以讨论中国教会问题,研究经解上或其他学术上之难题为宗旨。在活动上,景学会每月或每两周集会一次,讨论演讲基督教及相关问题。会集时,由会员一二人宣读论文或演讲,然后由会众参加讨论,当时题目有中国民族与宗教、现代青年与宗教、中国今日之教会、现代宗教教育思潮等。开会地点多在燕大教授家中,程序分作退修、祈祷、交际、学术演讲四项,每次出席的人,很是踊跃,往往坐满了教授的客厅。此外,景学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专题学术演讲,并组织院内师生参加校外的基督教学术活动。至于其他提倡灵性生活之方法,宗教学院还有各种崇拜祈祷的会集,如周日礼拜,特设的师生宗教仪式,礼拜一则有早祷,由教员、学生轮流主领。宗教学院教师还常率学生入城参观教会以及其他宗教机关。有时学生亦参加教会工作,如有学生自组小团体,从事灵修,并在附近村子宣教,还参加北京的学界布道团,利用假期布道。
因正科学生招收过少,宗教学院还开设招收短期的宗教科学生,诸如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短期科、宗教短训班、宗教教育专修科等,专为从事于教会工作人员中的欲变换环境,或稍事休息,或继续进修学问者,使其得在大学环境中,接触新知,切磋学问。其中,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短期科开设于1927年,专为教内担任宗教事业及社会服务者而设,以汉文教授,应付教内各等供职人员的需要,中学毕业程度即可修习。当时所修科目分为必修与选修,涉及基督教及中国社会问题,由燕大宗教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理学院生物学系诸教授担任讲授,并赴社会服务机关参观、教会参观。1936年12月,短期科有学生10人,来自7省。此外,1930年,宗教学院还开设有宗教短训班,则是专为有经验的教会牧师设计进修课程以研究基督教,使他们了解基督教的真理,并训练宗教工作人员入城宣教,以帮助教会;同年,设有宗教教育专修科,为燕大及其他教会大学毕业生开设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中学校长及宗教教育的工作人员。1931年秋,燕大宗教学院还开圣经函授课,辅助中学毕业程度的信教同志明白圣经,学习旧约要纲、新约要纲两种课程,每种课程收20名,学费每人2元。即使北平沦陷后,宗教学院仍然开办此类课程,为培养普通教会人才服务。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运转经费主要靠外国的基金捐助,外国教师薪资由西方基督教会提供,中国教师工资则需自筹,而学生每年则需缴纳学费、住宿费、杂费等费用。1927年时,每学期学费30元,到1932年增至40元。同时,考虑学生家境情况,设立若干免费额,凡由公理会、中华基督教会、伦敦会、美以美会等各基本公会所特别保荐来院之学生,得享免缴学费之权利,同时亦设有奖学金。而宗教学院运营主要依托与国外捐赠基金,如1934-1935年度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总收入为30080元:其中学费为2240元,捐赠基金收入为27840元,收入居中国全部神学院之冠。然由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招生要求本科毕业,且为基督徒的标准过严,报名人数甚少,每年在校人数不过数十人。如1935年时,宗教学院仅有学生22人,一半为大学毕业生,一半为短期生。1938年,因时局变动,只有8位学生。据当时燕大教师徐宝谦所述原因称:“燕京神学思想太新,虽为原因之一;然教会程度幼稚,实际上无需高级神学人才,且自教会各级学校,须实行注册立案以来,教会与学校中间,异常隔膜。以上两点,实为主因。”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还办有《真理与生命》与《紫晶》两种刊物,并出版大量宗教书籍。自1926年起,同为北京基督教刊物的《生命月刊》与《真理月刊》合并为《真理与生命》,新刊编辑亦大多为宗教学院同仁,赵紫宸曾任主编。宗教学院师生在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介绍国内外基督教思想及各地基督教事业情况,该刊物发表的文章曾激起全国基督教新旧思想的漩涡,成为当时教会内部影响极大的刊物之一。1930年,刘廷芳主编的《紫晶》创刊,该刊以“灵修、崇拜与团契三者为范围”,主要宣扬基督教教义,刊登祷文、圣诗圣歌等,并发表书评、报评。以上两刊物的编辑处也设于北平燕京大学内,编辑和撰述者多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教授。宗教学院为教学及研究需要,还编辑神学丛书,或个人著作,或翻译外国神学家作品,如《科学与宗教四讲》、《三福音问题》、《传道解惑》、《诗篇浅说》等作品。在诗歌方面,刘廷芳、赵紫宸等宗教学院教师还参与了大型圣歌汇编《普天颂赞》,并出版了《团契圣歌集》、《民众圣歌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院长赵紫宸被日军逮捕入狱,宗教学院未随燕京大学内迁,因而短暂停办。截至此时,燕大宗教学院已有正科毕业生76名,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科学生107名,大多在各神学院及教堂服务,培养教会人才或参加布道服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自成都迁回北平,宗教学院经过筹备,于1946年秋复课,恢复招生。战后为吸引学生入学,不收学费。成绩及格、经济不裕之学生,亦可以请求奖学金,另备有少数奖学金额足供膳宿之用。1948年时,有男学生17人,女学生6人,分别来自北大、辅仁、燕京、清华、之江大学等本科毕业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燕京宗教学院变迁
长期以来,国内将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办学视为文化侵略,而此论点带有特定时期的强烈政治色彩,有违历史事实。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历史来看,其虽带有传播宗教的动机,但却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国本土教会人才。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在刘廷芳、赵紫宸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师资雄厚,思想自由,学术精湛,在1930年代的全国神学院中声明卓著,成为一时翘楚,亦被当时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称为“远东第一流的神学研究院”。然1937年北平沦陷后,燕大宗教学院随着内部分歧,战争影响,政局变动等诸多原因,逐渐走向没落,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学院继续办学,1950年,与燕京大学正式脱离,改称燕京宗教学院。1953年与华北地区其他几所神学院校联合为燕京协和神学院,至1961年又与金陵协和神学院合办。文革时期一度停办。1983年,北京地区的神学院得以恢复,改名北京神学院,1986年又更名燕京神学院,办学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原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旧址,现仍完整的保存于北京大学校园内,为该校外国语学院所在地。
参考文献:
[1]《北平私立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简章》.北平,1932年.
[2]《私立燕京大学一览》.北平,1937年.
[3]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从汇文大学神科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的汇文大学神科,该神科是北京、天津、通州三地的若干圣经和神道学堂合并发展的结果,其核心是汇文大学神学馆和华北协和道学院。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后,于1919年正式成立燕京大学,汇文大学神科亦随之改称燕京大学神科。该科是由美国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美国美以美会、美国北长老会以及后来加入的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组成的跨宗派联合机构。1925年,燕大神科与宗教系合并改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廷芳出任首任院长,翌年迁入位于海淀的新校园。后因刘氏于1926年赴美国休假,由李荣芳短暂接任院长,到1928年改由赵紫宸接任,其任职直到1950年。
燕大宗教学院成立目的是求在大学之环境中,以研究基督教经典、历史、教理、典制及比较宗教等学科,造就教会之工作及学术人才为宗旨,也在养成具有丰富宗教经验,热心谋求中国教会发展,及中国社会进步之青年男女,为中国基督教思想及生活,建树稳固的基础。因当时北洋政府要求教会学校立案,而燕大宗教学院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有违立案要求,故燕大在1926冬申请立案时,曾声明宗教学院不请求教育部认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燕大于1929年再次申请立案时称:原有宗教学院,系为教职员学生自愿研究基督教者而设,不在请求立案范围之内。
独立于燕京大学的燕大宗教学院简况
1931年,燕大正式获准立案,宗教学院也随之独立,但仍在燕大校园内的宁德楼教学。宗教学院学生分正科生及证书科两种,正科生须具大学卒业资格,凡为基督徒皆热心为教会作贡献者均可请求入学,由所在教会推荐入学,学习三年,考试及格,授神学学士学位;证书科以一年为限,入学学生须曾在教会服务,有工作经验,修学一年,成绩及格,颁发毕业证书。
燕大宗教学院内分经典文学系、宗教史学系、宗教哲学系、宗教教育与宗教心理学系、宗教典制学系,开设的课程涉及旧约、新约、基督教史、宗教教育、宗教史、宗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圣乐等。宗教学院当时奉行继承一种名师主义,用简章上挂名的大名鼎鼎的教师去号召教中的青年,让他们争取来当学院的学生。故学院当时聘请的诸如赵紫宸、司徒雷登、徐宝谦、刘廷芳、吴雷川、李荣芳、陈垣、许地山、巴狄德水、甘霖格等中外教员,皆是学界翘楚,集中了当时中国神学教育领域最优秀的师资,从而保证学生能受到良好的基督教教育熏陶。
宗教学院学生除日常学习外,课外活动也较丰富。学院有名人演讲会,每月开演讲一次,并组织书报报告会,阅读中西名著。学院还常鼓励学生,于课余著作文字,预备讲稿,讨论学问,及听名人讲演,举凡关于宗教及国家等问题,皆可自由讨论,彼此交换意见。宗教学院师生还与燕京大学各学院信教的教授及同学,共任社会服务的工作,在大学附近各村庄及城中各教会参加服务,并办理平民教育,以及其他之社会服务。1930-1931年度,曾有燕大教授数人率领宗教学院学生赴保定、定县及附近诸村庄,参观教会事业以及平民教育事业。1931-1932年度,该院还为附近失学儿童设一露天学校,每周日上课,使教院学生得有机会探访学校儿童之家庭,研究民众之生活状态,由是而与民众发生宗教上的关系。宗教学院内对于师生间、同学间的学识上的友谊,尤加注意,设有交际委员会、交谊会、民歌练习班等,用以师生联谊。宗教学院还组织调查活动,如1932年,燕大宗教学院调查信徒婚姻各问题,请全国教会领袖以个人之见解,附以当地环境及事实。而宗教学院虽然在燕大立案后独立,但与燕大同处一校园,两者关系仍比较密切。宗教学院学生可在大学功课中选修,教学上得各学院教授指导,该院则对于大学可以宗教生活贡献之,而学生与大学教授、学生接触,对国内重要思潮及问题,可得多见多闻机会。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宗教生活也是其特色所在,如每年开宗教研讨会一两次,讨论宗教社会问题;每月组织四次灵修聚会,于每周三下午举行;并有宗教生活委员会,主持本学院周一朝会,领导小组祷告会;周五晚则有座谈会,研讨基督教重大问题,以期获得正确的认识。宗教学院的重要团体除了参加大学内的男女青年会活动外,还于1924年组织景学会,该会由宗教学院的全体学生教员联合组织而成,以讨论中国教会问题,研究经解上或其他学术上之难题为宗旨。在活动上,景学会每月或每两周集会一次,讨论演讲基督教及相关问题。会集时,由会员一二人宣读论文或演讲,然后由会众参加讨论,当时题目有中国民族与宗教、现代青年与宗教、中国今日之教会、现代宗教教育思潮等。开会地点多在燕大教授家中,程序分作退修、祈祷、交际、学术演讲四项,每次出席的人,很是踊跃,往往坐满了教授的客厅。此外,景学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专题学术演讲,并组织院内师生参加校外的基督教学术活动。至于其他提倡灵性生活之方法,宗教学院还有各种崇拜祈祷的会集,如周日礼拜,特设的师生宗教仪式,礼拜一则有早祷,由教员、学生轮流主领。宗教学院教师还常率学生入城参观教会以及其他宗教机关。有时学生亦参加教会工作,如有学生自组小团体,从事灵修,并在附近村子宣教,还参加北京的学界布道团,利用假期布道。
因正科学生招收过少,宗教学院还开设招收短期的宗教科学生,诸如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短期科、宗教短训班、宗教教育专修科等,专为从事于教会工作人员中的欲变换环境,或稍事休息,或继续进修学问者,使其得在大学环境中,接触新知,切磋学问。其中,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短期科开设于1927年,专为教内担任宗教事业及社会服务者而设,以汉文教授,应付教内各等供职人员的需要,中学毕业程度即可修习。当时所修科目分为必修与选修,涉及基督教及中国社会问题,由燕大宗教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理学院生物学系诸教授担任讲授,并赴社会服务机关参观、教会参观。1936年12月,短期科有学生10人,来自7省。此外,1930年,宗教学院还开设有宗教短训班,则是专为有经验的教会牧师设计进修课程以研究基督教,使他们了解基督教的真理,并训练宗教工作人员入城宣教,以帮助教会;同年,设有宗教教育专修科,为燕大及其他教会大学毕业生开设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中学校长及宗教教育的工作人员。1931年秋,燕大宗教学院还开圣经函授课,辅助中学毕业程度的信教同志明白圣经,学习旧约要纲、新约要纲两种课程,每种课程收20名,学费每人2元。即使北平沦陷后,宗教学院仍然开办此类课程,为培养普通教会人才服务。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运转经费主要靠外国的基金捐助,外国教师薪资由西方基督教会提供,中国教师工资则需自筹,而学生每年则需缴纳学费、住宿费、杂费等费用。1927年时,每学期学费30元,到1932年增至40元。同时,考虑学生家境情况,设立若干免费额,凡由公理会、中华基督教会、伦敦会、美以美会等各基本公会所特别保荐来院之学生,得享免缴学费之权利,同时亦设有奖学金。而宗教学院运营主要依托与国外捐赠基金,如1934-1935年度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总收入为30080元:其中学费为2240元,捐赠基金收入为27840元,收入居中国全部神学院之冠。然由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招生要求本科毕业,且为基督徒的标准过严,报名人数甚少,每年在校人数不过数十人。如1935年时,宗教学院仅有学生22人,一半为大学毕业生,一半为短期生。1938年,因时局变动,只有8位学生。据当时燕大教师徐宝谦所述原因称:“燕京神学思想太新,虽为原因之一;然教会程度幼稚,实际上无需高级神学人才,且自教会各级学校,须实行注册立案以来,教会与学校中间,异常隔膜。以上两点,实为主因。”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还办有《真理与生命》与《紫晶》两种刊物,并出版大量宗教书籍。自1926年起,同为北京基督教刊物的《生命月刊》与《真理月刊》合并为《真理与生命》,新刊编辑亦大多为宗教学院同仁,赵紫宸曾任主编。宗教学院师生在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介绍国内外基督教思想及各地基督教事业情况,该刊物发表的文章曾激起全国基督教新旧思想的漩涡,成为当时教会内部影响极大的刊物之一。1930年,刘廷芳主编的《紫晶》创刊,该刊以“灵修、崇拜与团契三者为范围”,主要宣扬基督教教义,刊登祷文、圣诗圣歌等,并发表书评、报评。以上两刊物的编辑处也设于北平燕京大学内,编辑和撰述者多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教授。宗教学院为教学及研究需要,还编辑神学丛书,或个人著作,或翻译外国神学家作品,如《科学与宗教四讲》、《三福音问题》、《传道解惑》、《诗篇浅说》等作品。在诗歌方面,刘廷芳、赵紫宸等宗教学院教师还参与了大型圣歌汇编《普天颂赞》,并出版了《团契圣歌集》、《民众圣歌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院长赵紫宸被日军逮捕入狱,宗教学院未随燕京大学内迁,因而短暂停办。截至此时,燕大宗教学院已有正科毕业生76名,宗教事业与社会服务科学生107名,大多在各神学院及教堂服务,培养教会人才或参加布道服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自成都迁回北平,宗教学院经过筹备,于1946年秋复课,恢复招生。战后为吸引学生入学,不收学费。成绩及格、经济不裕之学生,亦可以请求奖学金,另备有少数奖学金额足供膳宿之用。1948年时,有男学生17人,女学生6人,分别来自北大、辅仁、燕京、清华、之江大学等本科毕业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燕京宗教学院变迁
长期以来,国内将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办学视为文化侵略,而此论点带有特定时期的强烈政治色彩,有违历史事实。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的历史来看,其虽带有传播宗教的动机,但却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国本土教会人才。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在刘廷芳、赵紫宸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师资雄厚,思想自由,学术精湛,在1930年代的全国神学院中声明卓著,成为一时翘楚,亦被当时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称为“远东第一流的神学研究院”。然1937年北平沦陷后,燕大宗教学院随着内部分歧,战争影响,政局变动等诸多原因,逐渐走向没落,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学院继续办学,1950年,与燕京大学正式脱离,改称燕京宗教学院。1953年与华北地区其他几所神学院校联合为燕京协和神学院,至1961年又与金陵协和神学院合办。文革时期一度停办。1983年,北京地区的神学院得以恢复,改名北京神学院,1986年又更名燕京神学院,办学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原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旧址,现仍完整的保存于北京大学校园内,为该校外国语学院所在地。
参考文献:
[1]《北平私立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简章》.北平,1932年.
[2]《私立燕京大学一览》.北平,1937年.
[3]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