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不会叫妈妈就永远失去了母爱,她的母亲在入院7个小时后不明原因死亡。短短3天后,又一名患者不明原因猝死在河北钢铁集团舞钢职工医院,这位舞钢市某局委副局长,是自己驱车前往就诊的。两名死者的家属指称医院误诊耽误治疗。但院方表示也希望查明猝死原因,医院医务科主任李明臣说,国内医院都是50%的误诊率,这很正常,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也有30%左右的误诊率。对这两起事件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鉴定,院方目前不接受误诊导致死亡的说法。
50%误诊率的提法上一次大规模见诸媒体还是在2008年。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廖新波发表了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文中说道“从一份资料里知道,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当然,廖新波也提供了避免误诊的法子: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记得当年50%误诊率这个说法一提出来,就有不少医务界的人士质疑。而作为医疗系统圈外人的普通老百姓,或者说作为吃五谷杂粮必会生病的潜在惠者,我们真是不愿意相信廖副厅长的话。谁愿意看个病跟猜钢镚儿似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舞钢职工医院的同志们又一次跳出来提起这个令人揪心的概率。诚然,无论哪行哪业,都会有出错的时候,更不用说是医学这么复杂的学科了。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医闹,也都理解适度的错误。但医生1%的错误,对于患者来说就是100%的遗憾,所以时隔四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个50%,愈发触目惊心。舞钢职工医院之所以作此说,可能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习惯性地认为患者缺乏理性。用行业的失误来掩护自己的失误,求个法不责众。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除了彻底暴露医院没有诚意解决问题之外,就是伤患者的心。而如此这般地强调客观引发的后果,就是让患者对医院、医生越来越不信任。恰如廖副厅长四年前所说,为了降低误诊率,患者只好奔波几家医院,重复挂号、检查、诊疗,然后才能求得一个让自己较为踏实的结果。几次三番上医院看病的痛苦折磨下来,好人也要生病,病人更是没好。医生无端加大的工作量,患者及家属也是怨气冲天,医惠矛盾自然冰冻三尺。
如果舞钢医院能换一个思路,放弃这50%的托词,诚恳地与患者家属沟通、依据法律解决矛盾,不失为一种良性的探索。而有关方面也可以此为麻雀,解剖之、分析之、总结之,或可为缓解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原载《北京晚报》)
“女娲遗骨”有何商业玄机? 姚远
山西省吉县“人祖庙遗迹”的考古清理结果近日被披露,有专家认为,在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为明代人认为的女娲骨骸。而对于把“女娲”与人祖庙发现的人骨画等号,北大考古学教授认为很“玄”。
23位专家认为吉县人祖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作为学术观点当然是无可厚非。两派意见就是不是“女娲遗骨”展开争论,是学术界正常的争鸣。而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人祖庙遗迹的真假问题则需要辩证看待。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对黄帝陵的“真假”问题的看法值得参考。他认为,“现在搞‘假古董’绝对要不得,但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东西,尽管它是假的,但它又是真的。”所谓假,是指它不是真正的那位黄帝的陵寝;所谓真,就是说从汉武帝开始就认定了这里,尽管黄帝陵不是“真的”,但它对今天的炎黄子孙仍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笔者认为,“人祖庙遗迹”和黄帝陵一样,都是悠远中华文明的见证。以此观之,无论“女娲遗骨”是真是假,人祖庙的遗迹遗址都应当得以保护。
但真正很“玄”之处,是报道透露了不少令人浮想联翩的信息。据报道,参与人祖山考古工作的单位中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甚至“有专家提议人祖山在未来几年里建设祭祖广场、朝圣天阶和史前人类博物馆,并修复人祖庙和伏羲庙,作为旅游项目”,甚至巨石上的石窝、棋盘和小柱洞也已经被附会成女娲和伏羲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的证据。
公众当然有理由怀疑,当地热炒“女娲遗骨”的背后,是否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逻辑?“女娲遗骨”之所以迅速引起舆论关注,反映了正是带有全局性的普遍问题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文物”的幌子,以所谓“考古发现”作为制迄“假古董”的依据,最终仍不过是利益驱动,搞旅游开发。为此,人祖山何去何从,当地主管部门应对公众予以说明。
实际上,无论是建所谓的祭祖广场、朝圣天阶,还是穿凿附会地复建古庙,都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方向。现在不少地方把重建、恢复一些古建筑,修庙造塔,或是修建仿古街道,也认为是一种保护。实际上,这是对保护的误解,因为新建的仿古建筑不含有历史的信息,同时也给人错觉,冲淡和影响了对真正历史遗存的保护。对此,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早已强调,“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要对文物‘复建’进行严格限制”。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次“女娲遗骨”引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各地旅游、文物、规划等部门的深思。(原载《新京报》)
“孔融让梨我不让”怎么就有理了,程思炜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是上海一小学的语文阅读题,阅读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在试卷上写下“我不会让梨”的答案后,得到老师一个红叉。孩子的父亲把试卷发到微博上,引起热议。就目前的投票数看,大多数网友认为孩子没错,因为孩子说的是真话,让不让梨是个人的选择。道德教育不能教孩子说假话,也不能强制学生让梨。
孩子说真话,这当然没错。但我始终不解,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就意味着“不让梨”有理了吗?说孩子没错,但不能说“不让梨就是对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们为孩子辩护,应该是辩护他的诚实,而不是利己。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从“让梨”到“让利”,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个人做出的,但道德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与法律一样,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来说也是必需的。试想,如果人人都听凭“利己”的本能做事,社会将是怎样的状态?没有道德的润滑剂,社会健康运转是不可能的。
孔融让梨让出的是谦让大度的美德,提倡这样的美德并没错。有人说,一味地谦让不利于公平竞争;也有人说,“孔融让梨”是封建伦理道德,甚至把“让梨”的行为和等级秩序联系起来。其实,读了这篇小学课文的原文就会知道,编写教材者对“孔融让梨”的典故有所改动。课文添加了这样一个细节:孔融说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父亲又问为什么要让弟弟,孔融说弟弟年纪比自己小,应该让着弟弟。在课文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谦让、大度,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样的美德,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的吗?
老师这个红红的又或许是太武断了,我们不能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求那么高。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正是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法律规定人们的底线,道德则是引导人们向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人们所强调的“天性”、“本性”、“本能”太多,“孔融让梨”这种淳朴的为人之道、传统的谦让美德,反而让我更怀念。道德教育的功能在于“往上拉”、而对利己的过分强调却是将人“往下拽”。
每个人可以持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教育也不可依靠考试的方式,但这和提倡谦让大度的美德不是一回事。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没错!
(原载《中国青年报》)
50%误诊率的提法上一次大规模见诸媒体还是在2008年。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廖新波发表了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文中说道“从一份资料里知道,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当然,廖新波也提供了避免误诊的法子: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记得当年50%误诊率这个说法一提出来,就有不少医务界的人士质疑。而作为医疗系统圈外人的普通老百姓,或者说作为吃五谷杂粮必会生病的潜在惠者,我们真是不愿意相信廖副厅长的话。谁愿意看个病跟猜钢镚儿似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舞钢职工医院的同志们又一次跳出来提起这个令人揪心的概率。诚然,无论哪行哪业,都会有出错的时候,更不用说是医学这么复杂的学科了。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医闹,也都理解适度的错误。但医生1%的错误,对于患者来说就是100%的遗憾,所以时隔四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个50%,愈发触目惊心。舞钢职工医院之所以作此说,可能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习惯性地认为患者缺乏理性。用行业的失误来掩护自己的失误,求个法不责众。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除了彻底暴露医院没有诚意解决问题之外,就是伤患者的心。而如此这般地强调客观引发的后果,就是让患者对医院、医生越来越不信任。恰如廖副厅长四年前所说,为了降低误诊率,患者只好奔波几家医院,重复挂号、检查、诊疗,然后才能求得一个让自己较为踏实的结果。几次三番上医院看病的痛苦折磨下来,好人也要生病,病人更是没好。医生无端加大的工作量,患者及家属也是怨气冲天,医惠矛盾自然冰冻三尺。
如果舞钢医院能换一个思路,放弃这50%的托词,诚恳地与患者家属沟通、依据法律解决矛盾,不失为一种良性的探索。而有关方面也可以此为麻雀,解剖之、分析之、总结之,或可为缓解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原载《北京晚报》)
“女娲遗骨”有何商业玄机? 姚远
山西省吉县“人祖庙遗迹”的考古清理结果近日被披露,有专家认为,在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为明代人认为的女娲骨骸。而对于把“女娲”与人祖庙发现的人骨画等号,北大考古学教授认为很“玄”。
23位专家认为吉县人祖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作为学术观点当然是无可厚非。两派意见就是不是“女娲遗骨”展开争论,是学术界正常的争鸣。而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人祖庙遗迹的真假问题则需要辩证看待。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对黄帝陵的“真假”问题的看法值得参考。他认为,“现在搞‘假古董’绝对要不得,但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东西,尽管它是假的,但它又是真的。”所谓假,是指它不是真正的那位黄帝的陵寝;所谓真,就是说从汉武帝开始就认定了这里,尽管黄帝陵不是“真的”,但它对今天的炎黄子孙仍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笔者认为,“人祖庙遗迹”和黄帝陵一样,都是悠远中华文明的见证。以此观之,无论“女娲遗骨”是真是假,人祖庙的遗迹遗址都应当得以保护。
但真正很“玄”之处,是报道透露了不少令人浮想联翩的信息。据报道,参与人祖山考古工作的单位中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甚至“有专家提议人祖山在未来几年里建设祭祖广场、朝圣天阶和史前人类博物馆,并修复人祖庙和伏羲庙,作为旅游项目”,甚至巨石上的石窝、棋盘和小柱洞也已经被附会成女娲和伏羲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的证据。
公众当然有理由怀疑,当地热炒“女娲遗骨”的背后,是否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逻辑?“女娲遗骨”之所以迅速引起舆论关注,反映了正是带有全局性的普遍问题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文物”的幌子,以所谓“考古发现”作为制迄“假古董”的依据,最终仍不过是利益驱动,搞旅游开发。为此,人祖山何去何从,当地主管部门应对公众予以说明。
实际上,无论是建所谓的祭祖广场、朝圣天阶,还是穿凿附会地复建古庙,都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方向。现在不少地方把重建、恢复一些古建筑,修庙造塔,或是修建仿古街道,也认为是一种保护。实际上,这是对保护的误解,因为新建的仿古建筑不含有历史的信息,同时也给人错觉,冲淡和影响了对真正历史遗存的保护。对此,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早已强调,“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要对文物‘复建’进行严格限制”。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次“女娲遗骨”引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各地旅游、文物、规划等部门的深思。(原载《新京报》)
“孔融让梨我不让”怎么就有理了,程思炜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是上海一小学的语文阅读题,阅读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在试卷上写下“我不会让梨”的答案后,得到老师一个红叉。孩子的父亲把试卷发到微博上,引起热议。就目前的投票数看,大多数网友认为孩子没错,因为孩子说的是真话,让不让梨是个人的选择。道德教育不能教孩子说假话,也不能强制学生让梨。
孩子说真话,这当然没错。但我始终不解,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就意味着“不让梨”有理了吗?说孩子没错,但不能说“不让梨就是对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们为孩子辩护,应该是辩护他的诚实,而不是利己。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从“让梨”到“让利”,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个人做出的,但道德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与法律一样,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来说也是必需的。试想,如果人人都听凭“利己”的本能做事,社会将是怎样的状态?没有道德的润滑剂,社会健康运转是不可能的。
孔融让梨让出的是谦让大度的美德,提倡这样的美德并没错。有人说,一味地谦让不利于公平竞争;也有人说,“孔融让梨”是封建伦理道德,甚至把“让梨”的行为和等级秩序联系起来。其实,读了这篇小学课文的原文就会知道,编写教材者对“孔融让梨”的典故有所改动。课文添加了这样一个细节:孔融说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父亲又问为什么要让弟弟,孔融说弟弟年纪比自己小,应该让着弟弟。在课文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谦让、大度,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样的美德,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的吗?
老师这个红红的又或许是太武断了,我们不能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求那么高。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正是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法律规定人们的底线,道德则是引导人们向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人们所强调的“天性”、“本性”、“本能”太多,“孔融让梨”这种淳朴的为人之道、传统的谦让美德,反而让我更怀念。道德教育的功能在于“往上拉”、而对利己的过分强调却是将人“往下拽”。
每个人可以持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教育也不可依靠考试的方式,但这和提倡谦让大度的美德不是一回事。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批判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没错!
(原载《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