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學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
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
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们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其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而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和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缺少坚实的教育科学的支持;二是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变成研究者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河北省鹿泉市第一中学)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學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
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
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们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其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而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和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缺少坚实的教育科学的支持;二是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变成研究者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河北省鹿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