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耶寺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耶寺也称“普塘坚耶”,系藏文音译,为“右眼”之意,
  据传寺内早前供奉有一尊佛弟子舍利弗的右眼舍利塔而得名。
  拥有当前琼结境内最为古老的壁画艺术遗存。
  
  踏上吐蕃故都——琼结,坚耶寺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坚耶寺有精彩纷呈的“坚耶宁尼追顿”羌姆舞表演;有独一无二的地方护法神“坚耶热果羌玛”;供奉有雅砻三圣之一的“坚耶仁钦达瓦”药师佛像;拥有当前琼结境内最为古老的壁画艺术遗存。
  坚耶寺位于距里县城约18公里的加麻乡坚耶村,从县城向西南出发,经过蜿蜒曲折的乡村柏油小路,一路感受N次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便可到达充溢着浓厚乡村气息的坚耶村,残垣断壁间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古老村庄的气派,坚耶寺被错落有致的民居严严实实地包围着,如同保卫城堡的卫士。穿过悠悠巷道,转眼来到了低矮的寺院大门前,走进门厅豁然开朗,宽敞的庭院,整齐的僧舍,威严的殿堂,彰显古寺气派。
  坚耶寺也称“普塘坚耶”,系藏文音译,为“右眼”之意,据传寺內早前供奉有一尊佛弟子舍利弗的右眼舍利塔而得名。坚耶寺最初奉行噶举派,后改宗格鲁派至今。该寺由扎囊十三贤士之一的格西扎巴恩协(1012-1090年)于11世纪始建。建造者不仅是藏传佛教下路弘法鲁梅一派的重要传承人,而且他在医学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藏医史上功勋卓著的名人,他曾立誓一生要建造108座佛殿。但是今天已无法考证他到底建成了多少座佛殿,人们只是知道琼结的坚耶寺、贡嘎的杰德秀的顿普曲廓寺、扎囊的吉如寺和扎塘寺是世人所熟知的他的杰作,尤其扎塘寺精美的壁画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扎巴恩协建造的其他寺庙遗存,坚耶寺也不例外;另一位历史人物与坚耶寺的结缘也是该寺成为被世人关注的原因,他就是著名史书《青史》的作者大译师郭·循努白(1392-1481年)(又名依桑孜巴),大译师郭九岁时在坚耶寺受戒出家,后来成为西藏历史上学识渊博、名副其实的史学家。
  
  据史料记载,坚耶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扩建翻修,第一次由时任堪布卡其切瓦和琼瓦扩建了乌孜和方形围墙,第二次由大译师郭扩建了拉让、僧舍、护法神殿等建筑;第三次是以翻修为主,于1890年时任堪布阿旺强巴主持扩修,现在的大厅是在原址上扩建而成的。第一期的建筑仅存原经堂改建的伙房,在伙房中,格西扎巴的讲经土台至今保留,但是其他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坚耶寺作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十年动乱中险遭破坏,由于地处村落中央,寺院的大体建筑成为公共粮库而幸免拆除,故至今保存完好。随着宗教政策的完善,1985年,该寺原僧人罗桑次仁等恢复了以往的佛事活动,点燃了昔日的香火。
  坚耶寺座西朝东,主体建筑为三层楼房,现存建筑主要包括集会大厅、千佛殿、强巴佛殿、伙房、护法殿以及僧舍等。这些建筑均布局在一个方形围墙内,总占地面积2720平方米。
  走进坚耶寺大院,迎面正是集会大厅,大厅的四壁画满了壁画,其中,南壁绘有三怙主、多吉玉珍护法神、长寿三尊、八大药师佛、金刚手、胜乐金刚、密集金刚以及大威德金刚和释迦牟尼三众为主的壁画;北壁绘有十八罗汉、黄财神、普贤菩萨和六臂怙主等;西壁绘有八十四大成就和格西扎巴画像。大殿东壁绘制有吉祥天母、多闻天、六臂怙主以及阎罗王等。壁画色泽明亮、布局合理,以娴熟的绘画技法表现了佛、菩萨的庄严形象和高僧大德的智慧、贤能气质,从造型、布局特征以及配色等方面,呈现出19世纪藏族勉唐派绘画风格特征。
  中心千佛殿主供强巴佛泥塑像,同时供有释迦牟尼、药师八如来佛像等;在佛殿外围转经回廓的南、北、西三面通绘壁画,其中内侧墙北壁上绘制有无量寿佛和释迦牟尼三众以及威猛金刚手,壁画布局基本以从尊环绕巨幅主尊的构图,三尊主尊佛像的宝冠头饰、耳饰、臂钏、腕钏、脚钏以及璎珞饰品均采取了立粉金的表现手法,显得庄重华丽。其余墙壁上绘制了千尊释迦牟尼圣像,佛像脸型方正,发层单薄,顶髻略小,嘴角微翘,体形饱满厚实,千佛共用一块莲花宝座,以近淡彩的形式表现,个个体型健壮,宽大的前额、垂肩大耳以及短小的下巴等面相特征凸显了尼泊尔画风影响下的本土吉岗派绘画特征。尤其佛像衣裙帔帛的褶纹刻画采用了铁线描手法,更具时代特征,因此,从壁画的画面布局和人物造型特征以及整体绘画风格来分析,可以推断为萨迦王朝时期的壁画遗迹,年代应该在13—14世纪左右。在壁画的右下角绘制有三人并排盘腿而坐的施主形象,施主的装束与后期施主统一描绘成僧人形象的习俗产生鲜明的对比,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施主虔诚大方而富态的形象,从施主摆出的几件宋元时期内地青花瓷执壶图样上能表现出时代印记,从画面的情景上也能够感受到施主对画师深切嘱托和美好的祈愿。
  
  参访坚耶寺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站在黝黑的廊道里静静地观赏模糊不清的古壁画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和享受,仿佛在聆听暗淡无光的壁画诉说着历史的烟云,每一次的驻足观赏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触。这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精美画幅,成为藏区为数不多的早期藏传佛教绘画遗存,足以满足我们探寻古迹、享受古代文明的愿望。这组壁画无疑成为琼结县境内最古老的壁画遗存和重要的美术遗迹,它为我们呈现了萨迦王朝时期藏区壁画的艺术风貌,从艺术、考古、历史的角度来说,这组壁画在西藏文化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其他文献
作者:陈家辉、杨永平  内容简介:纳木错地处羌塘高原南部,湖面海拔4725米,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东南部为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广袤的羌塘高原,地势高亢,景色优美。  《纳木错常见植物图册》系统介绍了纳木错的主要植被类型。全书以图片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为野外植被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被旅游人士作为高原植被方面的科普读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容包括高寒湿地景观之一、
上午,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藏族人推开我的办公室,憨笑着问我:“老局长,还认识我吗?”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摇摇头,真的是认不出来。他说:“我是索朗旺堆,是李彬的儿子啊!”说着,他抓着我的手,放在他脸上亲亲。  哦!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是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我的同事李彬是副局长。在藏北,说李彬恐怕知道的人不太多,可要说他的藏名“土敦”,就都知道了。我问他土敦是什么意思?李彬解释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奔向西藏的那群时尚青年中,牟森是显眼的一个。  显眼的个子、显眼的才华、显眼的情怀。  和那个时代所有同龄人一样,他揣着梦想来到西藏;  离开后的几十年,西藏仍是他生命不变的主题之一。  人物:牟森,上世纪80年代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后创建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被称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先驱”,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由其开创的新门类课程“跨媒体巨构”。  “青春戛然而止”  
瓊林村最后的米剂(即助理巫师)达果老人,也是南伊沟最后一个会看鸡肝算卦的人秋物  密林里的一声虎啸。林芝的秋天,因森林之虎珞巴人的存在而显得别有生机。  我对西藏民间的流通一向敬佩有加,曾经在那曲买到过阿富汗的杏仁蜜饯,在拉萨买到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手电筒,但是当我在成都某个德格藏家的私人博物馆中看到珞巴族崩尼、阿布达尼等部落的竹编小帽时,还是觉得震撼。  “这些都是民族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好
拉丁學名:Dremomys lokriah  形态特征:头体长16.5~20.5厘米;尾长13.5~22厘米,体色呈暗赤褐色;耳背面有一个明显的白色略带淡黄色的斑,腹毛橘黄到米黄色。尾上下有黑色和浅黄白色相间而不甚有规则的环纹。  生活习性: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等地,栖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树林中,以果实、坚果和植物其他部分及昆虫为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中最常见的哺乳动物。
车子经过一个巨大的垃圾堆,一拐弯开进了嘈杂的岗底斯宾馆大院中。我探头看看窗外。七八辆越野吉普旁,一群穿着大红大紫冲峰衣的人正叽叽喳喳地搬他们夸张的行李,氧气袋、睡袋和摄影包。同行几个从日喀则来阿里机场打工的藏族小伙和姑娘们早下了车,一脸怯怯的表情,挤在一旁。  九年前,我和两个日本青年一起住在岗底斯旅馆的一间小屋里,好几次被从屋顶漏进的夜雨打醒。那时的岗底斯旅馆不过是几溜简陋砖房围出的院子,院子外
1950年8月1日,陈忠义出征前给家中的一封信甘谷车站陈忠义和战友合影(右一)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火车站,是西行铁路线上一名不见经传的小车站。2014年7月以来,我连续三年乘坐广州经由武昌至拉萨的Z264列车途经这里。由于列车在此不停站,我只能用手机拍下飞驰的站牌,默默敬礼。  新疆先遣连烈士陈忠义之子陈永泰的一家,就生活在这个县城。  陈忠义报名参军离家时陈永泰只有3岁,因为年幼,他对父亲基本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如今你四海为家  ——许巍《曾经的你》  之所以以许巍的这首歌开头,是因为这几句歌词映照了自己离家后到现在这些年的状态。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不甘于在父母身旁平凡地生活,2007年从步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毕业前我骑行滇藏线,全程2750千米,骑了31天。毕业后不甘心只是坐在办公室写代码,独自踏上了从珠海骑回
敏珠林寺,始建于公元10 世纪,17世纪扩充再建  对西藏缺少了解的人们普遍认为,西藏绘画仅有一种样式而已,那就是最容易见到的在18世纪以后逐渐定型的勉唐派标准样式。这种印象会影响人们对西藏壁画艺术的准确判断,容易错误地认为,近三百年来西藏绘画艺术水准总体上不是很高,这也是今天国内和国际的主流艺术界不重视和不了解西藏绘画史的原因之一吧。事实确是如此,从现在上溯三百年,“标准样式”成为西藏民族绘画形
从2004年起北航凌峰社开始组建登山队至今,我们从青海省的玉珠峰起步,之后又经历了西藏桑丹康桑峰雪崩的洗礼,先后挑战了大大小小十二座山峰,一路走来可谓每一个脚印都饱含着艰辛的汗水和努力,这也塑造了社团坚毅不屈,锐意进取的社团文化。今年的登山活动,我们把培养队员,传承理念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将西藏的启孜峰作为本次的目标山峰,重返西藏,追寻北航登山队前辈的精神和灵魂。  在正式登峰前